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觀:蓑 衣
文:宋傳恩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漁歌子》,把江南煙雨朦朧中的妙趣呈現給我們,此等閑情逸趣令人心嚮往之,試想:青山蔥鬱,桃花掩映,緩緩流水之中白鷺橫飛,微風挑動著雨絲洋洋洒洒,如煙似霧。此時,手拎一枝竹竿,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身坐青石之上,垂釣綠水之中,是何等的愜意。
當然,任何事物一入文人眼中便多了幾分浪漫,筆下的意境大多脫離了現實,那些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未必都有這種雅緻,說不定正疲憊不堪地勞作在田間,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也是年老垂暮不得志者垂釣的孤獨和無奈。
塞山在浙江湖州,張志和詩中的蓑衣應屬於南方的蓑衣。世間的蓑衣有多種,
有棕衣、有蓑衣、還有用高粱葉編成的。
棕衣,準確的說是縫成的。在那曲街小巷,「縫蓑衣來啊!」吆喝聲響亮而悠揚,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把積攢的棕櫚布交給匠人縫製。
有位南方作家對棕衣有過詳盡的描述:棕衣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頗像古代婦女穿的坎肩兒,圓圓的領口,前開襟,有細細的棕繩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現代美眉穿的弔帶裙,有兩條棕繩供吊在肩上。
但裙腰很大,隨意擺動,方便主人甩開大步走路,攢足力氣挑擔。蓑衣的縫製比較講究,下面的棕毛卻隨意披散著,為的是讓雨水迅速墜落。從前的人穿衣服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蓑衣的堅韌足夠陪伴主人一輩子。
有的地方蓑衣是用龍鬚草或用坑塘邊的三棱草編織的。人們在採摘三棱草時,用手捏住三棱草的梃子,往上猛得一提就下來了,一枚一枚地採下放在陽光下晒乾。
蓑衣草如果曬得太干,發脆容易斷,所以在編之前,先用水濕一下,使蓑衣草變得柔軟有韌性,然後取一條三尺長的麻繩,按著人的脖子粗細把蓑衣草在繩上一束挨一束地編排上。第一輪編排過之後,第二輪就結扣擴編,如此類推。蓑衣長短大小因人而異。
另一種蓑衣是用高粱葉編成,這樣的蓑衣在山東、河北居多。用高粱葉編蓑衣前要先備料,就是採摘帶褲的高粱葉子。採摘高粱葉,這裡面有技巧,要在高粱葉變黃似干未乾的時候,抓住高粱葉褲的上端用手腕的勁猛地一提,一個完整帶褲的高粱葉就採下來了。編織時,把高粱葉折彎扣在細麻繩上,葉朝外褲朝里。第一輪過後,第二輪和其他蓑衣編織一樣,結扣擴編,蓑衣的長度到人的膝下則可。
蓑衣儘管普通平常,起源卻很久遠,陪伴人類走過了幾千年的歲月,《詩經?小雅?無羊》篇中「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便是最好的佐證。
對蓑衣的關愛,只有鄉下農民才有切身的體會,蓑衣總是默默無聞地陪伴他們身邊,度過一個個清貧歲月。蓑衣既柔且韌,光滑,均勻,既防風雨,又保暖禦寒。夏日的夜晚,把蓑衣鋪在河塘邊,滿天的星斗在稀疏的柳枝上晃動,青蛙的叫聲把筋疲力盡的人們送入夢鄉。
夜裡看守莊稼,人們把蓑衣攤在田頭,柔軟光潔,別有一種感受。就是夜雨到來,他們頭頂一個草帽,身披蓑衣,點上一支煙,蹲在田頭。鄉下人絕沒有「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雅興,「田家少閑月」,每一天的勞作都籌劃在艱難的生存中。
蓑衣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漸漸和鄉村告別,和朝夕相伴的農民告別,替代它們的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雨傘和雨披。多種農機械進入田間,人們被從風風雨雨的田地里解放出來,許多青年人告別了黃土地走入城市中。
冬去春至,好雨知時節,雨依然如期而至,田中的莊稼青了黃,黃了青,放眼望去,想尋找頭戴斗笠的「蓑笠翁」,只有失望了。
※一個孩子眼中的歡口,是醬紫的!
※老家鄉村:孤單的陪伴,看得兩眼淚……
※揪心:父母只顧賺錢,年幼的孩子竟如此這般……
※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
※你我,都是故鄉的陌生人
TAG:愚伯的自留地 |
※大海是生活的顏色
※创意生活:放大的针孔
※喜歡戴著面具生活的五大星座
※美國大兵的生活
※秋季養生:生活中的小紅薯 大健康
※脫衣舞娘的生活
※把握生活,欣賞生活的美
※朝鮮的快活生活
※生物質鍋爐讓生活垃圾變為「環保大使」
※這些韓國黑幫老大的夜生活,瀟洒生活背後的空虛
※世界上最大野生動物保護區,兒童的生活環境令人堪憂
※直擊大城市蟻族的群租生活
※生活禪的生命力
※生活在美國的「窮華人」為維持生活比在國內還生活的窩囊!
※一生大財小財不斷,生活中無災無禍、大吉大利生肖
※天生財運極佳,生活也是最美滿幸福的三大生肖女
※實拍:朝鮮大城市的生活狀況
※生活在大海深處的海洋生物還藏著多少人獨特生物!
※生活在海底的巨大蟲子—大王具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