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生的成就感,是金錢換不來的!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北京回龍觀醫院· 臨床二科 ——陳林
一米九的個頭兒,板正挺拔的身材,讓身著白大褂的陳林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大家目光的焦點。說話輕、脾氣好、心思細,這些特質又恰好與他的「高海拔」形成強烈反差。
作為北京回龍觀醫院抑鬱症病房主任,剛剛度過不惑之年的陳林潛心在臨床與科研之間尋找著平衡。他說,與其他醫生相比,精神科醫生更需要走入患者內心。「當你逐漸與患者建立起信任,幫助他們一點點走出陰霾,那種成就感是再多金錢都換不來的。」
將耐心融入瑣事
與其他綜合類醫院的醫生相比,「高風險」的精神科醫護人員往往需要更加強大的內心和耐心。與患者相處時每一個細微的點滴,或許都會成為治療的關鍵。
「張霞,腹瀉多次,可能由於飲用自製橘子皮水造成,且情緒不太穩定。」
「劉麗,此前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入院時情緒激動,在家中摔砸物品,被家屬強制送醫,目前情緒有所好轉,血糖偏高,需要進一步監測。」
「李潔,睡眠情況不佳,不太配合服藥。」
……
每天上午八點,臨床二科抑鬱症病區的醫護人員都會在護士站集中,匯總轄區患者前一天的情況。作為病房主任,陳林忙碌的一天也是從這看似瑣碎的交接班中開始,患者每一點變化,都將是他在查房時關注的重點。
6:30 到 7:00 起床、7:00 到 7:30 早餐、7:30 至 7:45 服藥……在這裡,患者的每一項活動都被嚴格限定在條框之內。用餐時,每一位患者幾乎都有固定的位置,有噎食風險的患者還會在桌子上被特別標註出來,這個餐廳,也是大夫們通常查房的場地。
早晨八點多,陽光正好,用過餐的患者們大部分懶洋洋地趴在桌子上,也有人自顧自地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發獃、畫畫、讀書或者一起玩撲克。陳林在查房時常常要在桌子之間狹小的過道中來回穿梭,有時患者被驚擾到,不免仰頭直呼:「嚯,大夫你怎麼這麼高,嚇了我一大跳。」 每次遇到這樣的「調侃」,陳林都會輕輕拍一下患者的肩膀,報以微笑回應。
也正是他的身高原因,為了更好地與患者進行交流,他每走到一位患者面前,都會刻意俯下身子,雙手撐在桌子上,儘可能降低高度,令身體呈現出一種彎曲的姿勢,或者乾脆坐在患者身邊:「有沒有不舒服?」 「昨天睡得怎麼樣?」 「排便是否困難?」 「吞咽困難嗎?」 「喝水嗆不嗆?」 「有沒有心緒不寧的情況?」 「把雙手平伸,手指張開」……
一張 A4 紙被他反覆摺疊成秀氣的長方形握在掌心,用以隨時記下需要調整的醫囑,聽說有兩位年輕的女患者在病房內發生了矛盾,陳林特意去找她們分別進行溝通。
「小雅,你和小夏之間怎麼了?」
「我們倆……挺好的呀?」
「聽說人家對你有點抵觸?」
「可能……是我的……問題。我……不應該……老去找她……說話。」說到這裡,小雅的聲音低了下去,「我要改正。」
「你們可以聊聊天,但是不能無休止地老去找人家,尤其是在別人睡覺的時候,好不好?」
看到女孩點了點頭,陳林轉身來到小夏的面前。此時,這個患有抑鬱症的姑娘正在認真地玩著塗色遊戲。幾句簡單的詢問之後,陳林把話題切換到小雅身上。
「她老找我,煩死了,剛才還站在這裡盯著我看了半天呢。」此刻,小夏放下畫筆,情緒中出現了明顯的波動。
「恩,她現在病情有點不穩定……」
「我知道,有可能因為我倆兒年齡差不多,她感覺比較親切吧。」 不等陳林說完,小夏就搶著說道。
見狀,陳林並沒有打斷,聽完後才放低聲音,微微一笑:「所以呢,剛才我也跟她溝通過了,她沒有別的想法,我們會儘快控制住她的病情,我也會讓她適當地控制一下自己,你有什麼不高興,可以隨時和醫生、護士溝通,直接找我也可以……」
在病區里,類似這樣的溝通,陳林每天都要進行很多次。有時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也會經常被「亂入」的患者打斷,而這些繁雜和瑣碎,構成了一幅幅精神科醫生的日常工作狀態。
人的情緒是會相互感染的,即便是精神科醫護人員這一專業群體。2015 年,上海交通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精神專科醫院醫護人員的焦慮、抑鬱程度顯著高於全國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
陳林坦言,工作中幾乎每天都會接觸或被患者「灌輸」各種不良情緒、痛苦體驗及負面信息,就像一個「垃圾桶」一樣,時間久了如果不注意自我審視及調節,很容易會感到煩累、倦怠,甚至情緒不自覺間也會受到影響。散步、看小說、和家人郊遊甚至是單純地發獃,都是他緩解不良情緒的方式,不過偶爾也有「摟不住」的時候 ——
有一次查房,面對一位護士多次交班反映病情很不穩定的患者,一貫和顏悅色的陳林就對手下醫生動了怒,直接把病人的表現歸咎於其治療不夠及時。
「不過事後了解到是因為這個病人對治療用藥不敏感、病情難治所致,而非主管醫生治療不及時。基於專業素養自己很快就會覺察到了這種反常,馬上進行了反省,自己在沒有完全弄清楚事情緣由的情況下就輕易地下了判斷,這和平時不一樣,想想可能就是自己這時候的情緒受到了周圍不良情緒渲染而沒有被及時察覺排解所致。」 隨即,陳林就對那位被自己「冤枉」的醫生表達了歉意。
「畢竟醫生也是普通人,在把全部耐心都給了患者之後,有些難以自我消解的壞情緒,就會通過一些小事,尋找宣洩的出口……」 談及這個話題,陳林語速有些放緩,頓了頓,「有時候會對家人,有時候就是對身邊的同事,其實……大家互相也都能理解。因此,作為一名精神科的醫護人員,班下閑暇時更要注意及時審視、排解及釋放這種受渲染的負面情緒,助人的同時也要學會自助。」
走入患者的內心
離餐廳不遠就是重症觀察室,與其他綜合醫院的 ICU 不同,住在這裡的基本都屬於新入院、病情比較嚴重或者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需要 24 小時嚴密監護。
這天上午,一位興奮躁動的患者用嘶喊聲打破了樓道內的寧靜。這位女患者頭髮散亂,怒氣沖沖地在病房與廁所之間的樓道內衝撞遊走,雙手肆意揮舞,用力甩開試圖攔住她的護士:「都起開,你們都別管我!」
幾次反覆之後,女患者回到病房,衝到床上躺下,「誰也別出聲兒,再說話我抽你們!」 正說著,恰巧旁邊坐著一位正在自語的患者,女患者立刻從床上翻身下來,衝過去就要打對方,還好及時被護士制止,其後女患者依舊不依不饒,經多方勸阻無效,為了控制她的衝動行為,主管醫生和三四名護士圍聚在床前,用保護帶把她保護在了床上。儘管如此,仍然阻攔不住她的暴戾。
一開始,陳林走到患者的床前,試圖用言語對其進行安慰溝通,但換來的是更加污穢的言語攻擊。見狀,陳林只能撤身離開,囑護士為其注射控制興奮的藥物。
「剛才這種場面嚇著你了吧。」 走出病房的陳林轉頭詢問跟在身後的筆者,「其實很多患者在剛入院時,都會經歷興奮躁動期,我們只能先讓她們平靜下來,隨後再進行進一步的精神檢查。」
精神檢查是精神科醫生的基本功,而在交流過程中走入患者的內心,則是陳林一直強調的重點。「了解一個患者,不光要了解她的病情,更要了解她這個人,比如,她的家庭、成長經歷、職業、興趣愛好、信仰、個性特點,還要關注患者的需求、困擾及顧慮等,醫患之間良好的信任關係也會更容易建立起來,而這樣的溝通也是最為有效的。」
在幾天後的全科會診中,那位情緒已經穩定的女患者告訴陳林,當時之所以對他抱有強烈的敵意,源於把他當成了自己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在生活中不僅與自己的閨蜜出軌,還生下了孩子……最後,這位女患者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 此前,由於她的病情複雜、表現不典型,診斷結果也在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之間反覆更改。
查房時間過半,陳林發現 52 歲的抑鬱症患者李琴坐在椅子上,滿臉焦慮地若有所思。
「跟我說說,您現在有什麼不舒服嗎?」 陳林快步走過去輕聲問道。
「我……特別想……給家裡打個電話。告訴我父母一聲,讓他們別太擔心了,行嗎?我想……10 點鐘左右打。」 由於住院患者不能帶手機,與外界的溝通都要通過病房內的磁卡電話,而這個時間並不是規定打電話的時間。
「好的,等我查完房幫您溝通。」
「真的么,太好了……大夫……謝謝你……謝謝……」
「不過我要先給您進行一個檢查……」
「好的,沒問題。」 心愿達成的李琴痛快地坐在了陳林對面。
「建立信任關係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解決她內心所關注的需求,精神檢查也無法做好。如果患者的需求和顧慮不去解決,康復過程也不會順暢。」 陳林說著,伸手將辦公桌上的一摞資料捋順,放好。
陳林表示,很多年輕醫生在剛開始從業時,因為缺乏經驗,大多只會單純地根據書本上的內容進行判斷,就病論病。但是,病人作為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與其溝通首先要建立在對「人」的評估上。
做「會看病」的醫生
在診室里,帶著黑色金屬框眼鏡的陳林透著幾分儒雅之氣,說話聲音低沉且輕柔,但在鏡片的背後,又隱藏著一種笑眯眯的嚴苛。
這天上午,科室內例行的培訓督導課正在進行,講課的是一位年輕的醫生。他在講座開始時坐在位子上,表情輕鬆地說著開場白。一旁的陳林調整了一下坐姿,說道:「站起來講吧,正式一點。」 課程完畢後,陳林又輕聲地指出了 PPT 中的幾個問題。「你看,你做的 PPT 里,這幾頁文字的行距明顯不一致,圖片的大小和字型大小也不太統一,這些小細節應該更加註重一下,從開始就應該規範、精準。」
的確,對於年輕醫生的督導,陳林容不得半點馬虎。他說這也源於自己的職業成長經歷。「我們剛當醫生的時候就是督導不夠,成長得比較慢,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現在有條件了,就會下意識地強調帶教意識,讓他們把規範變為習慣。只有根深蒂固了,這些年輕人未來才能少走彎路。」
在規培住院醫生王瑤的眼中,陳林的嚴謹正是他身上最大的標籤。今年 9 月底,科里要求年輕醫生交一份病例報告,王瑤把初稿交給陳林,請他幫忙輔導。「沒想到陳主任完全按照規範要求,認認真真地幫我修改了四五遍,就連標點和錯別字都會注意糾正,著實讓我們這些小字輩感到受寵若驚。」
2007 年到 2008 年間,陳林曾被借調至衛生部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以「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為宗旨,從事衛生部「精神衛生機構疾病防治能力師資培訓」等項目的管理及培訓工作。他說,也正是這次的借調經歷,讓他更加註重了細節的重要性。「以最普通的『情緒低落』來衡量,其中這個『度』的把握就極容易出現偏差,只有認清癥狀、才能診斷明確,進而才能進行精準的治療。」 陳林說。
「真正會看病的醫生,要把每個環節都考慮清楚。比如,為什麼要首選用這個葯,不用其他葯?不能想當然,要有充足的證據。真正會看病的醫生,往往要結合個人經驗和循證醫學的證據,對病症進行全面評估。以患者的經濟條件為例,如果一種藥效果很好,但價格昂貴,患者吃不起,怎麼做到堅持服藥,再好的葯又有什麼用?再比如很多藥物短期服用問題不大,但長期服用下去相關的副作用會很突出。因此,每個治療方案的制訂都不能只局限於眼前,而更要著眼於長遠。」 說起這個話題,陳林顯得有些嚴肅。
成就感的支撐
白色的病房樓、整潔的小花園、成片泛黃的銀杏樹……從外觀來看,回龍觀醫院與其他綜合醫院並無太大區別,直到成群結隊的患者出現在眼前 —— 他們身著統一的咖啡色服裝,有些人眼神空洞、疏離,周圍有數名醫護人員陪同……這時才會讓人意識到,這家醫院的患者有些不同。
在這裡,不僅精神病人會有比較嚴重的「病恥感」,過去數十年間,就連醫生也會被「另眼相看」。所以,很多精神科醫生都屬於「被動入行」,陳林也不例外。
高考時,與經濟貿易專業失之交臂的他,被調劑至山東濟寧醫學院的精神衛生專業,彼時這個專業的弱勢,令陳林一直無法提起更大的興趣。他始終對神經內科更感興趣,工作五年間,依然「不死心」地想轉行,直到那次歸鄉的經歷,終於撬動了陳林內心的「偏見」。
有一次陳林回老家,得知一位老鄰居的孩子患上了精神類疾病,在當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療,而孩子的媽媽後來也因為過度擔心挂念孩子自己也出現了精神異常,也住院了,治療效果一直不好,眼看著整個家庭都要垮了,老鄰居把他們從醫院接回家,讓他這位「在北京看精神病」的大夫給看看。
簡單問診評估後,陳林才發現患者的抑鬱症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治療了一個多月。後來陳林把他帶到北京,在回龍觀醫院接受了系統的治療,患者病情很快恢復了正常。而她的孩子經過藥物的調整康復的也很好,後來順利結婚生子。「直到現在,每次我回去,這位老鄰居還會專門過來感謝。」 陳林說,這次經歷也讓當時的他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專業也挺有意義的。
如今,陳林已經在回龍觀醫院從事精神科臨床一線工作超過 17 年,但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剛剛畢業不久,正式收治的第一位患者。那是個跟他年齡相仿的女孩兒,曾經有過自殺行為,也出現過類似抑鬱症的癥狀,最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這種病症整體預後比抑鬱症要差,但這個姑娘 17 年來,沒有再次住院治療過,最大的原因是歸咎於良好的服藥依從性,17 年來這個患者一直在堅持服藥,這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可以說,這種案例在精神分裂症治療領域是非常少見的,很多病人因為過早的減葯或停葯,一年之內甚至會連續住院幾次。後來從她母親的臉上逐漸看到了笑容,至今我們依然保持著聯繫。」
「隨著幫助一個個患者治療成功,我開始逐漸體會到了精神科醫生這個崗位所帶來的成就感。」 陳林說,「因為精神疾病無論是對患者本人還是對家庭,負面影響都非常大。患者的康復,不僅拯救了她本人,同時也拯救了一個家庭,這種治癒的成就感是無法單純用收入衡量的。可以說,當年要不是成就感的支撐,可能我早就放棄了。」 說到這裡,他臉上閃現出一絲笑容。
目前,陳林正在進行關於「伴有混合特徵的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的隨訪研究」,這是基於 2013 年美國最新診斷系統 DSM-5 首次提出「混合特徵」的概念,嗅覺十分敏銳的陳林看後連忙申請,並順利申報成功了這個研究課題。
「這部分人群之前沒有嚴格定義,我想研究這種混合特徵的抑鬱症和雙相障礙在國內的現狀,而且作為隨訪研究,我也想驗證一下常規方案的療效差異,進而摸索更好的治療方案。」 陳林說,單相抑鬱和雙相抑鬱的治療,差異是非常大的。雙相抑鬱經常會被誤診為單相抑鬱症,進而誤治,最終會導致疾病結局的惡化和自殺風險的增高。
另外,作為北京市孕產期抑鬱干預項目專家指導組成員,目前國內處於薄弱環節的孕產期抑鬱也是陳林關注的重點,同時還有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整合治療和自殺相關研究……以上種種,也是陳林目前研究的關注領域。
「儘管目前公眾對於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已經有了極大改觀,但我們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說到這裡,陳林的目光轉向窗外,路邊的梧桐樹葉被狂風捲起,大片的黃色在藍天的映襯下旋轉、飛舞,煞是好看。
※在喧囂的世界做個安靜的醫學者
※檔案-北京回龍觀醫院 臨床二科 牛雅娟
※科普-抑鬱症 or 精神分裂症,這些體征可以自查
※一位精神科醫生最深的感受,過程比結果更欣慰!
※科普-切記:腦鳴不是耳鳴,別再傻傻分不清!
TAG:大醫生兵器譜 |
※5種神奇的盆栽蔬菜,好吃又能治病,醫生都不用找了!
※致癌最高的食物,醫生從來不吃,別再吃了,會後悔的
※身上一個神奇的點,是最好的保健醫生,能「吃」葯能祛病,太值了
※為了賺錢完全不要節操?一直以為很好的寵物醫生原來是這樣的人!
※我和老公都不醜,生下來的寶寶卻丑得沒眼看,是不是醫生抱錯了!
※醫生說吃藥不是萬能的,這幾點你不注意,神仙也治不好你的病
※孩子正是長高的黃金期,醫生從來都不說的,一種家常菜就能助高!
※這麼帥的醫生,還讓不讓人好好看病了!
※醫生不是神,是和你一樣會痛的人
※這些食物很難搞到,卻是補腎的良藥,醫生搶著吃,成本不到兩塊錢
※醫生:這些堅果吃不得,一個不注意,就能要了你的小命!
※各科醫生的年終忠告,這些事他們從來不做,很容易給自己惹病上身,你卻還在瘋狂做!
※痔瘡難治,如能做到這三點,就不用找醫生了!
※生薑,這幾種人一定不能碰,不然醫生都救不了!你是那種?
※牙疼不再怕!因為你懂它!醫生也坑不了你的錢!
※不是醫生,卻挽救了無數生命,他們是這樣做的……
※是什麼壓彎了醫生的脊樑?行醫不易,不求可憐,但求尊嚴!
※突然發現尿液變成了這種顏色,你需要做的,就是趕緊去看醫生!
※醫生,我沒有毛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