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作者:唐寶民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學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其代表作《送東陽馬生序》等篇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史的經典之作,他也很受最高統治者的青睞,被明太祖朱元璋聘為首席秘書,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謂志得意滿、春風得意。


然而,如此一代名士、肱骨重臣,最終的結局卻是71歲時病死於流放途中,令人嘆息不已。全面分析宋濂人生悲劇的成因,當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要從中找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只能歸結為「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了。儒家的理念,在完成了「修身」「齊家」兩項重要的任務後,就把「治國」「平天下」當成了最高境界,於是不再甘心做一個純粹的文人,而是要在政治上有所修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想法本身沒有什麼錯誤,但從政的文人,常常因為書生氣太足而玩不轉政治,到頭來反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宋濂的悲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平心而論,宋濂並不是一個熱衷於名利場的官迷。早年的宋濂,把名利看得很淡,刻意保持著與官場的距離,一心鍾情於學術研究,想要成為一個純粹的學者。元朝末年,他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了,元朝統治者想借重他的名聲來收買天下士人的心,打算起用他為「國史院編修官」,但這時的宋濂卻很清醒,以父母年老需要奉養為借口,拒絕了朝廷的徵召,躲進龍門山,潛心著書,欲做一個不聞世事的「桃花源人」。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可惜的是,宋濂的這種清醒卻沒能堅持到底,當一個「明主」出現的時候,他心中早已沉寂多時的「匡扶天下」的理想之火又重新燃起。這位「明主」,就是大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鼎金陵後,同樣是出於籠絡天下士人之心的考慮,派遣使者前往龍門山,聘請宋濂到朝廷共商國是。這一回,宋濂沒有拒絕,想來他認為朱元璋真的是一位「明主」,值得自己下山輔佐,同時,也能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殊不知,在他下山的那一刻起,悲劇結局就已註定,他開始一步步向深淵走去,而自己卻絲毫沒有覺察到。


在皇帝身邊的那十九年,朱元璋對宋濂還是很器重的,讓他擔任高級幕僚、充當顧問、負責起草文件,併兼任太子的經學老師,朱元璋還經常向宋濂請教治國之道。宋濂也是知無不言,用「天下以人心為本,苟得人心,帑藏雖竭,無傷也;人心不固,雖有金帛,何補於國耶」等大道理來開導皇帝。朱元璋對宋濂恩寵有加,不但重用宋濂,而且還想到了宋濂的子孫,想要讓宋濂的子孫都成為公職人員。


鄭曉的《皇明名臣記》一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洪武九年,太祖朱元璋曾對宋濂說:「朕以布衣為天子,卿亦起草萊列侍從,為開國文臣之首,俾世世與國同休,不亦美乎?」據說,宋濂聽到這番話後,也曾對皇上的美意加以推辭,但最終還是被感動,遂欣然接受。於是,在朱元璋的親自任命下,宋濂的次子宋璲成為中書舍人;宋濂的孫子宋慎也成為殿廷儀禮司序班,祖孫三代同時在朝為官,可謂極盡榮耀。然而,這種表面上看著榮耀風光的事,卻為將來宋氏家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宋濂沒有堅決謝絕朱元璋的好意,實在是不明智之舉。


須知這種來自皇帝的恩寵,是註定不會長久的,蜜月期過後,朱元璋就漸漸對宋濂心生不滿了。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嗜殺成性的暴君,認為只有推行強權政治、施行嚴刑重法才能讓天下穩定,才能保住朱明王朝。而宋濂的治國理念恰恰與朱元璋相反,宋濂信奉的是儒家的仁厚倫理,主張立國以寬仁為本——這一主張就與朱元璋的理念發生了衝突,引起了朱元璋的反感。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朱元璋不但自己要堅持嚴刑俊法,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這樣做。然而宋濂是太子朱標的經學老師,他天天給太子灌輸儒家的那一套仁政理念,潛移默化中,太子對這種寬仁理念產生了共鳴,而且還應用到了實踐中。


張岱在《石匱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朱元璋對報上來的案件,親自審定後,命御史袁凱送給太子複審,其實那時太子不掌權,朱元璋這麼做,是想試試太子的辦事能力,也是為了慢慢培養太子。結果,太子在複審時,把重罪都減為輕罪,這令朱元璋很不滿,他氣呼呼地問袁凱:「朕與太子哪一個正確?」袁凱哪一方也不敢得罪,只好以「陛下欲殺,法之正也;太子遞減,心之誠也」來搪塞。朱元璋當然清楚,太子之所以主張寬仁之道,都是宋濂教唆的結果,因此對宋濂就更加痛恨。遺憾的是,書獃子宋濂對此卻渾然不覺,還在大力推行他的「異端學說」。


總算到了退休年紀,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為由向朱元璋提出要辭官還鄉,朱元璋巴不得他早點走,所以很痛快地就批准了。既然已經退休了,就應該從此不問朝堂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宋濂卻身處江湖之遠,而心念朝堂之事,退而不休。他退休時,朱元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意味深長:「白下開樽話別離,知君此後跡應稀。」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就是委婉地忠告宋濂:回家好好養老,國家的事,就不要再操心了。但迂腐的宋濂卻沒有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反而回贈了朱元璋這麼兩句詩:「臣身願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雖然我回老家了,但每年秋天,我還會回來看看的。這樣不識抬舉,朱元璋對他豈能不恨上加恨?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宋濂退休後,依然以老師的身份給太子寫信,繼續向太子推行他的仁愛理念;而且真的是「一度秋風一度歸」,每年都要回京城一次,住一段時間,把朱元璋「跡應稀」的教誨當作耳旁風,因此使朱元璋更加不滿。焦竑在《玉堂叢語》一書中,論述宋濂惹禍的原因,認為宋濂日後之所遭到清算,就是因為沒能按照朱元璋希望的那樣徹底歸隱,這怎麼能讓猜忌心頗重的朱元璋放心呢?因此,朱元璋應該早就起了收拾宋濂的心思,只是還沒找到適當的借口,這沒關係,慢慢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所以,宋濂的落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正在朱皇帝伺機等待的時候,一個時機主動送上門來了。「胡惟庸謀反案」中胡惟庸被處死後,朱元璋開始追查「胡黨分子」,準備將其黨羽一網打盡,以絕後患。查來查去,結果查到了宋濂的孫子宋慎頭上,宋慎被定性為「胡黨分子」,牽扯到了其中。

關於宋慎與胡惟庸「合謀逆反」的具體情由,在筆者讀到的諸多史料中,都語焉不詳,說得很含糊,總之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支持。但既然被定為同謀分子,也不可能是空穴來風,依據筆者的分析,胡惟庸當時是朱元璋所倚重的紅人,是當朝宰相,而宋慎作為一個年輕官員,想要繼續升遷,自然就要跟最高行政長官胡惟庸搞好關係,所以,應酬之事應該是有的。胡惟庸如果不倒台,這些事都根本不算什麼事;但胡惟庸一倒,這些就成為同黨的證據了。


結果是:宋慎被朱元璋下令處死;宋濂的次子宋璲也被株連而死;宋濂雖然早已退休,也沒能倖免,朱元璋派人到宋濂的老家,將宋濂抓捕,帶上枷鎖押到南京,準備將其處死。


面對這個結果,不知宋濂是否想起了朱元璋當年對他說過的「世世與國同休」。心地善良的太子朱標得知消息後,哭著向朱元璋求情,甚至以死相要挾,求朱元璋放過老師一馬,但朱元璋鐵了心欲置宋濂於死地。最後還是馬皇后出面勸說,朱元璋才打消了處死宋濂的念頭,但死罪饒過,活罪不免,改判宋濂流放四川茂州。南京離茂州,數千里之遙,而且還要一路戴著刑具行走,對於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來說,無異於是變相死刑。結果,才走到夔州地界,宋濂就一病不起,最後死於流放途中,一代傑出的名士就這樣魂歸地府,留給後人無盡的思索。



祖孫三代受朱元璋恩寵的明初開國名臣,卻為何一步步走向絕路?



表面上來看,宋濂之死,似乎是受了孫子的牽連,彷彿如果胡惟庸不倒台、宋慎不被定為「胡黨分子」,宋濂就能平安無事了。其實不然,「胡惟庸案」只是朱元璋懲治宋濂的一個借口,即使不發生「胡惟庸案」,嗜殺成性的朱皇帝也會找到別的借口來清算宋氏一族。那些開國功臣,如劉伯溫、李善長等人,哪個逃過了朱元璋之手?朱元璋憑什麼會對宋濂法外開恩呢?


由此可見,鑄成宋濂悲劇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他自身。如果當初,他能看清楚官場的本質,在朱元璋請他出山時不為所動,繼續在龍門山隱居著書,做一個自在學者,他就不會有日後的下場了;或者在朱皇帝提出讓其子孫都入朝為官時,能堅決加以拒絕;又或者在受恩深處急流勇退,仿效漢代的張子房那樣名成身退,也能得以善終。


可惜的是,他悟不到這一點,終因功心未絕,流連官場,最終家破人亡。據說,退休後的宋濂,也似乎明白了這一點,他對人說:「若有意避遠,並子孫亦杜仕籍,恐天威一振,全族皆沉。」可惜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一切都已來不及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這位開創廉潔富庶盛世的皇帝,卻被野史虐過千百遍
普通話和方言,豈有高低貴賤之分?
歷史上的今天:東亞第二大城市的淪陷,敲響一個王朝滅亡的喪鐘
一場戰爭的恥辱失敗,決定了鄭成功發起收復台灣的熱血之戰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國皇帝秦始皇,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帝位的?
明朝開國三元老:朱元璋稱一位為張良一位為蕭何,最後死得都挺慘
朱元璋和劉邦為何殺光開國功臣,秦始皇一個不殺?
同是開國皇帝,為何劉邦和朱元璋猛殺功臣,而秦始皇卻不殺?
歷代開國皇帝被稱祖,清朝為何出了康熙順治等三個祖皇帝?
這個明朝開國元勛,戰功赫赫手握重兵,為何朱元璋還讓他永鎮邊疆
他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小舅子,為何卻被趙匡胤弟弟下令斬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
隋朝末年,各路諸侯均向突厥「稱臣」,有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作為大漢王朝兩代開國明君,劉邦和劉秀到底誰更厲害,更偉大?
這位明朝開國功臣,下場最慘!被朱元璋賜死,被朱棣滅門
王建的永陵,五代十國前蜀的開國皇帝,無賴出身卻是位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了哪些開國功臣?來看歷史上的「洪武四大案」
他是明朝開國重臣,曾兩次放走元順帝,朱元璋為何都不追究?
明代開國元勛徐達的後代今何在?
明朝十位被殺開國大將:三公七侯,都是朱元璋老鄉,第九死得最冤
明朝開國七猛將:都是朱元璋鐵杆,朱元璋殺六位,剩一位朱棣幹掉
曹魏開國名將夏侯淵的孫子為何被流放到了朝鮮?
東吳開國名將,三朝元老,忠心耿耿,兒子卻叛國投敵欲滅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