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認同?
12月14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張倩紅教授在首都師範大學作了題為《以色列:文化傳統與創新活力》的學術報告。張倩紅從以色列和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出發,揭示了造就以色列發展奇蹟的歷史原因。
張倩紅教授在講座現場
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關係
以色列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之處,國土面積僅有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846.2萬,其中75%為猶太人,20%為阿拉伯人。以色列的地緣環境非常惡劣,周圍都是阿拉伯國家,其中只有埃及和約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以色列幾乎沒有任何資源,近幾年才發現了天然氣。張倩紅認為,以色列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悖論的國家。
耶路撒冷的聖殿山
以色列地形圖
猶太人所創造的「希伯來文明」,被認為是哺育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公元前13-11世紀,猶太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皈依了一周「一神教」——猶太教(Judaism)。作為游牧部落,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一直在中東地區遊盪,從巴勒斯坦游牧到阿拉伯半島,生活在兩河流域的烏爾地區,又從烏爾走到了埃及,在埃及生活了四百多年,最終回到了巴勒斯坦。在此過程中,希伯來人創立了猶太教。猶太教的教義受到了迦南(巴勒斯坦)地區、兩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傳統的影響。猶太教最基本的教義是「摩西十誡」,後來完全為基督教所吸收。
香港猶太教莉亞堂至聖所內存放《摩西五經》
恩格斯認為,基督教是猶太教的私生子。基督教是由猶太教脫胎而來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就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耶穌的父親約瑟和母親瑪利亞都是猶太人,耶穌出身在一個猶太人家庭,接受的是猶太人的教育。基督教完全繼承了猶太教的經典。基督教的經典《聖經》(Bible)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舊約全書》部分就是猶太教的經典。基督教聖徒聖保羅認為,如果說猶太教是橄欖樹,那麼基督教就是嫁接在橄欖樹上的野橄欖枝。但是,在後來的歷史中,特別在中世紀以後,兩種宗教卻發生了尖銳對立,水火不容。
《最後的晚餐》
7世紀產生的伊斯蘭教,在很多方面也吸取了猶太教的思想。恩格斯認為,伊斯蘭教是猶太教的女兒宗教。後世學者把這三種同源宗教稱之為「敘利亞形態的宗教」。
希伯來傳統和希臘傳統同樣重要
弗里德里克·勒納(Frederick Lehner)認為:「古希臘和希伯來的遺產共同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骨幹,它們堪稱精神和知識的『支柱』。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有時是交替的,有時是聯袂的,各自通過其精神實體中的固有特質,共同架構起了西方世界。」長期以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非常強調來自希臘羅馬與基督教的巨大影響,甚至出現了「言必稱希臘」的現象,而對西方文明中的希伯來傳統關注不足。但實際上,早期希伯來王國的政治傳統對西方文明有著巨大的貢獻。西方的權力制約思想,一方面來自希臘,強調由下制約;另一方面則來自希伯來,強調由上制約,由律法、祭司、先知和民眾、長老共同構成神權與律法下的「有限君主制」。
希伯來傳統對西方政治文明的影響經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16-18世紀的歐洲政治思想界,古典學被時人所推崇,一些基督教學者援引《希伯來聖經》,認為古代希伯來社會就是上帝為以色列人設計的完美政體,掀起了綿延近三個世紀的「政治希伯來主義」。該思潮從義大利發端,在荷蘭和英國達到高潮,著名思想家如格勞秀斯(Hugo Grotius)、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彌爾頓(John Milton)、哈林頓(James Harrington)、阿爾傑農·西德尼(Algernon Sidney)、洛克(John Locke)等都參與其中。希伯來傳統以一種隱形而獨特的方式,為西方政治話語的建構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支撐。
第二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初期。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具有思想內涵的「Judeo-Christian」一詞的連用,首次出現在1899年的《文學指南》,被用來指教會的許多儀式實踐與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有學者將該詞用於指稱猶太人與基督徒共同擁有的價值與理念。「二戰」中,猶太人遭到種族滅絕,全世界都開始反思人間慘劇發生的原因。最終,基督教承認了與猶太教的同源性。1965年,梵蒂岡第二次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簡稱「梵二會議」)承認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基督教教義來源於猶太教的傳統,取消了長期以來對猶太人的指控,不再認為猶大出賣了耶穌。「猶太-基督教傳統」(Judeo-Christian Tradition)在西方世界開始得到關注。
第三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末期。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西方文化的強勢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反思民族的文化前途,思考文明的延續性和中斷性,全世界興起了反思文化傳統的熱潮。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流散了1800多年、沒有自己國家的猶太人,卻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傳統?為什麼它的文化毀而不滅、流而不散?全球性的文明反思與文化溯源,再次把希伯來政治傳統的研究推向高潮。
猶太民族成功的秘密何在?
在漫長的流散歷史中,猶太人主要從事商業貿易。猶太教的經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希伯來聖經》,另一部分是口耳相傳的律法《塔木德》(Talmūdh)。《塔木德》主要記載生活倫理和道德準則,並且沒有答案,供大家討論。宗教領袖拉比(Rabbi)的話,都被記載在《塔木德》中。無論是《希伯來聖經》還是《塔木德》,都蘊含著一種商業合理的思想。《塔木德》稱:「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它在祝福著人們。」《塔木德》記載了大量如何賺錢的內容,同時也有很多商業規則,比如來路不明的錢不能賺,不能在秤砣下附加其他東西、缺斤短兩,不能在別人的店鋪旁邊開同樣的店鋪,等等。千百年來,猶太民族靠著經商貿易,維持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還因為他們特別敏感,善於把握機遇。18-19世紀,影響歐洲的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就是典型的代表。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開始從事金融貿易,羅斯柴爾德把他的5個兒子派到歐洲的金融中心開設銀行,成為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家族。當時英國首相想要購買蘇伊士運河的股票,但是卻沒有錢。有人給首相出主意,建議他去找老羅斯柴爾德。聽完首相的眾多借款理由後,老羅斯柴爾德只問了三個關鍵的問題:你需要多少錢?什麼時候還我?給我的利息是多高?然後就把錢借給了英國首相,英國也藉此買下了蘇伊士運河的股票。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以色列建國時還有相當的影響力,他們家族送給了以色列兩件禮物:捐獻了一座議會大廈,以及把葡萄酒的製作技術引進以色列。時至今日,羅斯柴爾德家族仍然從事著酒庄貿易,他們家族生產的拉菲酒(Lafite)馳名世界。
1850年前後,正是美國西部開發的時代,在舊金山掀起了「淘金熱」。猶太人隨著歐洲人到了美國,把自己發明的百貨商場也搬到了美國。在電影《泰坦尼克號》(Titanic)中,有一個搖頭晃腦的老年猶太人,他就是「梅西百貨」(Macy』s)的創始人之一伊西·斯特勞斯(Isidor Straus)。泰坦尼克號沉沒後,梅西的生意仍然延續了下來。時至今日,梅西百貨仍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商店。
在「淘金熱」中,一個沒有任何資本的德國猶太青年,跑到舊金山的金礦邊上開雜貨鋪。有一天,他聽到礦工們抱怨說,身上穿的褲子太容易磨破,如果能把工地上的帆布棚做成褲子,一定很結實耐穿。於是他就把帆布棚做成褲子,還根據礦工的需要在不同部位加上很多褲兜。這種褲子既能裝礦石又很耐用,生產出來之後非常受歡迎。這位猶太青年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發明的褲子,就是風靡世界的「牛仔褲」(Jeans)。1850年,他創立了利維公司(Levi』s),成為最早的牛仔褲品牌。隨著牛仔文化的興起,牛仔褲迅速流行開來,成為美國文化的一個標誌。
當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約有1300多萬,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但是,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獎到2001年的百年間,在總共680名獲獎者中,猶太人或者具有猶太血統者有152人,佔了22.35%。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Bob Dylan),其實也是一名猶太人。
鮑勃·迪倫
追求自由平等的猶太精神
在張倩紅看來,猶太文明的思維觀念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講究責任感和使命感。猶太人認為,我是上帝的選民(Chosen people),一定要發揮自己的才能,要不然對不起上帝、對不起自己。猶太人長期流散,在外邦人中生活,所以他們的信念是一定要做「外邦人的光」,有一種自我實現和改變世界的理念。
第二,崇尚智慧,追求知識。查姆·伯特曼認為:「知識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
第三,自由意志,平等觀念。摩西帶領族人出埃及來到巴勒斯坦,目的就是為了做自由人。最能體現猶太人追求自由意志的事件,是所謂的「馬薩達(Masada)神話」。羅馬人在征服巴勒斯坦的過程中,遭到猶太人的激烈反抗。耶路撒冷陷落以後,馬薩達是猶太人反擊的最後一個據點。960位起義者被困在馬薩達要塞上,被10萬羅馬軍隊團團圍住。公元73年4月15日晚上,也就是猶太人紀念出埃及的「逾越節」前夜,起義領袖愛力阿沙爾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寧肯為自由而死,不做奴隸而生。」將士們選擇了集體自殺。自殺的辦法,是父親殺死自己的妻子、孩子,然後所有的男子抽籤,抽出10個人作為殺手,10個人再抽出1個人,將另外9個人殺死,最後一個人自殺。第二天,當羅馬人攻上要塞的時候,發現馬薩達要塞鴉雀無聲、血流成河。在羅馬士兵中,有一個投降羅馬的猶太人約瑟夫斯,有幾個躲在下水道里、沒有自殺的婦女和兒童把昨晚的一切告訴了他。約瑟夫斯後來成為羅馬著名的史學家,把這件事記載在了《猶太戰爭》一書中。雖然有人懷疑「馬薩達神話」的真實性,認為這是被建構出來的「歷史」,但是張倩紅認為,即便是建構的「歷史」,它也是「歷史」,並且已經成為民族記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猶太人出埃及的路線
馬薩達要塞
第四,推崇集體,張揚個性。有人向希勒爾大拉比詢問:《摩西五經》(Torah or the Five Books of Moses)的真諦是什麼?希勒爾說:「That which is hateful unto you do not do to you neighbor.」(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猶太人講究一種雙向思維,既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你不願意做的事,要不要我去做呢?猶太傳統中有明確規定:你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強加於我。《塔木德》有一個故事,有人問大拉比:兩個人在沙漠中行走,其中一人帶了水,另一人沒有帶。那麼,誰應該喝水呢?大拉比的解釋是:擁有水的人應該喝水活命。猶太傳統認為,人不能因為講究君子風度,把自己的水讓給別人喝,然後自己渴死。因為人的生命都是同樣寶貴的,如果你捨棄了自己的生命而讓別人活下來,你照樣違背了上帝的誡令,因為你的生命是上帝給的。猶太人所有的規定,都是圍繞著這個民族集體而設立的,但它又不壓抑個性,講究自我價值的張揚和升華。
第五,挑戰權威,鼓勵爭論。猶太人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十個猶太人中有十二個觀點。」猶太人對一切事情都不是想當然的,對一切問題都要追根究底。
那麼,猶太民族為什麼會形成獨特的文明傳統呢?張倩紅認為,猶太文明的傳統和反猶主義分不開,反猶主義強化了猶太人的民族意識。反猶主義最初表現為宗教反猶,呈現出一種基督教語境下的猶太形象。基督教認為猶太人是「弒神者」,猶大出賣了耶穌,導致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後來則表現為經濟反猶。猶太人被認為是壟斷金融的高利貸者,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貪婪吝嗇。莎士比亞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就以生花妙筆塑造了一個割肉討債的猶太人夏洛克的負面形象。20世紀,反猶主義在希特勒身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表現為種族反猶。希特勒認為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污染了日耳曼人高貴的血統,無法融入到民族國家「想像的共同體」之中,必須從根子上滅絕。600萬猶太人在「二戰」中遭到種族滅絕,成為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一頁。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一直「被他者化」的想像,也反過來增進了猶太人的自我認同。(文/鄭豪)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葉錦添:我試圖用一種虛擬方法來接近《紅樓夢》的美
※北大開會研討胡適:他20歲一出場便是主角
※哲學家洪漢鼎憶北大哲壇師生情
※理想主義者王莽的社會理想和帝王意志
TAG:澎湃新聞 |
※張倩紅:猶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認同?
※一百年前他們逃難到中國,如今成一少數民族,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愛情七觀點,雖然拽上天了,卻每個人都認同
※近百年中「上海人」的形成及其認同
※男人最放不下的3種女人,認同嗎?
※中國歷代人口數量,最低不到百萬,你認同嗎?
※不比較,認同自己和他人
※你們的戀情會得到家人的認同嗎?
※據說它們是上海經濟實力最強的五個區,你認同嗎?
※現代民族國家之後,我們該如何處理中國和中國人的認同?
※男人在外偷情的那些理由,90%的男人都認同?
※●照顧好自己,是度過晚年最好的方式,也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千萬人認同~
※中國人喜愛的20種水果排名,你認同嗎?
※縱觀娛樂圈能和楊洋在顏值上最配對的5位女星,你最認同哪一個呢?
※歐立德:不能把「中國」認同當作滿洲人的唯一認同
※日本民族信仰值得認同,參與演習寧願凍死也不撤退,最終只剩下11人
※現在大部分老北京人為什麼認同滿族?
※你喜歡尋求別人的認同嗎?
※青澀的愛戀,暗戀中的這6大表現,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