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當科技公司決定你每天看什麼,如何讓眼界不被演算法所限制?這裡有十個點子 | Hack Your Life

當科技公司決定你每天看什麼,如何讓眼界不被演算法所限制?這裡有十個點子 | Hack Your Life


英國脫歐、美國大選,都是半個國家的人完全沒意識到有一半的人和自己想法截然不同。





是時候重新控制我們屏幕里的世界了




或許你已經感覺到,我們現在「看到什麼」的權力,很大程度上被科技公司的演算法控制住了。




搜索引擎、微博時間線,還有今日頭條等新聞聚合類應用,早已不完全根據時間線排列信息,而是根據你的行為習慣,最終呈現最有可能被你點擊的標題和圖片。



都說信息爆炸,但演算法之下,你看到的更多是科技公司覺得你喜歡的東西。


它的影響已經在顯現。




從今年稍早的英國民眾投票脫歐,到年末的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不論兩個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一半人以為這件事不可能發生,而另一半從來對這個結果都深信不疑。




在美國、英國這兩個互聯網已經普及了的國家,一半人竟然完全不了解另一半人在想什麼。



關於它的各方意見,《好奇心日報》有一篇報道




互聯網公司幫我們篩選掉大量的信息,但出於「讓你留在自己平台」上的目的,這樣迎合你喜好的演算法將會讓每一個人都走向越來越狹小的信息分流——你看不到意見相左或拓展世界觀的信息或人,只接觸到了讓你無需用力理解、即可消費的內容。



所以一個提出幾年的理論再次被人們挖了出來:「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這個說法認為,那些你選擇的個性化信息,成了你視野的邊界,每個人都處在「氣泡」之中。你眼前那塊屏幕里的世界,也許並不是客觀世界的全貌。




事情的根源在互聯網公司,這個問題一時半會兒還看不到解決方法。




但這不意味著你不能主動做一些事,減少自己所受的影響,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而不是被互聯網公司為廣告和停留時間而優化的演算法牽著走。





首先,意識到「過濾氣泡」是怎麼一回事




「過濾氣泡」並不是個新概念了。




Eli Pariser 這個左翼互聯網活動家就在《別讓演算法控制你》(The Filter Bubble)的書中提出了「過濾氣泡」。




他認為互聯網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讓人生活在了一個巨大演算法建立起來的泡沫中,它決定了你看什麼,進而影響到你是誰,將會做什麼。




更進一步的,Pariser 認為人們被演算法分割成更具偏見、相互分裂的群體——這會影響民主。




Facebook 被指影響大選的事件爆發後,人們就找出了 Pariser 在 2011 年在 TED 的演講。現在看來這就像一次準確的預言。




《別讓演算法控制你》作者 Eli Pariser TED 演講




這則視頻還附有中文文本,可以幫你快速理解「過濾泡沫」都存在於哪些地方,以及它是怎麼影響人類的認知。




我們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把所有這些過濾器(個性化推薦工具)放在一起, 還有所有這些演算法, 你會得到一個我所謂的『過濾氣泡』。



你的「過濾泡沫」是你自己個人的獨一無二的信息世界—— 也就是你所生活其中的網路世界。問題是你不能決定什麼信息可以通過「過濾氣泡」。 更重要的是, 實際上,你也看不到那些被刪除的信息。



在廣播社會裡, 有這些審核者,編輯, 他們控制著信息流通。 隨後出現了互聯網,它取而代之了過去所有的信息流通方式。今天實際上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情況更像是(信息甄選的)『火炬』從人工審核者傳遞給了計算機演算法『審核者』。



這些計算機演算法自身並沒有編輯們所具備的職業道德, 所以假若讓演算法為我們去創建一個世界, 假若它們來決定我們能看到什麼、不能看到什麼, 那麼,我們必須要確保它們不僅僅只是圍繞「相關性」而已。




類似的討論其實從上個世紀初就開始被討論了。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 1922 年的《公眾輿論》中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媒介中沒有互聯網。




更極端一點,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里描述了一個反烏托邦式的世界:人們被大量信息淹沒,消遣取樂的慾望讓人們會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痴迷。




你並不能改變互聯網公司用來掙錢的演算法,但起碼可以從這些理論里意識到,互聯網公司為了獲取我們的注意力,正在改變你認識世界的方式。這也是我們推薦下面幾個方法的基礎。





信息攝入完全依賴社交網路,這不是什麼好事情




無論是微博、微信、朋友圈,想想你每天有多少時間是花在刷新這些社交網路上的?




社交網路讓我們突破了地域、時間的限制相互連接起來,但如果你的信息攝入,如新聞、觀點、知識,都來自社交網路,那麼你的「過濾氣泡」可能會變得更強大。




信息輸入源都放在朋友圈?




微信是一個封閉的信息系統,它基於你添加了多少好友、他們都是什麼樣的人。這就像是一個區域網。大大限制了你看到世界的範圍。




分享自熟人的朋友圈信息對我們來說,可能更多的會是相似觀點的重複,而且那些與你觀點相左的人,可能只是「不點贊」而已。




微信朋友圈也不適合做高效的信息搜索。




要注意的是,頂欄的搜索框可以顯示「一周熱門朋友圈」,以及熱門的公眾號文章,但實際上這也是基於你的朋友的喜好。




這種封閉的圈子,會讓假消息證偽的周期會變慢一些,人們可能會陷入某種大眾情緒。想想你在長輩的朋友圈裡見過多少聳人聽聞的養生和健康謠言。




所以哪天你需要快速找到某個需要確認的信息,在朋友圈裡面找可能不是好方法。




「開放」的微博其實也是「封閉」的




比如它的智能排序,為了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新浪微博從四年前就開始將按時間排序的內容變成基於用戶關注、標籤記微博內容等相關信息做智能排序。在演算法介入之後,你的確會看到一些自己更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在發生的信息。




不僅如此,如今的微博也沒你想的那麼開放了。從去年開始它就開始調整信息流的演算法,給一些賬號降權,最開始打壓的是藍 V 和營銷號,這意味著即使你關注了一些類似的賬號,在它們發布新消息後你不一定能看得到。




今年微博為了優化信息流,還新增了未讀池的演算法。當你在打開微博之後,並不是所有的未讀消息都會呈現在你的信息流里,而是每次它會根據演算法提取一部分呈現在你眼前。這不僅讓你的信息流看起來更混亂了,而且並不是每一條你選擇關注的對象發出來的信息你都能看得到。



我的信息流里出現了微博給我推薦的信息,而這些博主並不是我自己添加關注的



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他們都是公司用來獲取收入的產品,而對於公司來說用戶不是上帝,而是商品。你對於這些產品的依賴程度、停留時間、轉化率決定著他們的營收。跟 Facebook 的問題類似,為了能讓你更依賴這些產品,它們會想盡辦法讓你喜歡上在這些平台里看到的信息。本質上來說,它們並不對你所獲取的信息負責,能對此負責的最主要的還是你自己。




善用社交網站的搜索會讓你的信息攝入的寬度更廣……一點點,以及別只看熱門內容




儘管目前已經無法關閉微博的智能排序功能了,但在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微博的搜索還是用得著。通過關鍵字搜索,你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事情有個大致的了解。




比如搜索「西部世界」之後,你可以看到一些媒體的報道,也可以看到網友發過的微博。不過有些時候你得多翻幾頁。他們說的你不一定認同,但是看見不同的聲音還是蠻重要的。






除了微博,在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用知乎搜索信息也不錯。




當然並不是只看高票回答,看知乎里的回答最有趣的部分是看別人都怎麼說和怎麼反駁的。




有時候也可以對照自己的觀點看看跟別人的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這也算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了。





動手做一份信息「食譜」,把興趣控制權放在自己手上




「把關人」這個概念已經被提出來有 70 多年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這個把關人來自於一些主流媒體。人們看到的新聞經過新聞機構的編輯、記者之手篩選過後呈現給讀者。




在過去幾十年里,這種人工過濾信息的機制也經受質疑。有學者認為媒體機構通過信息過濾設置議程,影響了人們看什麼和怎麼看。類似的討論延續至今,把關人一直存在。




最近這個飽受爭議的「把關人」是互聯網公司的演算法。




在現實生活中,完全脫離把關人對信息的過濾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技巧在信息獲取上爭取更多一些的主動權。




覺知起來,判斷新聞應用都是按照什麼方式給你呈現信息的?




資訊服務現在真的太多了,看都看不過來。但它們其實一般分為幾種:




1. 把關人是演算法:根據你之前的點擊行為和你的個人數據推薦內容的,例如今日頭條這種聚合服務;




2. 把關人是人類編輯:常見於各種傳統媒體的應用:財新、商業周刊;




3. 把關人是其他網友:像 Hacker News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點贊最高的內容放在前面,應用發現社區 Product Hunt 主要讓你判斷的機制也是點贊數。




4. 綜合使用多個把關方式的:新聞應用 Medium 就是一個例子。






每天,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雖然選擇第一種通過演算法和點擊行為來給你推薦資訊的應用看似很便利,讓你貌似只下載一個應用就行,也能讓你很容易打發時間,但要不要用「眼界」換來「便利」可能是每個人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Digg & Inbox:自己定製一份信息食譜




如果不想下載那麼多內容應用來獲取信息,你可以考慮根據自己的興趣 RSS 訂閱新聞看。大部分新聞網站都有自己的 RSS 訂閱鏈接。具體方法也很簡單,找到你想獲取新聞網站的 RSS 訂閱連接,並把它添加到像 Digg (iOS丨Android)這樣的 RSS 閱讀器里就可以了。




添加完成後,你可以直接在 Digg Reader 的頁面裡面看到所有訂閱的實時更新內容。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主動篩選一些自己覺得信息過濾得還不錯的媒體為你提供的信息。






除了 RSS 訂閱,Newsletter 也可以做出類似的效果。




如果你不滿足於這種時效性不太強的郵件訂閱,還可以用 Google 自定義一份。在 Google News 里搜索你感興趣領域的關鍵字,比如「共享單車」,它的頁面會出現大量相關新聞,在頁面的右下角會有一個「創建快訊」功能,利用這個功能你可以直接創建一個相關領域的 Newsletter。不過你需要一個 Gmail 的賬號。






如果你不想單獨申請一個郵箱賬號,但又比較喜歡像 Newsletter 這樣的信息收集方式,也可以考慮下載一個像 Inbox (iOS丨Android)這樣的郵箱應用。


它可以自動將郵件進行分類,你訂閱的 Newsletter 會直接被歸類到動態里,通過刪除一些干擾郵件,你可以像刷訂閱類新聞應用一樣在這裡查看自己訂閱的新聞消息。







讓搜索這個動作變得更主動些,這裡有一些技巧




搜索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因為網路時代,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已經超出了我們經驗的範圍。




但即使搜索也存在很多陷阱。如何有效地搜索不僅可以節省你獲取信息的時間。利用一些合理的搜索工具,你還可以自己過濾掉一些不太靠譜的信息。




學一些搜索技巧,讓獲取信息變得更主動




當然這裡的搜索指的是用 Google。




在掌握科學上網的方法後,Google 是個不錯的獲取信息的工具。除了之前提到的可以用它來生成 Newsletter 外,在搜索時輸入一些關鍵字可以進行一些特定的搜索。




比如,如果你想搜索 factcheck.org 這個網站里關於郵件門的消息,在要搜索的「email」這個關鍵詞後添加 "site:factcheck.org"就可以了。




像這樣。






對於一些站內搜索不好用的網站來說,它非常有效。




類似的搜索技巧還有很多。比如,當你想看關於特朗普的新聞,但是又不想看他在 Twitter 上的言論的話,可以輸入在「Twitter」這個關鍵詞前面加個「-」號,這樣你可以排除一些 Twitter 信息的干擾,直接看跟他有關的新聞。






類似的技巧還有很多,你可以在 Google 的相關頁面上看到(鏈接戳原文)。




當然,搜索引擎仍然是演算法主導的,這些技巧不能讓你完全擺脫演算法提供的「過濾泡沫」,但讓你的搜索行為更主動,卻可以幫助你更主動地獲取信息,而不只是局限在關鍵字搜索這一環。




感覺重要的信息,還是自己找原始新聞源更好




有時候搜索引擎給你的結果也許會是假新聞,即使是 Google 這個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美國大選剛結束沒幾天,它就被爆出將關於大選選票結果的假新聞放在了搜索結果的第一條。




有甄別假新聞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我們不可能對看到的每條信息逐一做甄別。但如果發生了一件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事,對信息的真假做一個判斷還是重要的。




當對消息本身有質疑時,最直接的辦法是查到信源,如果它都來自於一些看起來有點奇怪的網站,也沒有專業的機構轉發這條信息,你可能就得留心了。




比如如果跟科學相關的消息,你可以上果殼網的科學人搜索有沒有過相關的文章介紹。如果是新聞消息可以上國外的闢謠平台 Snopes 平台搜索。





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別讓演算法那麼隨便地抓住你




科技公司掌握用戶興趣和行為的基礎在於,個人隱私被交到了他們的手裡。




當社交網站、新聞類應用在猜測我們看什麼時,往往是基於我們在網路中的個人信息數據判斷的。利用 Cookie 可以在你瀏覽網頁時,識別你的身份信息,並追蹤你的瀏覽數據。像微博這樣的社交網站,會根據你的興趣標籤、瀏覽記錄為你推薦信息。




關於怎麼保護互聯網隱私和習慣,這裡有一個知乎高票回答事無巨細地列舉了一些場景,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做參考。(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鏈接。)




關掉 Cookie,別讓網頁記錄你太多數據




儘管個人的數據隱私被演算法抓取這件事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通過一些技巧,我們也可以減少一些將自己曝光在演算法之下的機會。




Cookies 是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Cookie 可以記錄你經常訪問哪類網頁、停留多久、什麼時間訪問……這也沒什麼錯,但如果信息被比如廣告商收集,你的興趣和口味就會被分析判斷。




Cookie 不是魔鬼,啟用 Cookie 可讓你瀏覽網頁更輕鬆,比如以前填寫過的各種資料、選擇的語言……都會被 Cookie 存儲,停用 Cookie 會讓你第二次訪問網頁時遇到很多麻煩。




但如果只是不想被推薦演算法牽著走,只需要關掉一些不需要登陸,但又常用的網站,比如搜索引擎。這個步驟並不難,Chrome 也有詳細的說明。進入瀏覽器的設置頁面進入高級設置後,在隱私的內容設置里關掉 Cookie 追蹤就可以了。






如果嫌麻煩,你可以直接用 duckdockgo.com(需要訪問技巧)這個網站進行搜索,它在你搜索時,並不會記錄你的個人信息。




別讓所有的應用都抓取你的數據




除了關掉電腦里的 Cookie,你也可以在手機上設置關閉瀏覽器數據追蹤。如果你是 iPhone 用戶可以在 Safari 上直接設置無痕模式刪除歷史瀏覽記錄防止數據信息被追蹤。




方法很簡單,打開手機上的 Safari 瀏覽器後,選擇右下角的正方形之後會出現無痕瀏覽。選擇左下角「無痕瀏覽」之後就可以防止瀏覽器數據被記錄。






此外,如果是 Android 用戶在保護隱私上也可以設置。下載一個新應用時,在安裝時,它會跳出隱私數據設置供你選擇,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要禁止它對你通訊錄、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抓取。




更多的時候,應用在第一次安裝打開時會彈窗提醒一些許可權獲取,這時候你可以謹慎一點,如果一個手電筒應用要求調用拍照或話筒,還要獲取你的地理位置和聯繫人信息?拒絕它!





另外,把收集到的信息管理起來




每天我們都會看到大量的信息,但如果不對這些信息加以整理,最後它們只是零散地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當有需要調動這些信息來幫我們做出一些判斷時,零散的記憶往往效率並不太高。




學會使用一些工具,將碎片信息整理起來,適當地進行一些信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方片收集:用來整理你平時看到的碎片信息




方片收集 (iOS丨Android) 是一個類似於 Evernote 的應用,你可以用它來收集整理從手機頁面、微信里看到的信息,當然跟 Evernote 一樣,它也支持照片信息整理和錄音。不過它的整理體驗比 Evernote 要輕一些。




比如,當你需要記錄在手機網頁上看到的句子時,只需要複製那段話,然後下拉手機通知欄,它會截取複製片段並保存到方片收集中。不過要實現這一步,你要記得在 iPhone 通知欄里添加方片收集的 Widget。






信息收集好以後,進入應用頁面你還可以對信息進行再編輯,比如添加標籤進行分類整理。






此外,平時在閱讀時如果看到還不錯的片段,你也可以拍照保存到方片收集中。雖然它不能像 Evernote 那樣對照片進行再編輯,比如塗鴉,標註。但你可以在保存照片的頁面輸入文字進行編輯,這比 Evernote 要方便一些。




它的錄音記錄也比 Evernote 好用,長按屏幕中間的加號即可錄音,錄音完成之後它會自動識別錄音內容,並以文字的形式顯示在錄音下面。比起 Evernote 只有一個音頻存在那裡,這樣的功能比較人性化。






當然,它也支持電腦端的信息摘取,只要在瀏覽器里安裝插件就可以了。使用方法跟手機類似,只要複製需要記錄的文字就可以了。




如果你習慣了用 Evernote 保存平時看到的所有分類信息,可以到設置里登錄你的 Evernote 賬號,選擇同步到 Evernote。




Candy:這個瀏覽器小工具可以幫你整理在網頁看到的信息




Candy 是一款 Chrome 瀏覽器擴展工具,主要用於收藏在網頁上標註的詞句,你可以在官網找到下載。




如果你覺得方片收集在網頁上的表現還不夠,可以裝這個擴展工具,它主要用於收藏在網頁上標註的詞句。




使用方法很簡單,打開網頁後,選中需要收藏的詞句,點按懸浮的收藏按鈕。這款工具會把一個摘錄收藏為一個 Candy,可以將多個 Candy 存在一個 Storyline 下,也就是一個收藏列表。




點按側邊的綠色懸浮後,可以調出 Candy 的功能面板鈕,包括查看所有收藏的摘錄、社交分享等。



選中詞句後,點按詞句附近一個小的白色懸浮按鈕;


可以方便複製粘貼,或者直接分享到社交網站



除了收藏方式比較簡便外,在分享、閱讀、搜索等方面,Candy 也花了不少心思做功能。例如在摘錄的詞句卡片上,用戶可以修改原網頁名字,並且添加自己的評論。




它不用在 Chrome 瀏覽器和協作工具之間反覆切換。直接用複製粘貼的方式,也可以保留原有的鏈接來源。




如果能把隨手整理信息養成習慣,這些零散的信息會更系統地儲存在你的記憶里。當哪天需要調用這些信息時,它至少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拓寬自己的興趣圈子,線上或者是線下




用更開放的心態去認識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觀點是減少自己掉入信息陷阱很重要的一步。




平時生活中,我們都願意跟那些和自己意見相似的人在一起,因為這樣會有很多共鳴。但有時候給生活帶來變化的,其實是那些曾短暫出現在生活中卻跟你很不一樣的人。




在與這些跟自己性格、興趣愛好或者觀點不同的人的相處過程中,你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自己平時沒有關注的方面。他們的存在其實是在告訴你,世界不只是你看到的樣子,它是多面的,不要掉進同質化的陷阱里。




去跟更多的人接觸,覺得他們奇怪也沒關係 | Someet(微信公眾號)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場活動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場。」 這是 Someet 的 Slogan 之一。




Someet(目前還只有微信號和豆瓣小站)是一個青年活動社交平台,現在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都可以發起或者參與活動了。創始團隊在北京的胡同里打造了一個「時空規劃局」,作為部分活動的據點。




任何人都可以在 Someet 上發起活動,人數往往在 10 人左右,報名成功之後從線上到線下的破冰都有活動專員引導,幫助青年個體通過一場活動聚在一起。現在,每周開放可供參加的活動在 110 場左右。




五十種泡麵品鑒會、沿上海四號線走一遍、深夜暴走北京二環、在夏末的露台上看一場庫布里克電影、把整個學校變成 RPG 遊戲、零基礎寫代碼……剛來到一所大學的你,或許對這個城市也是陌生的,找一群有趣的人一起探索,或許會讓你更快地熟悉起來。






各種你想不到的活動,都可能在這裡發生 丨 706 青年空間




706 是北京的一個青年空間。在北京五道口一個居民區的一套複式公寓里,它被分割成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一樓有辦公區、小劇場,二樓有露天陽台和圖書館等。






每周在這個不太好找的公寓里都舉辦著風格迥異的活動吸引著對它好奇的年輕人。




你可以從他們的公眾號( 706 青年空間 )上獲取他們每周舉辦的互動信息。




除了一些比較安靜的活動,像觀影、實驗話劇外,它還設計了一些互動性很強的互動,比如圍繞某本書展開的讀書會,來主持讀書會的大多是相關專業的同齡人;還有像 48 小時生活實驗室這樣的活動,參加活動的人在這兩天的時間裡完全隔離在網路之外,只和身邊人相處。而每期它的主題都會不一樣。






它不完全是個舉辦活動的場所,也是一個提供住宿的青年旅社,價格按天計算,每天 95 元。如果你想體驗這樣的生活,可以提前申請床位,因為床位其實並不多。




此外,它定期也會跟其他像青島、成都、廣州等城市裡的青年空間合作發布一些活動信息。如果不在北京,你也可以通過它看看自己所在城市有沒有好玩兒的青年空間可以去。




在這個信息時代,讓自己完全擺脫新聞偏見或假新聞的影響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通過一些手段,可以提高我們對假新聞的甄別能力,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擺脫一些日常的偏見。




這裡我們提供的只是一部分想法,相信這可以啟發你去做更多。






題圖 Pixabay






別做「吃瓜群眾」,我們告訴你 2016 年的 50 個「真相」|好奇心辭典年度總結





五年時間,原本給運營商打工的華為怎樣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公司?





13 年來蘋果第一次停止增長,同時尋找下一個 iPhone 的努力也沒有成功 | Top 15 年度報道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演算法界的斜杠青年,還剩兩天開始你的Freestyle
讓 Pixel 拍照評分第一的 HDR+ 演算法,現在有更多 Android 手機能用上了
為了讓 Android 開發者知道什麼是「好應用」,Google 調整 Play 商店演算法
老司機解題都用它,WolframAlpha的演算法原來這麼牛
一個Python包,學會所有基礎演算法
《Alteration》:這部 VR 電影用上了 Facebook 的風格轉移演算法
因為這張照片,Facebook的人工智慧演算法被噴成了篩子
Nutella生產商Ferrero用一種演算法來設計包裝
透視Facebook演算法帝國,我們只是工程思維的螺絲釘
神奇的HyperLogLog演算法
可怕!YouTube演算法如何讓小孩沉迷到不可自拔……
遞歸演算法中一種不可忽略的技術(Memoization)
Facebook再次調整 News Feeds 演算法,降低垃圾信息鏈接權重
Facebook研製新工具,Google演算法則可能推送假新聞
Metropolis-Hastings 演算法和 Gibbs sampling 演算法
太依賴演算法,Facebook 麻煩事不斷
Python——冒泡演算法
Bridge to the digital world——AR演算法技術分享
谷歌投資「演算法商店」 Algorithmia ,要打造AI版的Play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