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論語》《孟子》法(上)

讀《論語》《孟子》法(上)

孔孟之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自然有大批學子心嚮往之。但究竟應該如何把握住孔孟學說中的精髓呢?


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是亞聖,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孔孟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孟子》二書里,我們要研究孔孟的思想,應從《論語》《孟子》入手。那麼我們該如何閱讀二書呢?朱子曾撰有《讀法》,收集二程(程顥、程頤)論述如何閱讀《論語》《孟子》的言論共九條,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讀《論語》《孟子》法(上)


1、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譯文:程子說:「求學之人應當把《論語》和《孟子》當作為學的根本。《論語》和《孟子》研究好了,那麼六經可以不用研究就明白了。讀書之人應當推求聖人著作經書的意圖,以及聖人用心的原因,聖人到達聖人境界的原因,而我之所以沒有達到聖人境界的原因,以及不能有所得的原因。一句一句地探求,白天諷誦玩味,夜裡思索琢磨,平心易氣,闕疑存惑,那麼聖人的意圖就可以見到了。」

讀《論語》《孟子》法(上)


解析:這裡有三點需要說明:第一,程子所以說學者要以《論》《孟》為本,反映了儒家文化從漢唐到宋明的新發展。漢唐時期,儒學以經學(以五經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現與發展;宋明時期,儒學以理學(以四書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現與發展。北宋時儒學正從經學向理學過渡,所以程子才推崇《論》《孟》二書。


第二,程子說《論》《孟》既治,六經可不治而明,此種說法須審慎對待。這既是一種誇張的修辭,突出《論》《孟》的重要性,也是一種客觀的陳述,表明通過《論》《孟》也可以「見道」。《論》《孟》(四書)與六經都蘊含大道,讀六經可以見道,讀《論》《孟》也可以見道,所以說《論》《孟》既治,六經可不治而明。當然,從知識的角度看則不是如此,即使我們讀《論》《孟》而知道禮以敬為本,但若不去學習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以說還是不知禮。


第三,雖然我們在人格上與聖人是平等的,但在人生境界上則有高下之別。聖人達到了人生的完美境界,而我們則處於普通人的境界。在讀《論》《孟》時,應本著這樣一種心態切己體察:聖人為什麼達到了聖人之境,而我為什麼還是一介凡夫?這樣才能反求諸己,觀照自身,完善自身,向著聖人之境升進。在一這過程中,需要涵泳諷誦,字字句句思索以通之;需要平心易氣,心浮氣躁則不能沉潛細思;需要闕疑存惑,強不知以為知只是自欺欺人。如此才能得見聖人之意。


2、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譯文:程子說:「凡是看文字,必須先通曉文字的意思,然後才可以探求它的深意。沒有不通曉文字的意思而發現它的深意的。」

讀《論語》《孟子》法(上)



解析:所謂「曉其文義」,就是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翻查字典以疏通字詞,就是做的「曉其文義」的工作。「曉其文義」只是第一步,進一步還要「求其意」,探求文字背後的深意。如《論語·述而篇》說:「子之所慎:齊,戰,疾。」如果不知道「齊」通「齋」,怎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進一步還要探究文字背後的深意:為什麼孔子對齋戒、戰爭、疾病格外謹慎呢?原來,齋戒關乎神明饗與不饗,戰爭關乎國家的存亡,疾病關乎一身的生死,所以孔子才如此謹慎。


3、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譯文:程子說:「求學之人必須把《論語》中諸位弟子發問的地方就當做自己的提問,把聖人回答的地方就當做今天親耳聽到的回答,自然能有所得。即使孔孟復生,也不過用這些道理教導人。如果能在《論語》和《孟子》中深心探求細心體味,將來修養成多麼好的氣質!」

讀《論語》《孟子》法(上)



解析:《四十二章經》里說:「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很幸運,我們都生在孔孟文化的中國;不幸的是,我們都不是生在孔孟之世,無緣親眼目睹聖人的風範,無法親耳聆聽聖人的教誨。所幸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文字和聖人晤面。文字凝結的《論語》,使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如果能把《論語》中孔子諸弟子的疑問當成自己的疑問,那孔子對諸弟子的回答不就是對自己的回答嗎?自己和聖人不就是在面對面地交流嗎?雖然每個人的生命境遇不一樣,所遇到的困惑也不一樣,雖然孔孟與群弟子討論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而我們現在面對的則是當下的事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深求玩味」孔孟與諸弟子的對話,透過事件千差萬別的表象,探求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之道。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君子何不動心忍性?
錢鍾書:縱有浪打風吹 也要談笑面對
季羨林: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你知道「七不出門 八不歸」真正的意思嗎?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讀《論語》《孟子》法(下)
《論語》與《孟子》該如何讀?
為什麼讀不懂《論語》《孟子》
《論語》正邪說(五)
《論語》「子禽問於子貢」章研讀札記
對《論語》中「君子」的解讀
《論語》:子罕篇 第九
《論語》的讀書札記之絮語
《論語·八佾》 《論語新解》十六
讀《論語》悟孝道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章研讀札記
為什麼叫《論語》?《論語》十五問
再讀《論語》之:「君子與小人」
《論語》晨讀,君臣綱義
書卷沁香01 上泉讀《論語》
郭沂:《論語》別解七則
《論語》「道千乘之國」章研讀札記
讀四書的好方法:《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
《喚醒》系列之體會《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