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1950年,楊振聲發表《從文化觀點上回首「五四」》,全面地批判了「五四」在文化上的弊端,幾乎達到了完全否定「五四」時期文化的地步。他認為「五四」在文化上,是「一古腦地反對中國舊文化,而又盲目地崇拜西洋新文化。

1919年5月25日,在「五四」當日被捕、剛剛釋放幾天的北京大學國文系學生楊振聲,受北京學生聯合會委託,與其他三名代表一起,去向京師警察總廳辦交涉,要求歸還被扣留的《五七》日刊。

《五七》日刊是五四運動後,北京學生聯合會為了便於繼續奮鬥,出版的一份小報(取名「五七」,一是紀念5月7日被捕學生的釋放,二來「五七」是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的國恥日)。學生在街頭講演時,可以用來分送路人。但剛出4期,就被警察扣留了。

警察當局拒絕了學生代表的要求。「警察總監吳炳湘又長又臭,夾軟帶硬地訓了我們一頓,我們還是要他還我們的報。『你們煽動軍警造反!』我們知道這是因為學生在街頭講演時,也有軍警站在人群中聽,而且在最近周刊上有一篇《告軍警書》。他們有些惴惴不安起來。我們還是要他還我們的報。『怎麼?』他的臉紅漲得像灌腸。大叫:『給我扣下!』我們就被押送到一間陰濕發霉的小屋子裡去了。」(楊振聲《回憶五四》)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京師警察廳警察總監吳炳湘

一星期後楊振聲被釋放,同年11月便去了美國留學。但是作為五四運動前後的潮頭人物之一,「五四」在楊振聲身上留下的烙痕是如此之深,他日後對「五四」的反思也就特別值得關注。

對於五四運動愛國和反封建的方面,楊振聲一直是肯定的。《回憶五四》一開始就講了「小時候的兩件怪事」:嫁給牌位的新娘和橫行霸道的日本兵船。「在他出獄後寫的家信中,充滿了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賣國賊的痛恨之情……當他在美國學成歸國回蓬萊看望我們的祖父、祖母時,當地的美國傳教士想見他,被他拒絕了,他對我們說,這些人到我們國家來傳教、辦學校、開醫院,真正目的是為了侵略我們。」(楊起《懷念我的父親》)

1918年,楊振聲參與創始了新潮社,任《新潮》編輯部書記。從「五四」前發表的《漁家》、《一個兵的家》到1920年的《貞女》,楊振聲作品的特點是「極要描寫民間疾苦」,如《貞女》寫的就是一個姑娘因嫁給一個木頭牌位而自殺的悲劇,正像魯迅指出的,「每作一篇,都是『有所為』而發,是在用改革社會的器械」(《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言》)。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新潮》雜誌

但在解放前後的著述中,楊振聲開始對「五四」的文化意義進行懷疑和反思。在發表於1949年5月4日的《我蹩在時代的後面》中,楊振聲將自己「五四」以來的表現概括為「我是悶在葫蘆里了,這葫蘆是以個人主義為表裡的」,「我深感我的最大的敵人是我自己」,進而推衍到「五四時代的文藝」,認為「為人生而藝術的也好,為藝術而藝術的也好,都是以『小我』的興趣為中心,以中產階級的生活為內容的」。

同日發表的《「五四」與新文學》一文中,楊振聲指出了五四運動與新文學的關係:「五四運動除了反帝反封建兩層重要意義外,它還有一個附帶的意義,那便是與新文學的關係。在根本上說,二者都是解放運動;在形式上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表現於行動的解放形式;新文學運動是思想表現於語言的解放形式。」他認為這個運動「主要是工具上的改變,就是以現代的語言來寫現代的生活」,但它的內容是「以資產階級為對象,以個人的興趣為出發點的」,因此「自五四以來,三十年中的文學,在暴露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方面最顯出它的力量與成績。換句話說,它還屬於在破壞時代的產品,不是建設時代的產品」。

1950年,楊振聲發表《從文化觀點上回首「五四」》,全面地批判了「五四」在文化上的弊端,幾乎達到了完全否定「五四」時期文化的地步。他認為「五四」在文化上,是「一古腦地反對中國舊文化,而又盲目地崇拜西洋新文化。換句話說,便是無批判地反對中國文化,而又無批判地接受西洋文化。」「當時對自己的文化,凡風俗、禮教、哲學、藝術、文學等只要是中國的舊東西,就不加分別,一概反對。」「再講那時對西洋文化的態度吧,這是一物的陰陽兩面。天哪,那真有點奴性的崇拜!」楊振聲對五四後的文藝表示「慚愧」,原因是「盲目地崇拜偉大與刻板地摹仿偉大,都不是偉大,也不可能創造偉大」。他覺得新文學對民間的東西吸收得不夠,不是「土生土長的」,因此不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導致了其「微弱的命運」。這些批判當然是受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但也不乏作者的親身體會。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正在講課的楊振聲

對於這種種弊端的起因,楊振聲認為看似與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環境不一致,但實質上是相合的:「外抗強權,而又欲學其致強的原因,故一切吸收;內傷貧弱,而又欲消滅其貧弱的來源,故一切打倒。」他的結論是:「雖矯枉過正,勢有必然;但到底是過正了。」

楊振聲反思五四:對西洋文化奴性崇拜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青樓女子選秀活動,得票第一名當選「花國大總統」
全上海只有兩張限量版銅床,床里橫了面大鏡子
日式牛肉鍋配清酒,東洋風味雖好,脫鞋卻是難題
關於燒餅的故事,平民食物中飽含熱鬧和溫暖
自古香車配美人,晚清「飛車擁麗」成為上海一景

TAG:楊早講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永樂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
罕見的清三代西洋風瓷器欣賞
罕见的清三代西洋风瓷器欣赏
明清宮廷西洋風
小小茵陳、西洋芹,巧治新生兒黃疸
王建中名曲上海奏響:中國民樂與西洋鋼琴的跨文化融合
葛兆光:西洋學者如何書寫「帝制中國」?
土爾其攻陷君士坦丁堡, 間接促成歐洲大航海和明朝三寶太監下西洋!
世界六大青銅劍:西洋三把劍很牛,中國三把劍更牛,秒殺西洋三劍
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毛澤東談如何讀歷史:西洋史應特別留心法國大革命
聶建松:中國煉丹術和西洋鍊金術哪家強
三七、人蔘、西洋參誰才是中藥之王?
「三寶太監」、七下西洋的鄭和 珍貴書法作品欣賞
大西洋之東:寧靜小城的奇幻魔力
鄭和下西洋遭三大海戰均勝利:攻破錫蘭活捉國王!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鄭和通俗志》雲南首發 解析鄭和七下西洋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