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2016年12月21日冬至,這個在當前即將消失的節日,在古代卻非常受到重視,稱「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聚餐的樣式絕不遜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湯圓等,更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冬至是自然界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至」者,極也,冬至這一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陽初生的重要時刻。俗語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中醫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認為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時期。


冬至曆法 順天應人


冬至是太陽抵達南回歸線的一天,這天的晝最短、夜最長。自夏代開始,人們即將冬至視為節氣的起點。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因為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準確,則可證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順天應人的資格,所以古人特別重視冬至。


「冬至」最初並非節日,只作為正月。3000年前,周公以「土圭法」測得「洛邑」(今洛陽市)是天下的中心,令洛陽成為日後十三朝古都。後來他又用此法測得「日影」最長和最短的日子,即現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並將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


周公在《周禮》中規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於郊壇」的祭祀儀式。民間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自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正式將正月和冬至分開,冬至由此成為「冬節」,當時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當日,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相互拜訪、贈禮。


魏晉六朝時,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對冬至過節最為重視,皇帝當日要在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祭祖、拜望父母尊長。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誕辰又稱為「三大節」賀朝,順治時期,朝鮮向清朝派出的使節,定期的有冬至使,專門在冬至這一天朝見清帝。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節也很隆重,旗人會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祭天並祭「祖宗杆子」。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所以《清嘉錄》中稱:「冬至大如年。」


冬至文化在香港得以傳承


冬至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僅次於中國新年的重要節日,民眾會以豐盛的飲食慶祝,所以又俗稱「亞歲」、「肥冬」,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等等俗諺。

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港人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很多茶樓食肆晚飯一早被訂滿,一家聚餐。團聚吃飯時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等。盆菜為香港傳統喜慶時令食品之一,為順應都市人的生活模式,現時除大排筵席的盆菜宴外,亦有不少外賣盆菜可供顧客買回家。


「做冬」後吃湯圓也是港人的傳統習俗,冬至飯前或飯後吃湯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香港,冬至這一天亦有吃雞的習俗,而且講求「無雞不成宴」。在香港人的餐桌上,雞是不可或缺的。用各種做法烹出雞的美味更是港人最鍾愛的,除白切雞、鹽焗雞、豉油雞等傳統做法外,芝麻沙姜雞、川味口水雞、去骨海南雞等也是餐桌上的招牌菜。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在冬至這天,北方要吃餃子;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上海家家吃湯圓;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寧夏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南京人吃大蔥燉豆腐;潮汕人吃甜丸;台灣人冬至則用九層糕祭祖。


冬至在韓國也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從這天起代表冬天已經到來,寒冷的季節需要足夠的溫暖與營養,所以韓國人每到冬至這天必喝紅豆粥。


日本自古就將冬至視為太陽誕生日,是新年的起點。雖然日晝時間逐日增加,但仍需要歷經一段十分天寒地凍之時,因此為了強身補元氣,並增強免疫力,在冬至這天吃南瓜。


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數九寒天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九九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45年的歷史,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智能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冬至除了是氣候上的寒暑交替及農務、農耕的轉折點外,更是人體在養生上陰陽氣血很重要的轉變點。因為冬至為整個陰、陽氣轉變最重要的時間點,在這一天當中所做的努力,隔年皆可收其效,也就是說,如果冬至的調養是正確的,將有助於未來一年內的身體調養成效。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冬至是自然界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至」者,極也,冬至這一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陽初生的重要時刻。俗語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中醫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認為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時期。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從養生學來說,「氣始於冬至」,這個時節更應得宜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身體,有助於保持旺盛精力,防止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建議冬至需注意以下4點:


1. 禦寒。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 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2. 養藏。冬至後,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於「藏」,早睡晚起, 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在冬至這個現代即將消失的節日里,古人不僅要放假還要吃大餐!



3. 補陽。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 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葯食, 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 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4. 益陰。《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 卧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 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古代女人只穿肚兜不穿內褲嗎?彭祖真的活了800歲嗎?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無風起念微信號:wfqn88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風起念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窩囊駙馬:老婆與唐僧徒弟偷情,他親自為他們放風!
為什麼慈禧那麼喜歡太監和洋人?康有為:因為他們都是男寵!
朱元璋那麼愛自己的兒子朱棣,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孫子也不傳給他?
楊貴妃能讓唐玄宗和壽王父子倆流連忘返,為何卻始終沒當上皇后?
古代女人真可憐,即使是成吉思汗的老婆,曾經也照樣被敵人侮辱!

TAG:無風起念 |

您可能感興趣

只要能放假,每天都是勞動節!
還有1天就要放假了!這些事在國慶之前一定要做……
這個節日比端午節還早,唐朝的時候放假七天,為啥今天沒有了?
中秋不放假,就是為了要給你們推薦這個劇
別看了,沒錯,這就是過年放假在家的你。
再上9天班,就放假了!但還有這幾個消息,希望你聽完能挺住!
古代的元宵節,不僅會放假而且還能脫單!
二十年前的春節才叫過年,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
再上8天班小夥伴就放假啦,但是這幾個消息希望你能挺住
二十年前的春節才叫過年,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
姑娘,就說國慶節放假了吧,也不能這麼喝,一定要保重身體
6月沒有假?製造節日也要放假
假期終於要結束了!一點都不想放假,就想上班!
國慶節和中秋節就要來了!不過古人放假的理由只有你想不到!
春節專題系列:那些過年不放假的人之我是醫生,我過年不放假
佛山街坊要注意啦!這一大批人要放假了,可怕的日子來了……
下周國慶就要放假了,去打球前你需要什麼?
放假就抽時間做這幾樣,耍個小聰明,又快又好用!
有了這些聊天背景圖,放假聊天就不怕把天聊死了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