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度盤點 | 我心目中的十大佳片
題圖來源:《愛樂之城》
知友 | 郭連凱
由於今年一年跑了很多電影節,所以在看片上要比大部分人多不少,尤其是新片部分,所以我的這個年度十佳榜單可能會有幾部電影還未出資源、甚至還未上映。
但與此同時,有一些在英國暫時還沒有上映的影片我還沒有看到,這裡面唯一一個可能有十佳潛力的片子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漫長中場休息》。
另外老馬丁的《沉默》也是頗為期待,但離能看到還早,就暫先列出今年十佳。
廢話不多說了。
1. 《霓虹惡魔》、《愛樂之城》
是的,第一名並列,因為我實在辦法將這兩部電影在我心中的地位排一個高下。
=1.《愛樂之城》
這部電影相信是非常多人的年度期待,也是明年奧斯卡頒獎季最佳影片的最有力競爭者之一。
它應該會即將成為我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我在威尼斯電影節的時候看了該片的世界首映,走出影廳,眼淚還沒抹乾凈的我,直接轉身又排進了這部電影下一場放映的隊伍中。
該怎麼形容這部電影呢?其實很難,我寫了刪,刪了寫。因為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準確描述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
這種感受是最後 15 分鐘大滴落下的淚水,是影片結束起立鼓掌拍紅的雙手,是一遍一遍的看預告片一身的雞皮疙瘩。
是 Emma Stone 的輕吟淺唱,是 Ryan Gosling 的低聲哼曲,更是他們兩人在 Griffith Park 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
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
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也是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
感謝沙澤勒,在這個時代給我們帶來這部電影,實在是影迷之幸。
這部電影應該是已經確定會在大陸上映,到時候如果有可能我會盡量的請我身邊的朋友去看,這樣的電影能在大陸上映是影迷最大的幸福,我當然也更希望它能獲得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票房,因為它值得一切褒獎。
=1.《霓虹惡魔》
這是我今年一年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包括 1 次戛納首映,4 次英國院線,1 次導演 Refn 到場的 Q&A; 場,出了資源之後又看了 1 次,一共 7 次。另外聽了無數遍原聲、有幾場戲更是反覆的看,已經數不清了。
我能想到我選擇這部電影會引起多大爭議,的確,這是一部要麼愛要麼恨的電影。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形容的可能就是《霓虹惡魔》這樣的電影。NWR 在這部電影中呈現出的視聽及其精準的集中了我的觀影 G 點,讓我心甘情願的一次又一次掏錢、走進影院。
當然,我也不想說服任何討厭《霓虹惡魔》的人去喜歡它,畢竟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非常偏門的選擇,我知道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但就和影史中眾多的 Cult 電影一樣,有些東西差到極致,是會起一個正相反的效果的。
3.《海邊的曼徹斯特》
同樣,這又是一部明年頒獎季的大熱影片,甚至現在就可以下一個定論,明年的影帝幾乎就是屬於這部電影的主演,卡西·阿弗萊克的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在今年 1 月份的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當時並沒有激起太多風浪,主要的風頭都被那部之後話題性大於電影本身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所搶去了。
最終的事實證明,福克斯探照燈破紀錄的 2000 萬美元算是打了一個水漂,血本無歸。而《海邊的曼徹斯特》憑藉過人的質量漸漸在頒獎季領跑第一集團。
對我來說,《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非常慢熱的電影,這不僅體現在電影本身的節奏上,更體現在給我個人帶來的感受。
因為它太過平敘,也太過含蓄與剋制。使得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感受在第一次看片之後,才慢慢的越來越強烈。這部電影在我心裡的位置也漸漸的爬到了這裡。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這兩者並不矛盾,也並不衝突,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是共存的。
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經掙扎於痛苦的泥潭之中,他們有的深陷,有的逃離,但一樣的是,都帶著一身泥濘,繼續前行。
4.《帕特森》
賈木許的新片,應該是許多人的年度期待。賈木許雖然名氣在影迷圈中很大,但始終都是一位偏小眾的導演。
這是我在戛納看得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場刊也拿到了 3.5 的高分,雖然最後顆粒無收,但也無妨我對它的愛。
《帕特森》是對平凡、刻板生活的翻拍,但就在這一成不變的章節體翻拍中,細節的力量才得以顯現。
就如同電影的主線劇情一樣,《帕特森》本身就是一首詩,章節體的結構就如同詩的句型;時不時出現,且不做解釋的「雙胞胎」角色就如同詩句的押韻;詩意流暢的鏡頭就如同流動的韻腳。賈木許用鏡頭作詩,這首「詩」太過迷人,讀起來平淡乏味,細細品起卻餘味瞭然。
5.《戰爭天堂》
這部電影可能就相對冷門一些了,導演康查洛夫斯基作為塔可夫斯基最早期的御用編劇之一,導演生涯開始的相對較晚,但也算一步一個腳印。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這部電影拿到了最佳導演獎。
《戰爭天堂》是一部二戰集中營題材的作品,像是康查洛夫斯基盡其一生所拍出的影片,其意義不亞於《鋼琴家》之于波蘭斯基,亦或是《辛德勒的名單》之於斯皮爾伯格。
在我看來,康查洛夫斯基為這個已經快被拍爛了題材(二戰集中營)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只是被俘者在生命將死之際的吶喊,掙扎與慘狀;也不再是納粹軍官惡魔般豪無人性的喪心病狂。它將這些已經在歷史長河中逝去的標誌,賦予了更多「人」性。
它關乎人的尊嚴,關乎人之間的愛情,更關乎於戰爭的本質。當落魄的俄羅斯貴族從集中營中暫時逃離,她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果腹,而是洗一個澡,再從衣服深處掏出誓死維護的口紅,讓乾裂的嘴唇再次變得紅潤。
這是所謂人的尊嚴,也是在戰爭中我們最容易,也是最先失去的東西。
而無論是否認同康查洛夫斯基在片中對於戰爭的詮釋(確實有人認為它的戰爭觀並不正),但根本無法否認的是,導演對於黑白畫面光影的控制,構圖的把控,以及演員表演的調教,到達了無可挑剔的完美。
《戰爭天堂》已經作為俄羅斯競選明年奧斯卡自家外語片的送選影片。但無奈發行方簡直太過豬隊友,這部電影在威尼斯進行放映之後,竟然只在兩個電影節展映過,到現在北美的發行日期都沒有確定。
這樣疲軟的公關和發行計劃也讓它在最佳外語片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很有可能無法染指。但這部電影的質量,是絕對值得一座小金人的。
6.《凱特扮演克里斯汀》
如果說《戰爭天堂》算是冷門,那麼《凱特扮演克里斯汀》就應該是無人知曉了…這部電影在今年 2 月的柏林電影節的二級單元首映,很少有人看過,但口碑卻非常出色。我在倫敦電影節看了這部由朋友推薦的紀錄片,怎麼說呢,震撼二字都無法形容我的感受。
這是一部 Docufiction,是 Documentary(紀錄片)和 Fiction(劇情片)的結合體,一般來講是通過紀錄片的手法,加上一些劇情片的劇本設置來完成導演的一些藝術表達。
和我們熟悉的偽紀錄片(Mockumentary)不同的是,Docufiction在本質上還是一部紀錄片,導演只會在影片的大方向上做出一個比較建議性的引導,其影片內容依然是記錄性質的。《凱特扮演克里斯汀》就是 Docufiction 的絕佳例子。
克里斯汀·查巴克是一名女脫口秀主持人,她在 1974 年的一次脫口秀電視直播中吞槍自殺,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西德尼·呂美特的經典之作《電視颱風雲》的靈感便是出自這起事件。
《凱特扮演克里斯汀》講述的就是演員凱特·林恩·希爾(曾出演《紙牌屋》)要在一部傳記片中扮演克里斯汀·查巴克(這是導演杜撰出來的空殼傳記片,實際上並沒有這個項目),影片記錄了凱特通過大量調查,在外形、心境上模仿克里斯汀,體驗角色的過程。
影片最後以凱特拍攝影片最後一場自殺戲終結,而在這次的拍攝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我在這裡就不給大家多做劇透,我只想說影片的最後一場戲,是我有限的觀影經歷中最震撼的一次,並且可能沒有之一。傑作,是我給這部電影能貼上的唯一標籤。
7.《夜行動物》
導演湯姆·福特 (Tom Ford),這個名字出來想必就不用再怎麼介紹了,這個時尚界超級大拿跨界導演依然牛逼,尤其是對服裝、化妝、道具和場景設計的把控和拿捏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精緻程度。
在威尼斯看了兩次,在倫敦看了一次,雖說在知曉劇情之後的重看中對電影的評價略有降低,但還是一部絕對佳片。
文本層面上的互文和細節非常多,也十分考究,雖說該片劇本並非湯姆·福特原創,但能夠作為唯一編劇,將小說原作(《托尼與蘇珊》)改編成如此這樣,不得不佩服。
驚悚、黑色、嚴謹、詭異,這部電影就像其片名所指,如同一頭日伏夜出的利爪猛獸,直奔要害,驚悚至極。
湯姆·福特也用這部電影為自己正名,《單身男子》並非曇花一現,他也並非只會處理同性關係。兩種類型解構融合手到擒來,湯姆·福特是一名天生的藝術家。
8.《生吃》
正如標題所指,《生吃》是一部生猛至極的青少年恐怖片,也是這位年輕的女導演的長片處女作。講述的是一個出生於獸醫之家的素食主義美少女,在進入大學之後逐漸發現自己內心潛藏的惡魔,啃噬人肉的故事。
它將陳詞濫調的性覺醒、校園凌霸等元素,用一種極端血腥,同時又極端勇敢的方式表現出來。
《生吃》不同於我們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它果敢又創新的運鏡,絲毫看不出一點生澀;時而清新時而血腥的影像風格的碰撞,竟然會產生一些莫名的笑點,這都是導演天賦以及演員精彩表演的功勞。
這是一部屬於年輕人的影片,它的某些刺激性畫面可能會讓會讓老人尖叫、離場,但卻可以讓年輕人如同嗑藥一般興奮。《生吃》的出現,無疑是為如今已經陷入流水線生產怪圈的恐怖片注入了一陣強心劑。
值得一提的是,《生吃》在戛納首映,獲得了一片讚譽,在本屆倫敦電影節上也奪得了最佳處女作獎。影片將於明年 3 月上映,相信我,這將是你在 2017 年看到的最驚喜的作品。
9.《遊樂場》
如果說上面的電影還不夠冷門的話,那《遊樂場》就絕對能滿足你了,你看,我連海報都找不到…這部電影在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首映,最後輸給了《我不是潘金蓮》。
在可見的豆瓣頁面中,短評數為 1,如果你之前對這部波蘭影片有所耳聞,那,你應該是我微信好友…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在電影院幾乎已經看不到新的題材了,不僅僅是類型片領域,就連相對獨立的藝術片也都沉溺與相似的題材與情緒表達。
但一部叫做《遊樂場》的波蘭影片似乎打破了這一定律,它幾乎沒人關注,首映場僅僅 300 多人的影廳都沒有坐滿。
但當影片最後一幕結束切入黑屏之後,整個影廳陷入一片死寂,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退場,所有人都等著字幕結束之後導演 Q&A; 環節。因為,關於這部電影,實在有太多震撼,和疑問。
影片的故事改編自英國著名的詹姆斯·巴爾傑案件:1993 年兩位 10 歲左右的男童引誘 2 歲的小男孩詹姆斯·巴爾傑來到一處廢棄的鐵軌旁,對她進行了廢人的毆打與折磨,最終致其死亡。案件的殘忍程度令人髮指,更別說是犯下此惡行的是兩名還沒有進入青春期的少年。
《遊樂場》用十分客觀、冷靜的視角,大膽、殘忍的探討了少年犯罪這一一般人不敢觸及的題材。其過人的但是,超高的影片完成度都讓人驚嘆,像極了「冰川三部曲」時期的邁克爾·哈內克。
10.《她》
嗯,一頭一尾,《霓虹惡魔》和《她》是這個十佳中唯二兩部出了資源的片子。相信大家也都已經看過這部保羅·范霍文蟄伏十年的作品了,《她》是我在戛納給出的兩個 5 星之一,另外一個是《帕特森》。
《她》太出人意料了,不僅僅是開門見山的客廳強姦戲,更是之後的劇情構建全部都往觀眾所想的相反方向而去,更厲害的是它在自己影片中價值觀和世界觀中可以自圓其說,讓影片中有些超現實的人物和情節都顯得合情合理。
《她》更是塑造了一個近幾年最豐富的女性角色形象,伊莎貝爾·於佩爾主演的遊戲公司老闆形象層次簡直比肯德基的法風燒餅還要多上幾層。於佩爾阿姨將這個角色詮釋的只能用完美形容。
雖說算不上她生涯最好的表演,但影片有力的公關,讓她極有可能在明年初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至少拿到一個影后提名,甚至第一座小金人也近在咫尺。(當然我個人私心是希望給艾瑪·斯通)
總之,《她》是一部劇作嚴謹,表演精湛的黑色諷刺喜劇,在這個類型上,今年還真的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夠達到它的質量,唯一一個接近的可能也就是在威尼斯放映的阿根廷影片《傑出公民》。
Honorable Mentions:
今年看片確實有點多,十佳選的比較糾結,有幾部同樣非常棒,也完全可以選進來的片子就放在這裡提一下,排名分先後:
《月光男孩》
《傑出公民》
《瑪·魯特》
《我是布萊克》
《托尼·厄德曼》
《美國甜心》
《劣質愛情》
《第一夫人》
還有一些今年年初頒獎季的片子,就不算進來了,比如《大空頭》等。
差不多就這樣,感謝你能讀到這。
知友 | Somnia Chen
作為一個比較認真的恐影愛好者,其他類型電影做不到稍帶點兒水平的評價,就選十部最喜歡的恐怖 / 驚悚電影隨意說說好了。
以我開始關注恐影十餘年的歷程來以來看,2016 年絕對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恐影大年。今年湧現出了一大批質量在平均水準以上的商業 / 獨立恐怖 / 驚悚電影,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都是以往年份望塵莫及的。
以下是我個人主觀認為今年最出色的十部恐怖 / 驚悚電影,各人品味有別故不能正面反應影片好壞,請自行斟酌選擇觀看,如果有異議,你打我呀略略略略略。
正文:
10. 《霓虹惡魔》The Neon Demon
這大概是今年畫面最美的驚悚電影了。
我對導演 Nicolas Winding Refn 並不熟悉,並不了解他以前作品的風格。但在影院觀影之初,我生生被精美絕倫的畫面妝容震撼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以高頻的艷麗色彩屏閃呈現了荒誕誇張至極的時尚圈的一瞥,再到獵奇極端的兇殺相噬,極盡所能地譏諷時尚圈「吃人」規則以及人對病態美病態追求的醜態。
這部電影讓我某種程度上想到了《黑天鵝》,也僅僅是想到了而已,與極致美艷的畫面相映襯的則是本片羸弱冗長的劇情與對白。
神聖的屎啊,這部電影以默片形式拍攝 60 分鐘時長估計能讓評分上漲個十分。在經歷最初驚艷的十數分鐘後,如同瑪麗蘇小說般堆砌的視覺刺激以及弱智對白讓人哈欠連天。
儘管如此,沖著這部電影的視覺表現,第一次觀看的話就算單純是被閃上個兩小時也算是值得了吧。
9. 《招魂 2》 The Conjuring 2
對溫子仁的 house-hauting 類型商業恐影,不得不說我個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從《潛伏》系列到《招魂》,冷飯一遍一遍地炒,cliché一遍一遍地堆,是時候推陳出新了吧。
縱使堆砌了茫茫多的 cliché,本片仍不失為一部製作精良的優秀恐怖電影。出色的音效及氛圍鋪墊,精巧詭異的小道具,誘人而帶小反轉的架構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相較前作而言,我認為前作更加出色。前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得歸功於人物關係的刻畫,正是因為家庭羈絆的存在,人作為弱小的存在才能將邪物驅除出去。
而到了本作中,家庭的概念被弱化了不少,雖然母親對女兒愛之深,雖然兄弟姐妹對姐姐(妹妹)情之切,但通過通靈者的聯繫而使家人凝結在一起的橋段太過牽強和敷衍,在情感上對觀眾的觸動明顯要遜於前作不少。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怕不知道到了什麼時候,溫子仁的作品再也不會出現在佳片榜上了。
8. 《關燈後》 Lights Out
《關燈後》這部電影是以 2013 年同名三分鐘短片為核心概念加以拓展,由該新晉瑞士籍導演 David F. Sandberg 導演,溫子仁等人監製而成的。
由於是新人導演,所以各種海報和宣傳上都打著溫子仁的名號進行宣傳,有些朋友直接把這部電影劃歸為溫子仁作品,雖說影片中的確存在一些溫子仁作品的痕迹(如布景小道具),但這樣的做法還是挺不好的,溫子仁只是製作人之一而已,請尊重一下導演 David 的努力成果吧。
作為一部較為優秀的小成本恐怖片,融合了家庭、靈異、jump-scares 等時下大熱的恐怖元素,其開關燈之間的特色 jump-scares 可從眾多恐影中鶴立雞群使人眼前一亮,雖總體並未跳脫出常規套路另闢蹊徑,但還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7. 《屏住呼吸》 Don"t Breathe
2013 版《鬼玩人》導演 Fede Alvarez 的氛圍型 house-invasion 類驚悚電影。這位導演的一大特點就是「Twist」。
他的作品中《鬼玩人》的割舌、樹枝入裙還是本片中的試管口暴、密室囚禁皆盡顯扭曲之色。其充滿矛盾的角色設定也是影片可圈可點的元素之一。片中角色各自背負使人窒息的往事,在黑暗老舊的屋內相互搏殺,好人與壞人界限之模糊使觀眾糾結至極。
特意留空的詭異音效,畫面中主角們因失去光線而發散無神的瞳孔,面目兇惡卻悄無聲息的目盲老者掠食者一般聞聲而動。
本片最大特點便是黑暗中令人屏息的貓鼠追逐。可能是我通過預告的精彩程度而設定的期望值太高了,在觀看正片時反而感到了些許失望。
黑暗中的氛圍戲碼其實並不多,其整體架構反而更像《夜魔》+ 變相的《我唾棄你的墳墓 2》的動作 home-invasion。
6. 《哭聲》 ?? The Wailing
迄今為止最出色的韓國靈異類恐怖片之一。
韓國驚悚片向來以其冷峻的視角與對現實的拷問聞名,其靈異類恐怖片比之遜了不止一籌,似乎永遠走著日系的老路子。而《哭聲》卻以超乎尋常的文化底蘊,極富衝勁的視覺衝擊力擺脫了常規套路的束縛。
就個人而言,我極其鍾情於片中對兇殺現場的刻畫,男主女兒手握尖刀癱坐血泊中的場景真真是令人血管發涼的。人終究是脆弱的,命運大概是既定的,即使你做對了所有的選擇題,也只能是犧牲品。
5. 《科洛弗道 10 號》 10 Cloverfield Lane
本片與偽記錄怪物電影《科洛弗檔案》(苜蓿地)並無甚關係。
本片在極為狹小的空間中上演的故事包含了多得令人咋舌的懸疑元素,從影片開始後的每一分每一秒無不在挑逗觀眾脆弱的神經。
出色的鏡頭語言與三位主演極具張力的演出使得在局促狹小空間中的鬥智斗勇絲毫不令人乏味。情理之中一定會出現的反轉卻轉得使人措不及防,用腦洞打破了 cliché。
Monsters come in many forms, it could be monsters, it could be human. 最可怕的,還是人心吧。
4. 《吾母之眼》The Eyes of My Mother
一部精巧的,帶哥特氣質的小成本驚悚片。我格外偏愛這樣的電影:黑白的色調安靜地掩蓋了鮮血淋漓的殺戮與折磨,脫離現代的古舊的服飾背景中穿插著不堪回首的往事,天使面孔的女孩兒背後隱藏著扭曲的成長史。矛盾而又美麗,溫馨卻又殘忍。
影片一小時十六分鐘的大致分開成三個階段,分別講述了一個天使面孔 torturer 的成長史。與世隔絕的她的世界裡那殘忍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The healthy man does not torture others. Generally it is the tortured who turn into torturers. 如同《德州電鋸殺人狂》的原型 Edward Theodore Gein,有時生而為人,身不由己。
3. 《陰影之下》 Under the Shadow
《鬼書》The Babadook, 甚至乎一會即將談到的《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近年那些嚴肅的成功恐怖電影都在借著「家庭」這個搭的媒介闡述著更深的人文理念。家庭這齣劇場,訴說著人生百態呀。
本片表象是兩伊戰爭下的相依為命的母女於戰火紛飛的德黑蘭在巨靈陰影下求生存的故事。實則隱喻著伊朗女性遭遇著極度不公正待遇的擠壓與束縛,高壓強權籠罩下人民的孤苦與絕望。
隨著張弛有度的劇情層層推進,那種內心最深層次的絕望感無助感的外衣便被層層剝開。優秀的恐怖片便是如此,在造成生理上恐懼的同時如影隨形地訴說著它背後的悲愴,當劇幕落下,燈光亮起時那恍若隔世的感覺與思忖,便是它們存在的意義。
2. 《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
時尚大師 Tom Ford 的第二部電影,一部披著驚悚懸疑外皮的愛情片,一部俗套卻又脫俗,痛入骨髓的愛情片。
我曾想動筆也一篇長的觀後感,但在二刷後苦惱地放棄了。每當手擺上鍵盤時,腦海中的萬千思緒化成血色的蝴蝶到處飛舞——我能捕捉到隻言片語,卻不能把它們捉住擺在一起寫成段落,太疼了。
也許一個男人要在命中注定會在自己未能熟成之前去全力去愛上一個女人,拼盡理想、對未來的憧憬,用熾熱的而生澀的情感想要為她帶來幸福,卻不得不在殘忍的現實面前低頭,眼睜睜地看著她口中自己的可愛之處成為兩人之間的裂痕,再目睹她投入別人的懷抱。
我把這部電影擺在第二位是有私心的,但它確實值得。Tom Ford 影片中獨特的鏡頭語言以平行的虛實交織的敘事手法講述著一段痛徹心扉的回憶,其使人驚艷的色彩搭配以及妝容無不使人稱奇。
片中扮演男主的 Jake Gyllenhaal 收發自如極具張力的表演佐以《海扁王》Aaron Taylor-Johnson 顛覆自我形象的邪惡形象在凌虐觀眾的同時也埋下了哀慟的基調。
1. 《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女巫》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 15 年的電影,它於 15 年末在眾多電影節上收割了一大波好評,影片於 16 年年初悄然上映,高清熟肉也於四月底在國內流通,吸引了很多慕名觀看的觀眾。
但在一般觀眾眼裡,這並不能算是一部「出彩」的恐怖片。爛番茄上 56% 新鮮度的觀眾評分與在恐怖片中勉強算優秀的 6.7 豆瓣評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為什麼呢?
表面上本片只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小成本古裝劇情類恐怖片,沒有複雜燒腦的劇情,沒有驚人的血漿,但是通過以下幾點來看,此片實為 16 年質量最佳的恐怖片之一。
1. 攝影手法。簡潔乾淨色調陰沉,剪輯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沒有不必要的晃動。給景色以特寫一般意在渲染氣氛帶動影片基調,這點上《女巫》做的非常出色。
當蠻荒之地森林邊緣的小屋出現在鏡頭中時,小屋基本處於鏡頭下方,在視覺上被處在上方不遠處幽暗的森林及陰沉的天空所壓迫,潛移默化地給觀者以最原始的恐懼感——對自然的畏懼。
2. 宗教與人性的衝突。影片前言的字幕說明故事發生在 16 世紀 30 年代。此時由於信眾少,清教式微,主人公一家被殖民地天主教會排擠刁難直至搬遷到與聚居點隔離的荒地。
女巫則作為當時教會強化男權控制女性的工具被扣在了女性身上,招致進一步的不平等。影片身為家庭中最高權力掌握者的父親的搖擺不定以及喪失意志墨守成規的母親為之後的慘劇埋下了導火索。隨著劇情層層推進引出「女巫」降臨。影片最後「女巫」的騰空不知是否有女權崛起的意味。
3. 豐滿的人物刻畫。身為家庭支柱的父親的無能、搖擺不定、死要面子;深受宗教和生活壓迫荼毒,重男輕女精神敏感的母親;聽風是雨頑劣不堪牆頭草嚼舌根的雙胞胎;善良莽撞,力圖分擔家庭負擔,因信仰和隔絕而壓抑性慾的長子;惶恐不安,處在父母家庭漩渦中不受重視的長女全部躍然紙上。
演員們的表演非常出色。母親由《權力的遊戲》中扮演過鷹巢城餵奶狂魔萊莎夫人的 Kate Dickie 出演,四名小演員演技都十分出色,尤其以長女演員 Anya Taylor-Joy 演技為最出眾,她在今年的科幻驚悚片《摩根》Morgan 中表現優秀(電影本身一般),還會在 17 年初精分類驚悚片《分裂》Split 中飾演女主與一美 James McAvoy 搭演對手戲,十分令人期待。
與很多電影同為通過「家庭」媒介來講述故事的電影不同,本片並未刻意縮小格局,即剔除某些家庭成員造成原生家庭破裂(如《鬼書》、《死亡占卜 2》、《招魂》系列),導演編劇在一般電影時長的篇幅中充分將每個家庭成員的矛盾與映射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其功力可見一斑。
4. 虛實結合的開放式劇情。這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讓我想到了《閃靈》,不論是家庭角色間的糾葛還是人心中恐懼作祟導致的癲狂,都叫發自內心地人毛骨悚然。
綜合來說,這是部帶著文藝與人文氣息的小成本恐怖片。成本雖小,五臟俱全。不但全,且精。適合有一定恐影觀影量且樂於挖掘的觀眾觀看。
Honorable Mentions:
《釜山行》 ??? Train to Busan & 《請叫我英雄》 アイアムアヒーロー I Am A Hero
作為年度爆款喪屍類型電影,《釜山行》的爆紅和網路營銷以及韓流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這些外在因素並不能影響本片作為一個合格的商業災難片的內核,其過譽的成分固然不少,充斥 cliché的情節設定在資深觀眾眼裡真的有些乏善可陳,但不可否認它仍不失為一部綜合表現不錯的喪屍電影,以突出鮮明的人設及充滿情感衝突的故事描述了人性在災難面前種種或使人憤怒或感人的情境。
同為喪屍類型電影,《請叫我英雄》走的則是完全不同的路子。《釜山行》套用了好萊塢式成熟的商業災難片套路,而《請叫我英雄》則旗幟鮮明地走著打滿日系烙印的風格:小人物在災難中逐步成長開始擔當的日漫風反英雄主義設定以及對本國民生接地氣的吐槽諷刺。縱使整體節奏掌控不如前者,個人還是更喜歡更具特色《請叫我英雄》一些。
《死亡占卜 2:惡靈始源》Ouija: Origin of Evil
當我得知這個部電影即將推出續作成為系列時內心毫無波動,甚至還有些想笑——前作已粗劣如斯,後作焉有可看之處?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電影院,得到的卻是近似於《招魂》這種質量尚佳的復古 home-invasion、hauting house 類型影片的體驗,實感驚喜。影片與其前作關聯並不大,僅彩蛋與之相互呼應。
綜合來說,這是一部主要依靠優質 jump-scares、含有較小尺度 body horrors 以及平均水準以上的氛圍營造作為驚嚇手段,走家庭入侵(home-invasion)、hauting house 類型,含有較多 cliché,製作水準處平均水平以上商業恐怖電影,是一部真正意義上「貂尾續狗」,出淤泥而不染的前傳性質續作作品。
《她》Elle
她是一個受害者,一個映射,一個黑色的諷刺,一個強者。
《鯊灘》The Shallows
今年天朝引進的驚悚片之一,一人一鯊一鳥,可能是《大白鯊》後最出色的鯊魚類驚悚片。
《天賜之女》 The Girl with All the Gifts
英國喪屍電影,以孩童的視角用冷酷的現實與人性的映射來表達絕望中的希望。
《恐嚇運動》Scare Campaign
跳脫常規的血腥殺戮秀,延續 slasher/splatter 的砍瓜切菜之餘具備精彩的反轉。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知乎圓桌「2016 年度盤點」
※2016 年度盤點 | 我心目中的最佳專輯
※2016 年度盤點 | 值得一說的年度最佳 App
※【年度盤點】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
※盤點2016年度最美韓星
※盤點2016上半年最受歡迎的10大角色
※【年度盤點】2014年十大科技事件
※舌尖上的美味 盤點2017年度全球最佳十大餐廳
※2016雜誌封面年度盤點
※2016國際年度盤點:政壇大佬悲喜錄
※我們為你盤點了 2016 年全世界最美的 10 個聖誕櫥窗
※終極盤點:2016年10大音樂事件
※好奇心 2016 年度十大應用,每個應用背後都是一個趨勢的體現 | 好奇心2016年度盤點
※2016年度街拍時刻大盤點之女神篇
※161212 宋仲基2016年度盤點:載譽滿滿的一年!
※【年度盤點】2016年最受歡迎的10篇「知道日報」
※【年度盤點】2015年最受歡迎的10篇「知道日報」
※盤點1990-2005年中國十大黑社會老大
※盤點2016年最悲劇的照片
※振蕩器2016年第三季度重點採購項目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