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歲末年初,這幾年在江浙滬書畫界幾乎形成一個慣例——千方百計得去一次蘇州博物館,這裡有每年一次的書畫「饕餮」大展:從一年一次的「吳門四家」大展,到上周剛剛開幕的「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術展覽的首展「煙雲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無不如此。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煙雲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


在中國地市級博物館中,開館不過十年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在這幾年來無疑是最搶眼的明星,以至有文博界人士稱之為「蘇博現象」。蘇州博物館在2012年度全國一級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評估中排名第八,一個地市級博物館何以能贏得如此聲譽?蘇博又是如何在短短10年時間裡完成了這樣一個華麗轉身?《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日前與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蘇州博物館館長助理、「吳門四家」系列學術展覽項目負責人謝曉婷就此進行了對話。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蘇州博物館邀請中外博物館館長參與的個性博物館發展之路研討會。


澎湃新聞:蘇州博物館新館開放今年正好十年,之前你們用四年時間推出了「吳門四家」 特展,影響極大,今年從「過雲樓」展覽開始轉為清代系列收藏展,想請你談一下,蘇州博物館十年來何以走上這樣一種發掘本地文化的策展之路?蘇博的巨大影響力,真正的原因何在?


陳瑞近:先說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年10月開館以後,應該說大家都沖著貝聿銘設計的建築過來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一開始觀眾量很多,我們估計百分之七八十是沖著建築來的,但作為一個博物館,我們也要把博物館的使命、宗旨發揮出來,所以我們一直在想怎麼樣才能把我們博物館,做得更好,或者更溫情,當時也考慮了很多。從博物館的四大功能來說,展覽應該說是一個最大的文化產品,最能體現一家博物館的核心業務工作,所以開始策劃「吳門四家」,我們在想我們做一些什麼樣的展覽能吸引觀眾,能反映蘇州的優秀傳統文化,蘇州的技藝文化,同時又能與建築融合起來。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排長隊等待進入蘇州博物館參觀的人流


澎湃新聞:那麼當時感覺主要的難度在哪裡?


陳瑞近:其實做「吳門四家」的時候,也有博物館做了很多,當時還是有一些困難,雖然「吳門四家」的四個人都是蘇州人,但作品大多不在蘇州,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些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第二個難度,我們這方面專門的學術研究人員不多。第三個更大的難度是怎麼樣做出新的不同來,所以當時是猶豫的,但想一想我們還是打這一塊,打這個展覽的主題可能會更吸引人。所以2012年開始我們就從「石田大穰——吳門畫派之沈周特展」做起,當時的書畫作品借展單位共14家,也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包括出了圖錄。其實當初我們向各個地方借展的時候,大家都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覺得你們蘇州博物館能不能做好啊?


澎湃新聞:他們對你們或許也沒有底氣。


陳瑞近:應該是有一些疑惑、不信任感。這個當然也理解,開學術研討會的時候我們邀請了很多專家來,有一些也不是特別願意來。但沈周大展做完以後,他們覺得是還可以的。

澎湃新聞:當時我也參與的,確實是形成口碑了。


陳瑞近:所以後來在做文徵明展覽的時候就非常大膽了。因為那個展覽的內容基本上主題已經確定了——「吳門四家」,通過文徵明的作品來反映蘇州明代文人的生活,包括城市生活、他的思想、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這是分幾個部分來做的。整個四大板塊確立以後,我們也推出了一系列活動配合展覽,包括要求成立一個項目組,也就是策展人制度,當時由謝曉婷負責項目組來策劃這個展覽,要求對整個展覽有一個把握,包括對整個內容的把握和展廳設計的把握,要把思想貫徹到設計團隊中,包括出版圖錄,除了給專業人員看的圖錄,還一定要出一本普及本。


澎湃新聞:就是分層次的來普及。


陳瑞近:對,當時也要求文創組配合,所以文創組也自主研發了36款產品。36款產品大概三個月內賣完了,書是馬上就賣完了。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蘇州博物館主庭院



澎湃新聞:從博物館來說,社會效益有了,經濟效益也有了,雙贏。


陳瑞近:這是文創的配合。第四,我們成立了專門的新媒體組,其實現在新媒體、移動媒體的傳播影響力要超過傳統的媒體。社會教育方面,那時推出到社區講座,因為作為蘇州市的博物館,我們要讓蘇州市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包括讀書會……這樣圍繞一個展覽,有這麼多的組、部門,一起運轉,這種方式我們博物館不能說是第一,但也算比較早運作且運作的比較成功的。


澎湃新聞:可以說,這樣通過項目組能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隔閡。


陳瑞近:對,我給項目組應該說比較大的權利,預算那年是150萬元,怎麼用只要符合規定的都可以,具體用多用少由項目組決定,包括最後項目組有比較大的空間來發揮,所以後面唐寅、仇英的展覽,就是水到渠成地做。仇英展覽的問題是展品少,借展很困難,認可的,沒問題的仇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級品,不一定是國寶級,但至少大多是一級品,所以要去借各種各樣的展品,要出館非常困難。境外的,主要集中在台北故宮,各種原因我們是沒法借的。所以,實際上仇英真跡國內公立博物館也僅有70多件作品,台北好像是40多件。


謝曉婷:境內已經公布的應該不超過50件,台灣那邊還有一些,加起來是七十多。後來台灣自己也辦了。


澎湃新聞:台北故宮是去年一年把「吳門四家」都舉辦了,一個季度一個展覽,但不像你們每次都做了研討會與各種社會教育活動。


陳瑞近:我們做唐寅的時候他們也在做,我們也有很多的資源。仇英的展覽到後來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開研討會的時候各個專家也很感慨,這一個展覽搞四年了。


澎湃新聞:所以藝術界都公認是一個盛會,不少人都覺得到年底要是到蘇州看一次大展太值了,而且蘇州的城市也吸引人,後來幾乎成了一個書畫界雅集的重要契機。


陳瑞近:對,就是每年到了年底,大家到蘇州來看一個展覽。後來為什麼2016年我們舉辦清代藏家系列展?文徵明展覽評上全國博物館界「十大精品陳列」的時候,評完以後我們就在想,我們這四個展覽做完以後做些什麼呢,可能還是蘇州的地域文化。比如唐寅的展覽在當時四個展覽中不是特別精彩的,但觀眾量是最多的,而且蘇州本地的市民來的特別多。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大英博物館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素描精品展



澎湃新聞:中國民間最有名的畫家大概就是唐寅唐伯虎,沒有誰的知名度可以跟他比。


陳瑞近:那個時候我在菜市場買菜都能聽到老太太說,博物館在辦唐伯虎的展覽,要去看那個。因為這個知名度、知曉度在老百姓當中非常高。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就在考慮到底接下來做什麼,我跟小謝也商量了很長時間,結果我們就考慮在清代蘇州——因為明代做完以後我們想做清代的——最有分量的最能吸引人的文化事件是什麼。再加上那幾年收藏火爆,所以我們在想,清代蘇州的藏家在全國是非常有影響的。


澎湃新聞:上海的知名藏家可能至少1/3是蘇州籍的。


陳瑞近:所以我們想是不是可以做一個藏家系列,藏家系列不同於「吳門四家」,需要一個策展人,不僅僅是書畫的,可能涉及到古籍、器物類的,包括碑帖等等。


謝曉婷:我們在「吳門四家」之後拓展了整個展品的門類,因為書畫當然是很多人願意看的,但也有很多是其他的觀眾想關注的。其實成立一個項目組是把一個比較平面的展覽做立體化了,這個概念我覺得是很好的。


陳瑞近:還有學術深度特別重要。我們要對過雲樓顧家四代人整個收藏的情況進行一個梳理,這個需要非常專業,而且準確,不能說這個東西就是「大約是」過雲樓的,必須要把它全部了解清清楚楚,而且藏品之間的關係,人物之間的關係等等,都要理順。第二,我們必須要搞明白這些藏品現在在哪裡,不像吳門四家的,這幅畫就是他的,我不管他的流傳,無非是鑒定真假,我們現在要知道藏家的這些東西流傳到哪裡去了。這個流傳經過特別有意思,其間有很多有趣的事,所以我們做的時候也是特別注重這一點。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觀眾參觀「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



澎湃新聞:相比較而言這也是一個最大的難度。


陳瑞近:不過就藏品的難度,這一次不是特別大,相比仇英來說,因為顧家的藏品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集中,主要是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了,因為顧家離上海近,那個時候上海畢竟比較大嘛,顧家肯定比較信任。那天開幕式上,上海博物館楊志剛館長也是對顧家後人表示深深地感謝。還有現在的故宮、南博。蘇州博物館也有一些,顧家對我們支持也比較多。


澎湃新聞:您剛才說最大的難度是學術梳理,你們的學術梳理,館內的學術力量能跟上嗎?


陳瑞近:能跟上,目前我們有兩個博士生在策劃清代藏家系列展覽,其中李軍是搞古籍研究的,所以這一次就起用他為主要內容策展人。


澎湃新聞:那你們這一個展覽也能鍛煉一些年輕人,讓他們脫穎而出。


陳瑞近:這就是項目組最大的好處。應該說「吳門四家」培養了謝曉婷對整個展覽的組織協調。接下來,我們應當是培養幾個能夠做專家型、研究型的,特別是內容策劃,要有這方面的了解,當然慢慢的要把他們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策展人,這是我們的一個想法。


澎湃新聞:關鍵你們已經形成一個培養機制了。


謝曉婷:這個其實是博物館管理方面的問題。我那些天在復旦大學開會,利物浦博物館館長在說,他剛做博物館館長的時候,博物館觀展人次一年是70萬,他跟他的團隊說我要做到150萬,他的團隊就很驚訝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結果到了2013年的時候就做到了150萬人次。後來下面有人提問了,問他怎麼去保證員工一直充滿激情?利物浦博物館的館長一句話就解決了,他說我找的人都是跟我價值觀相同的人。


澎湃新聞:他要找一幫跟他有情懷、有理想的人。


謝曉婷:對,在中國的博物館目前無法完全實現這個事情,但我覺得蘇博也可以培養一批價值觀相同的人。也就是說能把這一批人培養出來,博物館才是有傳承的,我們不可能說幹完十年,博物館就結束了。


澎湃新聞:博物館也要為未來收藏。


謝曉婷:像12月13日是周二,是過雲樓大展對公眾開放的第一天,早上我是帶著我們的策展人去迎接第一批觀眾,我就問他,我說你看了這麼多人一進博物館就奔二樓看你策劃的展覽,你覺不覺得你很欣慰?他自己笑了,就用一個實際告訴他,他自己也感覺到成就感了。


澎湃新聞:你們的展覽我覺得有「蘇工」的精神,有這種文心,很細。其實做展覽也是做一件作品。


陳瑞近:對,事實上展覽也是一件很大的作品。


澎湃新聞:做展覽就是一個作品,而且它有對傳統的傳承和對未來的發散。


謝曉婷:我們做這個展覽是希望觀眾看完之後,能增加這麼一點點對清代藏家的興趣,啟發他們繼續去關注,比如找點其它的書籍看看,或者再去深入地了解一下,我覺得這樣的展覽就非常成功了。


澎湃新聞:這個就是做實事的,博物館是個沒有圍牆的大學,就起到這個效應了。


陳瑞近:這才是博物館最終的目的。博物館通過自己的展覽、展示,能把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種美育或者教育,這個意義能表達出來,這是最大的成功。


謝曉婷:剛才也說了,其實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研究力量。我們整個過雲樓的展覽是想讓更多的觀眾關注。僅僅做書畫,顯然現在已經不行了,我們要考慮到廣大觀眾的適應力,所以又把內容又拓展了。清代藏家系列這四個展覽,每個展覽都會有一個重點。其實過雲樓這個展覽的重點是把古籍合璧了,從國圖、南圖、蘇圖、鳳凰,我們自己的圖書館、檔案館,也是把北京、上海、南京、蘇州四個地方的古籍進行了合璧。明年我們推出吳家收藏展時就有可能聚焦在青銅器和玉器上,因為我們知道吳大澂這方面的收藏是重點。


澎湃新聞:還有碑帖。


謝曉婷:對,所以我們會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做另外一個展覽。我們講求一個大蘇州效應,這樣讓更多的人來一次蘇州就能不失望。我們準備邀請白謙慎來做一個講座,另外也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借了吳大澂流散在海外的玉器,我們想把玉器合璧,也計劃向上博借一些玉器和青銅器過來。為了讓展覽更加立體,我們也配合做很多活動。這一次配合過雲樓有可能會做幾期讀書會,可能會在上海、南京、杭州各選一個點做讀書會,也順便是一個展覽的預檢。因為其實除了展示藏家的收藏精神之外,我們也想讓更多的來蘇州的人和本地的蘇州人,回味一下當時清末民國這一段時間蘇州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就策划了「蘇州人的一天」活動,看看展覽,吃一頓正宗的蘇幫菜,去怡園聽個小曲,還有古琴雅集,晚上逛逛平江路。


因為蘇州博物館比較小,怎麼在地市級的博物館中異質化,不能同質化,肯定是要抓住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圍繞著蘇州的特色做了很多嘗試,包括清代藏家系列展覽,又比如在忠王府開出「蘇藝天工」的展覽,其實已經開了三期了,這個是陳館長策劃的,就是認為大家都想到新館,老館忠王府的人氣很少,僅僅把老館作為蘇博的出口實在是太浪費了,而且忠王府是首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從「吳門四家」展到「過雲樓」:蘇州博物館十年轉身


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頻獲獎項,左為蘇博館長陳瑞近



陳瑞近:做「蘇藝天工」,把忠王府用起來這僅僅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更大的原因是為博物館的藏品規劃,加上蘇州明清時期的工藝在全國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就策劃一系列反映蘇州工藝的「蘇藝天工」展覽。當然我有一定的要求,做展覽都是以蘇州博物館的名義,但要求是把獲獎作品捐贈給蘇州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蘇博頒發捐贈證書。我想經過五六年的時間,我們差不多能把二十多位大師的作品收到我們博物館來。那麼,應當說從九十年代到現在,比如2022年以後這一代反映蘇州工藝,反映蘇工技藝的代表性作品在博物館都有收藏。


澎湃新聞:這個是雙贏。


陳瑞近:他們也很開心,對個人來說,通過博物館的影響力,通過我們的平台進行推廣。


澎湃新聞:蘇州博物館本身是有學術地位的。


陳瑞近:我這樣講是有比較實在的收益,從博物館的使命來說,我們應該宣傳推廣蘇州當代的本地文化,這也是我們一個使命。


澎湃新聞:這個思路值得很多博物館借鑒,因為有很多博物館拒絕當下的藝術。


陳瑞近:所以現代的藝術,我們也要好好理一下。


澎湃新聞:我忽然覺得,蘇州博物館的建築也很有一種象徵性:從建築上你們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又有臨近的貝聿銘設計的新館,所以可以說這也是象徵著或者啟發著你們,一方面有傳統的根脈,另一方面思路很開放,必須要有創新的精神。


陳瑞近:這個比喻有意思,包括我們做展覽的時候,一些當代藝術家我也是有要求的,我們從趙無極、徐冰、蔡國強,到吳冠中,一路做下來,包括陳丹青,影響力當然很大。我的要求現在還沒有一個清晰的——你剛才講的可以有一個清晰的系列化的思路也很好。之前,我要求現當代藝術家在蘇博辦展必須要跟蘇州文化有所關聯,而且必須要和蘇州博物館的建築和展廳相融洽。(文/顧村言)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慈悲》:卑微的人怎樣才能免於恐懼
葉錦添:我試圖用一種虛擬方法來接近《紅樓夢》的美
北大開會研討胡適:他20歲一出場便是主角
猶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認同?
殖民地文學與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張召忠:從「被黑」到「網紅」的轉身
劉 瑤「林徑風吹過,轉身人不知」:丁酉五言二十章
桃李滿天下!范加爾轉身留下足壇半壁江山
從「工匠精神」到「創客文化」 昔日「漢陽造」華麗轉身
廣東首座轉體萬噸大橋-茂湛鐵路跨線橋華麗「轉身」
從「髒亂差」到「多元化」 北京地下室華麗「轉身」
八年磨一劍 雪鐵龍第三代C5的華麗轉身
從「滾出娛樂圈」到「馬甲線女王」的華麗轉身,袁姍姍只用了這幾招!
趙家班第一醜女趙丹的華麗轉身勵志青年代表啊
才被稱中國台灣省?蔡英文轉身又挑釁!
從村姑走向世界!燕仙岩將建旅遊風景區,已列入龍川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文物保護到旅遊開發的華麗轉身!
《雙世寵妃》獲贊,月七邢昭林轉身變王爺
10年世界盃,小白伊涅斯塔轉身抽射,將球打入荷蘭球門!
28歲才出道,從「佟湘玉」到氣質女神的華麗轉身
轉身離開 不再曼聯 賈寶玉去西甲皇家社會
採石場的華麗轉身-龍灣黃石山雕塑公園
9月26日起橫財來臨,財神追著跑,轉身變富豪的3星座
曼城9年忠臣轉身告別 淚灑賽場5萬人高歌送行
未來四年,這三大生肖開始運勢逆轉,從貧窮到富豪華麗大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