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只是「看上去」很精彩
今天這篇文章轉載自我的好朋友余點。88年的她,是北京大學博士,暢銷書作者,還是Queen主義創始人,顏值與內涵齊飛。
作者:余點
微博:@Miss余點
Queen主義創始人
暢銷書作家
給你們說一件真實的糗事。
也就一兩個月前吧,有天晚上,外面霧霾深重,我在家裡點著一盞燈,窩在餐桌旁,看范海濤的暢銷書《30歲後去留學》。
我本來喝著自己煮的酸梅湯,聽著音樂,享受著甜絲絲的香薰蠟燭,心情挺好的,直到看到了這麼一段話:
「我在北京城裡見各種各樣的精英,談各種各樣的話。青春的流逝和這樣的生活狀態交織著。我開始習慣各種流光溢彩的發布會,我載著閨蜜們去拜訪各類中國大公司總裁,討論谷歌新技術有多酷....
IT公司一度把發布會的場面做得越來越炫,冰里倒紅酒顯示數字,按個水晶球瞬間彩帶橫飛.....那一刻,我有一種幻覺,覺得自己真的是在世界中心。」
而後,又不帶停歇地看完了後面提到的,她脫下所有光環,獨身一人赴往紐約的留學經歷。
我就是看這麼一本書,浸潤在這些細膩的、最大程度還原現實的文字中,覺得心裡積壓的某種情緒越來越多,越來越堵,最後突然放下書,趴在桌上開始忍不住地大哭不止。
猴主人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默默地揮了揮手,請他消失一會兒。
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最終找到了那個最「委屈」的點:這麼多年來,我像范海濤所描述的這樣,拚命地往前跑,她講過的場合,我也經歷了多次。
然而呢?當我突然又看到她寫下的這一切情景再現時,我竟發現,我根本無法靠自己來回憶起這些細節!
我似乎只記得沒命一般地往前沖,看似經歷了很多曾經翹首以盼的事,但後來回想起來,腦中卻一片空白。
這對於一個一直追求美好記憶的人來說,其實非常殘酷。
那天夜晚,我深刻體悟到一件事,有很多你曾經拚命追求的華麗,如果當時太功利沒走心,通常只是一場虛妄的煙火。
點擊播放 GIF/1770K
少年追求經歷,長大後在乎感受
現在回想我十八歲到二十齣頭的幾年,的確是拚命奔跑的年紀。這種奔跑看上去非常有激情、永遠追求效率。
比如既要參加校學生會,也要參加院學生會;既要讓自己排演的話劇登上競爭殘酷的戲劇之夜舞台,也要在全校的辯論賽上大放光彩;
要去最好的地方實習,要代表學院去香港交換,每天中午來不及吃飯就要急急忙忙跑去校舞蹈團。
講實話,那時候這麼不安分,並不是源於對成績、名次、或者某種光環的執念,而是始終有一種感覺:
人人都說大學時光太美好了啊,我可千萬不能錯過!我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必須全力以赴去搏一搏!
這樣幾根弦,緊緊地綳在心裡,我怕錯過任何一次新鮮陌生的體驗,貪婪得就像太上老君的金剛鐲,恨不得將一切經歷都瘋狂吸入自己剛剛展開的人生。
記得那時,我把自己想要參加的活動排的滿滿當當。
有次表演系的畢業大戲,我剛趕過去就已經結束了,被朋友帶領著穿過吵鬧的後台,我遺憾不止,只好安慰自己,看看她們在後台是怎麼卸妝換衣的,也是一種收穫啊!
在我大學三年級時,已經給自己備好了3條出路,申請港中文碩士考雅思,每天坐16站地鐵去中央電視台實習工作,以及考新聞學傳播學在校碩士.....
還記得有天晚上,去參加新聞學考研講座,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和一階梯教室的新聞學學生,我像夾雜其中的一個異類。
但為了「夯實」這條本不存在、硬是被我凹出來的備選道路,我強迫自己聽了3小時,然後奔去書店買了整整10本新聞學考研資料和過往習題.....
還記得那晚,我的心裡一直忐忑,完全沒有接觸過新聞學,用半年的時間能完成跨學科考研嗎?但我又馬上穩住自己,沒事,就當一次體驗了.....
瞧,我的20歲,就是這麼貪婪、這麼自以為是、目標明確,功利性極強。無論何種行動,都必須給自己找到一份「意義」所在。
即便體驗計劃泡湯了,或者一件事白整了,也會在內心細細研磨出一份「價值報告」來安慰自己---嗯,反正我體驗了,我的經歷看似又豐富了。
點擊播放 GIF/158K
僅僅是在學校嗎?當然不是。畢業以後我變本加厲了。現在看來,我的內心打著「體驗」的旗號,真的幹了不少事。
到處實習,到處參加活動,沒完沒了地折騰,跨學科,跨行業,身邊好多人都覺得,我活得好精彩。
就連我親愛的讀者們,也會覺得,年輕就是應該折騰啊!嘗試才能帶來判斷啊!行動才能打碎迷茫啊!
沒錯,我深深感激這些年來自己的折騰和不安分,但本次「大哭事件」,發生在不為人知的深夜,由一篇文字勾起潛意識浮出水面的過程,反映出的是浮躁而堅定的外表下,內心深深的不安。
我瘋狂攬入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美好體驗」,真的走心了么?狼吞虎咽的背後,咀嚼了么?消化了么?營養吸收了么?
只要參與了,就能算作是「豐富的經歷」么?
還記得大學那會兒,老師講著專業課,一大票人在下面背單詞,看雅思,一學期上下來,全然不知道學了什麼。
即便對老師不滿,也沒有任何課外自學或者延伸閱讀,殊不知,這明明是自己費心費力甩掉千軍萬馬才考上的專業;
記得那會兒的表演課,沒幾個人走心的,表現出來就是創意無能,大家只願把腦子動在「我要怎麼規劃我的未來才是最好的」,沒人願意發力於每一個當下的學習和進步;
工作後更是了,身邊總有那麼一些人,每天像瘋狂老鼠一般,在這個造夢的北京城裡四下穿梭,擠得滿滿的行業party和社交活動,每天搞到自己精疲力盡才圓滿;
還有一種體驗黨,說起來恨不得全宇宙發生的大事小事他都不曾錯過,太陽底下沒他不知道的新事。
主業乾的風生水起,副業一堆從來不曾落下,周末滿滿當當一百個展覽音樂會論壇,真真是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模樣。
然而呢?
這個世界上不乏那種精力非常充沛,能長時間高度集中,每件事都十分走心的厲害人才。
但,在我的觀察中,大部分人是另一種:
風風火火串場子,一天打卡10個活動,貓一頭就走,到達現場迅速開展效率社交,判斷一遍誰有用,誰能成為潛在合作夥伴,衝上去遞名片寒暄加微信互訴價值,然後迅速撤離。
展覽也是一樣,八成是完全不了解展覽內容,衝進去拍點照片,快速掃描一遍,摘抄展覽說明上若干句話,發個高逼格朋友圈,就趕赴下一個「充電局」了。
動不動就和朋友約個音樂會熏陶一下,提升一下,兩個人見面先吃個飯,聊點八卦,找好座位拍個自拍,音樂會開始後努力聽10分鐘,剩下時間看看淘寶已購寶貝都發貨了沒,然後走出場子say byebye回家。
一個周末下來,盤點一下自己幹了多少事,心裡滿足的不行,越來越會珍惜時光了呢。
尤其和那些待在家裡哪兒都沒去的同事相比,不要太有成就感:好么,時間長了,慢慢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沒走心,便沒有價值
前幾天看了篇文章,講人們當下的消費意願究竟是什麼?
文章說道,和上一輩人的消費相比,我們80.90後的消費觀念更多的是:為美好體驗付費。不想錯過任何豐富的人生經歷。
我贊成這種歸納,但,只要參與了,就能算作是「豐富的經歷」么?大多是來不及思考、來不及細細觀察和體會的麻木感受吧!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感生活的無聊和單調,拚命想要把一輩子過出幾輩子的痛快,訂閱大量的公眾號;
別人講一個品牌或者平台,只要沒聽過就要立馬加上;瘋狂搜索大量電影和書;到處辦卡;想要和一萬個人交談......
越來越多的物質、渠道的佔有,會讓我們感到發自內心的滿足:嗯,我們沒有虛度時光。我們是個充實的體驗派。
直到像我一樣,在某個晚上,發現自己「用心投入」的經歷,不及「瘋狂佔有」的經歷的一半........
你會有一種,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深深的痛苦和遺憾。
當我四下無人時回憶過往,能充分感覺到清晰、印象深刻、幸福、充實的事情,都是我當初深深投入過的,哪怕很小的事。
然而有些看似華麗耀眼、波瀾壯闊,寫在簡歷上厲害得發光的事,反而在經年累月之後,慢慢萎縮成了一行小字而已。
還有什麼規律呢,就是那種,在當時,我經歷了豐富的感受,心理層面有了波動或者成長的事,在後來都被銘記得格外深刻。
再有就是,我付出了真正的愛和熱情的事,在記憶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點擊播放 GIF/371K
比如我會記得我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去火車站,接我們的第一隻狗旺旺回家的情景,現在想起來仍能憶起那種興奮的感受,同時當下也幸福不已;
但回家之後不許一直玩狗,必須應付繁重的作業或是什麼,我的記憶是一片空白;
我會記得我為了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在高三住校時,每天中午犧牲午飯時間,趴在床上啃一根火腿腸,背誦《文藝小百科》,還會在每本高考資料上都咬牙切齒地寫下一句話:廣院,我來了;
但我已經記不清楚我在心心念念的廣院里,上的很多課到底幹了什麼;
我記得我每一段戀愛里的每一個哪怕再小的細節,甚至多年前我們講過的話發過的信息,當時對方的表情,分手那天我在什麼地方做了哪些事情;
但我根本記不起我曾經趕了幾十里路去參加的某個活動里,和幾個所謂新朋友聊了一下午,她們姓甚名誰又說了什麼行業秘密;
我記得起自己看《平凡的世界》,在高鐵上和猴主人哭得抱在一起;
但我不記得我曾經在北京大部分的書店,逛了一下午,看似浸泡在書的海洋里,卻沒有看完一本書的糟心;
即便我們年輕時浮躁得有如一團雲霧,但那些真誠的、走心的喜怒哀樂,終歸停留在記憶的深處,只是未曾發現;
我們每一次真心實意的追求,痛徹心扉的委屈,念念不忘的遺憾和發自內心的開心,最後才組成了回憶過往時,津津有味的料包,使你覺得生活並不是平淡無奇。
那次大哭過後,我越發堅定地想要調整自己的活法,怎麼調整呢,特別簡單:
我要求自己不能再只是像衝鋒一樣往前跑,每天務必停下來,細細地感受每件事的發生,同時很自戀地判斷一下自己的感覺。
我的內心是抗拒的嗎?是愉快的嗎?是彆扭的嗎?
我還要求自己開始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我每次參與的冷冰冰的事件或活動里,有沒有真誠的付出和寶貴的緣分在裡面?
無論積極或負面,至少要有一種感覺存在,我不再允許自己看似精彩,實則麻木地活著。
點擊播放 GIF/878K
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一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一個小故事。
他講到,在自己大病初癒之後的一天,去一位老友家裡做客,看到家中布置的十分别致,有花有鳥靜謐茶香,便不斷誇獎。朋友一臉黑線地問:你不是已經來過好多次了么!
那一刻,李開復驚覺,按自己以往的活法,到底錯過了多少!
我們努力地奮鬥,是為了享受更多的自由,住更好的小區,擁有更多的美物。然而,你有花點時間好好感受你掙來的房子,錢,和自由么?
如果這一切都不曾兌換成心裡的情緒,又有何值得紀念?
人這輩子,活得就是個真情實意
也許我們都將「生活方式」這枚熱詞,理解得過於膚淺。生活方式不是時尚博主專用來推薦產品的標籤,它是一種讓你年老之後,感到內心平靜,不會那麼後悔的活法。
比如,二十多歲,我要只爭朝夕,卻也要真的記住每一天的朝霞和夕陽。
有次我姥爺來北京看我,期間提出想和他一位遠房弟弟再吃頓飯,我就有點抱怨,不是前兩天才見過面嗎,幹嘛又要吃飯?
我的內心戲是,好浪費時間。但是我姥爺執意要去,於是我們就嘟嘟囔囔地開車陪他一起去飯店。
席間,姥爺談起表弟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舅母,他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舅母很親切貼心地照顧自己,在最苦難的歲月,給予自己許多的溫暖。
講到那時,我第一次看到80歲的姥爺動情落淚。
那個場景下,彷彿有重鎚落在我的心上。我一百次反問自己,何時變得如此功利?親人間的敘舊與暢談,竟被你當做浪費時間?
允許自己刷微博無所事事,卻不夠珍惜陪伴親人的點點滴滴,這難道就是你追逐人生充實的表現?你追逐的盡頭,換不來難忘的人生記憶,又談何閱歷呢?
要說如今的我,有什麼進步,可能是逐漸意識到情感和情緒的重要性。
願意花時間去體察身邊人的情緒,願意放慢手中的事去陪伴他們,也願意花一個周末,只好好地策劃一次出遊,然後盡量享受其中,專註於當下,不思其他。
因為我已經清楚地知道,只有我自己的心動了,這一刻才是有意義的。
若非要追求個性價比,不如好好想想,生命中有哪些事情,能留到日後時時拿出來不斷玩味,還頗具價值吧。
很喜歡一句話:人這輩子,活得就是個真情實意。
年齡越長越體味到這句話的分量。
那天上班時,我特意去跟狗狗打了個招呼,然後用平時3分之1的速度,在路上溜達,我看到了平日徹底忽視的好幾種植物、小動物,以及園藝師創作的靈感。
那一刻我覺得內心無比充實,覺得我二十歲尾巴的生命簡直無比美好。
比一上午趕著去見5個投資人,明明話不投機,心裡無比擰巴還要強顏歡笑的麻木要「有價值」太多了。
即便有人覺得,後者有可能會讓我走上「人生巔峰」。
孰不知,我早就說過一百遍:每一次大笑,才是我人生中的巔峰。
顏值與內涵齊飛的能耐少女
※對不起,我們拒絕做白髮蒼蒼的母親!
※勢均力敵的婚姻是個什麼鬼?
TAG:小莉說 |
※很多女人沒有意識到,睡前只需抹點它,看上去比同齡人都顯年輕
※娛樂圈這些人居然是同齡人,看上去也差太多了!
※很多女人沒有意識到,每天睡前只抹點它,看上去比同齡人都顯年輕
※很多人沒意識到,每天睡前只抹點它,讓你看上去比同齡人都顯年輕
※做到這幾點,不只是變帥,看上去也會很有錢
※很多人還不知道,每天睡前抹點它,讓你看上去比同齡人都顯年輕
※很多人還不知道,每天睡前只抹點它,讓你看上去比同齡人都年輕
※很多人不知道,只要睡前抹點不起眼的它,讓你看上去比同齡顯年輕
※很多人還不知道,每天睡前堅持抹點它,看上去比同齡人顯年輕
※看上去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給自己留點臉面吧
※当了妈后,她只是看上去很坚强
※有一件事只是看上去簡單,但不是每人都能做的到
※你只是看上去過得很好
※同樣年齡,為什麼有人看上去更年輕?想老得慢一些,就這麼做吧
※讓男人看上去「很有錢」的髮型,有了這幾樣工具,一秒搞定
※這首歌看上去很美,卻誤導了多少聽眾!
※有些女人年紀不大,為什麼看上去很老?
※男人不要有這些行為,看上去很窩囊
※你不要只是看上去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