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微聲衝鋒槍殺敵於無形!越軍驚呼見鬼了!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根據部隊需求,由某研究所第一代輕武器專家李正凡(已病故)牽頭主持了微聲衝鋒槍的研製工作,歷經3年於1964年設計定型了64式微聲衝鋒槍。該槍填補了解放軍偵察兵武器裝備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早期特種作戰的需要,曾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64式微沖結構緊湊,設有彈匣回閂、彈膛指示、彈盡指示、聯動擊發、射擊保險等機構。考慮到特種兵夜戰需要,64式微沖照門上還鑲嵌了2個立式長效熒光管,準星上有1個熒光管,這樣就構成了三立柱式的夜間瞄準裝置。
全槍尺寸長85厘米(摺疊後行軍狀態長63厘米)、寬7厘米、高22厘米,槍管長24.5厘米,槍重3.4公斤(含1個20發空彈匣),自動方式採用自由槍機式,慣性閉鎖,可單發或連發。
64式7.62毫米微沖採用了抗式多艙型激波耗能結構,以及槍管上開側孔(直徑3毫米的排氣孔36個)的膛口聲音抑制系統,外面套有消音錐體、銅絲網、消音碗和套筒,具有良好的「三微」性能(微聲、微光、微煙)。
部分火藥燃氣首先從側孔噴出消耗部分能量,從膛口噴出的高壓火藥燃氣經過消聲器多次反覆壓縮、膨脹、分流,壓力大大下降,減輕了對膛口外空氣的衝擊與摩擦。經試驗,64式發射專用槍彈時,距槍口1.2米處聲強值不大於84分貝,僅相當於耳機輸出的中等音量。
64式微沖配有20發和30發兩種弧形彈匣,前者為常備彈匣。其使用配套的64式7.62毫米衝鋒槍彈(在64式手槍彈基礎上通過改變發射藥品種、數量製成),必要時也可發射1951式7.62毫米手槍彈,但其彈道諸元和「三微」性能都會有所變化。
64式微沖配有20發和30發兩種弧形彈匣,前者為常備彈匣。其使用配套的64式7.62毫米衝鋒槍彈(在64式手槍彈基礎上通過改變發射藥品種、數量製成),必要時也可發射1951式7.62毫米手槍彈,但其彈道諸元和「三微」性能都會有所變化。
不過,64式微沖也有一些不足:重量偏大;需要發射專用槍彈;槍托展開時要由下向後轉動,操作不是很方便;採用前衝擊發會產生聲響,易暴露目標;長套筒在射擊時的震動及其結構要素,對射擊精度有影響。
另外,為確保消聲效果和射擊精度,每次訓練和戰鬥任務結束後,全槍(包括消音碗部件)必須立即分解擦拭。重點是槍管內外表面和消音元件,如果存有火藥殘渣,一定要用鹼性液、煤油或汽油浸泡後清洗、擦拭乾凈後正常塗油。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根據部隊需求,由某研究所第一代輕武器專家李正凡(已病故)牽頭主持了微聲衝鋒槍的研製工作,歷經3年於1964年設計定型了64式微聲衝鋒槍。該槍填補了解放軍偵察兵武器裝備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早期特種作戰的需要,曾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另外,因為64式微沖較長、偏重,且需要使用專門的衝鋒槍彈,許多前線戰士乾脆把消聲器拆掉,將該槍當作普通衝鋒槍(發射更容易搞到的51式手槍彈)使用。
1984年9月12日上午,老山戰區,一支解放軍偵察分隊滲透到被越軍佔據的844高地,在山腳下的河邊隱蔽待命。當晚19時,天降暴雨,電閃雷鳴。在不良天候掩護下,我偵察分隊迂迴到844高地側後灌木叢中,借著閃電發現了不遠處有一座越軍哨棚,估計駐紮有約1個班的敵人。
為確保全殲這股敵人,偵察分隊決定採取「襲點打援」的戰法,即突襲消滅、活捉哨棚之敵,同時在山路上佈雷,阻擊高地來援越軍。
我偵察分隊押送俘虜撤出戰場300米後,844高地越軍才發現哨棚遭襲,出動2個排前來追擊,結果2次踏響我方埋設在山路的地雷,嚇得不敢再追。我偵察分隊則當機立斷,重新選擇撤退路線,於5小時後勝利返回我方陣地。
※國民黨精銳炮兵:抗戰前用兩千萬元裝備一個團!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試爆影像是如何拍攝下來的?
※陸戰之王的怒吼:99式坦克實彈射擊震撼瞬間
※直擊戰機高速公路上起降震撼場面
TAG:兵器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