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陀的宇宙結構論:「三科」、「六大」

佛陀的宇宙結構論:「三科」、「六大」

文:陳兵

與世間大多數哲學皆先預設一個客觀外在的本體、實體等不同,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論著眼,將世界看作一種與我人密切聯結,由諸多條件集合而成的現象,綜觀集起世界的諸多因緣,如實地把握宇宙的基本結構。從《阿含經》到眾多大乘經中反覆講述的「三科」、「六大」,其實應看作佛陀宇宙結構論、宇宙要素論的基本框架。



佛陀的宇宙結構論:「三科」、「六大」(資料圖)

「三科」,即三類,指「蘊」、「處」、「界」三類觀察世界的方法或宇宙要素、宇宙結構說。

「蘊」,指「五蘊」,又譯「五陰」、「五眾」、「五聚」。「蘊」為巴利語楗陀(kandna)意譯,意為積聚、品類,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類東西的積聚,五種東西積聚在一起必然有蔭蔽、遮蓋的作用,因而譯為「五陰」,含有這五種東西能蔭蔽本性光明、使人心陰暗不明的意味。

色蘊之「色」比現代漢語中「色」字的含義要寬泛得多,泛指一切有質礙、能顯現、必變壞的東西,大略相當於今所言「物質」。色的主要特點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具有特定的體質,表現為特定的形、相。如人和動物的肉體、感知器官,及山河大地、光電石火等。色蘊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集合而成,稱「四大」或「四界」,意謂普遍於一切的四種基本要素。地大的特性是堅固,指一切固體的物質;水大的特性是潤澤、流動,指一切液態的物質;火大的特性是暖熱;風大的特性是動轉,指一切雖未必為肉眼所見而有作用的運動。《中阿含·分別六界經》中,佛說四界皆分內外:內地界者,我人身上的發、毛、爪、齒、皮膚,及身內的骨、筋、肉、心、腎、肝、肺、脾、腸等物,與外界一切具堅固性的物質,總稱地界。內水界者,我人身中的腦髓、眼淚、汗水、涕唾、膿、血、涎、痰、小便等,與外界水、油等液態物質,總稱水界。內火界者,我人身中的體溫、發燒、飲食消化等,與外界的火、日光、閃電等外火界,總稱火界。內風界者,我人的呼吸、下風(放屁)、內氣、痙攣、動作等,與外界風、電等運動,總稱風界。

受蘊之「受」,意為領納,指人主觀上或心理上因接受外界刺激而生的感受,包括感覺之一部分及情緒、感情等心理活動。《阿含經》中將受分為樂、苦、舍(不苦不樂)三種。

想蘊之「想」,意為「取相」,指與感覺、知覺、名言概念等符號相聯繫的種種心理活動,想蘊則包括思維、想像、回憶、做夢等。

行蘊之「行」,意為「造作」,指有目的、有意向的活動,就像人趕路,在不斷地動,而其動作有特定的目的、方向。行蘊的行,主要指除受、想之外的意志、動機、自我感覺等心理活動。《阿含經》說行有身行、心行、意行三種,《雜阿含》卷二第50經說:「若見我者,是名為行」,謂執著性的自我意識名行。同經卷三第52經又說「思」(意志、決意)為行。大乘經中的行蘊,多泛指一切變遷不息的活動,大乘唯識學以深層自我意識「我執」為行蘊的主要內容。

識蘊之「識」,意為「了別」,即覺了分別的心理功能。在《阿含經》中識蘊主要指受、想、行之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功能,及六識表層之下的深層心理功能、各種心識活動的內核,即大乘《解深密經》等所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五蘊中,色蘊屬物質現象,受、想、行、識四蘊為心理現象,色(物)、心結合,集起我人及我人所依止的世界,可謂五蘊說所表示的佛陀宇宙結構論。佛陀及原始佛學的哲學觀,因而被近現代學者判為二元論。實際上,五蘊說與其判為二元論,無寧說為心、物緣起論,它與西方哲學史上的心物二元論頗有不同,其著眼點重在心、物相互依存、一體不二,而不在建立「二元」。《阿含經》中,常以「名色」二字為五蘊的總稱,「色」即色蘊,「名」指受、想、行、識四蘊,因其皆屬內在的心理活動,無物質實體可指陳,唯有設概念以表示其作用,故稱為「名」(概念)。狹義的名色,則為「十二有支」中的一支。《雜阿含》卷十二第298經佛為諸比丘解釋說: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同經第288經以三捆蘆葦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為喻,說明識(當指六識之下的深層心識)與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生長。」此中蘊含有深層心識與物質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意味。

三科中第二類「處」,又譯「入」,意謂內心與外境交涉、產生心識的處所或門戶,系從認識活動著眼觀察宇宙人生。有「六處」、「十二處」二說。六處(六入),為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眼處為眼識(視覺)發生的處所,耳處為耳識(聽覺)發生的處所,鼻處為鼻識(嗅覺)發生的處所,舌處為舌識(味覺)發生的處所,身處為身識(觸覺)發生的處所,意處為意識(知覺)發生的處所。《中阿含·分別六處經》中,佛告眾比丘:眼見色已分別色,耳聞聲已分別聲,鼻嗅香已分別香,舌嘗味已分別味,身覺觸已分別觸,意知法(概念)已分別法,名為六處、「內六處」,或譯「六更樂」。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所感知的對象,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亦稱「六塵」(六種能污染人心的塵垢),名為「外六處」。內六處與外六處合稱,「十二處」、「十二入」。《雜阿含》卷十三第331經佛言:六外入處中,色外入處為「四大造、可見、有對」色,聲香味觸四外入處為「四大造、不可見、有對」色,意識了別的對象「法」外入處,為「不可見、無對」色(沒有可見的實物,僅為符號概念)。六處(六入)與十二處(十二入)的義蘊實際相同,說明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大門戶接收、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相,心、境相涉,構成我人生命及我人認識中的世界。

三科中的第三類「界」,有界限、範圍、種類、種子、因等涵義。《中阿含·分別六界經》中,佛告比丘:

人有六界聚,此說何因?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此六界,後來多譯為「六大」,指構成宇宙萬有的六大基本要素。六界中的地、水、火、風四界,即四大,屬色蘊,為物質現象;空界指與有質礙的四大性質相反的無質礙之虛空,近於今所言物理真空;識界謂具認識、了別作用者。六界(六大)實際上也可歸納為心、物兩大要素,六界集起世界,與五蘊、十二處說一樣,都說明心、物相依相涉,構成我人認識中的世界。後來的佛教真言宗,以六界說為本進行發揮,形成更為精緻的「六大緣起論」。

經中所說屬三科的界,更多指十八界,分三大類:第一類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界,大略相當於十二處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稱「六根界」——即六種應看作生死之根的感知機制,為外境六塵進入的窗口、門戶,故稱「六窗」、「六根門」。十八界中的第二類為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界,相當於十二處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或六境、六塵,乃六根分別感知的對象。十八界中的第三類為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六界,為六種認識或感知的功能,屬心理、精神要素,稱「六識界」。六根、六塵、六識相結合,構成十八界。與十二處說一樣,十八界也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著眼觀察世界,說明根、塵、識三緣和合,產生我人認識中的世界,較十二處說更見精細。界與處的區別,是界除處所外,還有因、種子之義,能貫通現在、過去、未來三世,如十二入中的眼識,只指產生視覺的心理、精神作用,而十八界中的眼識界則還包括產生視覺的種子——無始以來的視覺習氣。意識界,就有能產生意識的機制之意味,可以解釋為更深層的末那識。

多種佛經中強調:根、塵、識三緣,不可分割,只有三者具足才能生起感知,形成世界。

三科、六大之說雖然貌似簡略,而其中蘊含著對現代哲學、科學具深刻啟迪意義的智慧。其中所體現的基本哲學精神,是堅持用樸素辯證法原理緣起法則綜觀宇宙萬有,將主觀認識、感知方式和認識對象看作相互依從、密切相關的緣起,從三者的關係著眼,考察宇宙萬有,而不像自然科學那樣,以有不依賴於意識的實在為出發點,去片面考察物質世界;也不像多家哲學,預設一種不依賴主觀意識的本體、實體。

三科、六大說,在佛陀那裡,並非是從哲學思辨出發,提出一種宇宙結構論,而是從染凈因果著眼,通過對認識形成的解析,說明眾生不能如實知見真實而生起煩惱、感招生死苦果的原委。經載,佛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不歸結於染凈因果,指出因不知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大窗口所得感知的虛妄不實,而於所得感知生起貪愛、憎惡等煩惱,污染自心,心被境縛,造有漏業,從而流轉生死。若欲解脫生死苦惱,必須從根本下手,在六根門戶用功,如實知見認知現象本來的緣起性、空無我性,看破六塵,不受污染,不被其所縛,才能安然自在。

摘自陳兵著《佛陀的智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塔比星之五:為什麼說宇宙高級文明正在建造巨大戴森球結構?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五味,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神舟十一號也有「黑科技」!APP、小門神、太陽翼結構
火星奇特的「大拇指沙丘」結構
閻連科:敘述與結構——寫作中的新皇帝(上)
古建築設計百科:中國古建築的結構
結構/後結構:索緒爾、李維史陀、阿圖塞、福柯、德希達-EP92
變「文字結構」為「藝術結構」——讀林爾的甲骨文印
小木大作:中國古代傢具與建築的結構性關聯
宇宙就像一個巨大的大腦:結構複雜
習題精練:必修一第2講 地球的宇宙環境、圈層結構
國產衛星技術新突破:風雲四號首次使用「單翅」結構
調研系列二十六:星宇股份:產品結構優化、市佔率提升
九八九《創意@攝影》解構·建築·結構
田英章教你歐體楷書結構的秘訣,三大秘訣!
蛋白桑:農桑立國畜牧興邦兼論中國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
圖文詳解單檐廡殿之大木結構┅┅七架梁、老檐墊板、金桁
鞠建東:經濟結構與經濟學的第五次革命
帝國版圖:是什麼塑造了中國華北的政治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