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哪位宰相「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哪位宰相「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初期,出了一位聲名顯赫卻形象模糊的宰相,他並不常出現在前台,而是在幕後輔助君主,出謀畫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和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兩宋三百年的統治狀況和國運民生等重大問題。這位在宋太祖與宋太宗時期,為大宋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重要謀士,就是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初宰相趙普。(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字則平,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父趙迥,為避後唐趙德鈞兵戈亂,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洛陽(今河南省洛陽)。趙普讀書並不多,自幼學習吏事。成年後,被聘為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幕僚,後被舉薦,與趙匡胤同為後周世宗柴榮部下。趙匡胤部破滁州後,欲斬盜百餘名,經趙普審訊,大部非盜賊而活之。趙匡胤稱奇,後用為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大荔)節度使的司法推官,再用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書記官。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由遺孀佐幼主柴宗訓即位。時趙匡胤執掌禁軍,擔任殿前都檢點要職。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傳契丹勾結北漢入寇。宰相范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而兵行開封東北四十里之陳橋驛時,將士託故不行,乘趙匡胤醉,以杏黃龍袍加身.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從後周幼主恭帝手裡接過所謂「禪位」書,正式當上皇帝,建立了宋朝。然而,是誰煽動部將為謀富貴而擁立新主?為什麼留京守衛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巳願意擁立趙匡胤呢?為什麼兵變之際趙匡義和趙普會枕戈待旦,守護黃袍加身之趙匡胤呢?這些情況都不言而宣地說明,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而且做了趙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
然而,在論功行賞時,除了一批原來地位重要且擁戴趙匡胤的將領如石守信、高懷得等得到晉陞要職以外,趙普僅得了個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的一般官職。為什麼呢?因為趙匡胤不能不繼續重用後周宰執范質,王溥以及魏仁甫為相,以維繫舊官員之心,而不致削弱剛剛接管的國家機器。這一點,趙普是有所認識的.因此,他照舊要為新皇朝的穩固出力。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面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面.後周時義成軍節度使李筠,拒絕新皇帝授予的兼中書令的高官,而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趙普看到形勢可慮,力主新皇帝趙匡胤親征,自已隨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懷德攻陷保澤州(今山西省晉城),李筠自焚而死。
與此同時,後周太祖郭威之甥、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駐揚州)已成為宋廷心腹之患。李重進派人聯結北漢,中途被俘,其人為宋太祖所利用,宋廷採取賜李重進鐵券(免死牌)以穩其心,並令其移鎮青州(今山東濟南一帶)以便就近約束。李重進扣押宋使,遂於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審琦征討,遷延未克。趙普以原後周之將士攻後周之貴戚為慮,勸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十一月從征揚州,—舉攻克,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
平定二李的叛亂,從獻策親征的意義上來說,趙普功勞顯著。遂升遷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
趙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將擁立,他不能採取武力解決的辦法,何況消滅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動。趙普一再以石守信等執掌禁軍為憂,並說細察石等皆非能統馭部下之將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情況就不妙了。出於鞏固君權的需要,宋太祖頗然其說,並詢以和平解決和長治久安之策。於是,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趙匡胤就把這個十二字方針,化成一整套加強君主權力,牽掣和削弱各方權力的政策與策略。當然,首要的任務是解決擁兵自重的將領問題。
某日下晚朝後,趙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有點醉意了,他向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寥怎麼辦呢?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故事。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所以,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趙普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趙普深知鞏固君權還剛剛開始,他為太祖建功立業謀取富貴的前途也是無量的。
「杯酒釋兵權」只是解決兵權的第一步。擺在趙匡胤面前的當務之急是把趙普十二字方針的策略精神,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職官建置中去,改變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在趙普的參贊下,這套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終於制訂出來了,分宰相之權,收牽掣之效。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又用趙普謀,罷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和削數十異姓王之權,安排他職。另以文臣取代武職,於是武臣方鎮失去弄權的基礎。另一方面,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為禁軍,於是天下精兵皆歸樞密院指揮。地方雖無精兵,但地方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這就形成了強幹弱枝,內外上下,相互制約之制。
地方則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職通判為行政官員.重要文獻需會簽有效.通判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
制其錢糧,是指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許可權的一種辦法。規定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
總之,趙普提出的這套方略,確實在宋初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制及其軍、政、財、文權力分立,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自為政的重要作用。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臣專權,政變頻發的局面。但這套方針反過來又成為宋朝長期存在養無用之冗兵冗官,導致冗費負擔沉重,自我削弱各種權力結構的有效職能,從而走向「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因為趙普的方針只是從防兵變、防方鎮跋扈、防損害君權為出發點,不是從提高國力、軍力為出發點的。這就是為什麼北宋空有軍隊一百二十萬,官員二萬餘,封椿庫錢財成堆,而對外卻一直屈服於遼、金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部署中樞與地方政權既定,時機成熟,就盡罷范質,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實際上是宰相職位.趙普於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與弟趙光義雪夜訪趙普,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皇帝呼趙普妻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表示深合心意。這表明在確定所謂「先南後北」的方針上,趙普襄贊有功。關於先南後北決策的核心,是從契丹手中收回被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國土問題。建立封椿庫的第一目的是想用金錢贖回十六州.然終宋之世,並未收回失地。
(全文完)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受寵不飛揚:東漢哪位美麗的皇后長寵不衰?
※商周至明清:中國人的冠服是如何演變的?
※長平之戰:空談兵法實戰誤國的典型案例
※貞觀之治:唐太宗為何不要大臣對他歌功頌德
※奇聞:明亡後,朝鮮擴軍備戰打算反清復明
TAG:蕭家老大 |
※為什麼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起穿越回宋代——「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箴言曉古今
※為什麼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對宋朝初年的影響
※精彩發現:為什麼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原來老趙讀的不是書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趙普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何淪為最大陰謀家?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倫理與商業文化
※理念、技術分析與半部論語治天下
※此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皇帝問他天下什麼最大,他壞壞地說這個最大!
※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皇帝問他天下什麼最大,他壞壞地說這個最大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對趙普的最大誤解,這句話都是被趙光義逼的
※趙匡胤雪夜訪趙普君臣談笑間一壺濁酒定國事,儒家文化力量有多大: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史書稱其「寡學術」,此人卻以半部論語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