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從烏魯木齊,遠望紅山嘴。本組圖系《泰晤士報》駐華特派記者喬治··莫理循拍攝。莫理循在中國生活了20餘年,1912-1920年間,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參與者。1910年,莫理循開始了為時半年的中國西部考察。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一群商客在賽里木湖附近,前往塔爾巴哈台的路上。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寧遠(今伊寧)城外舊影。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寧遠(今伊寧),街頭的的蒙古人。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寧遠(今伊寧) - 伊犁河擺渡船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五台(今精河縣五台)城外。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三台(今博樂市三台),賽里木湖邊。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瑪納斯附近龍王廟。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西湖(今烏蘇市西湖鎮)的北城牆。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今烏蘇市西湖鎮的娘娘廟。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圖為三台附近,賽里木湖心島上的寺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清軒居士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軍廣泛使用吊車,組裝和維修裝甲車
最後的歸處:二戰期間,那些陣亡在蘇聯的德軍簡易墓地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戰鬥隊形」編製的優勢和基本原則

TAG:萬清軒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1993年:法國攝影師馬克·呂布,鏡頭記錄下的北京
1860年,英法聯軍隨軍記者鏡頭下的北京影像
歷史鏡頭:1982年的北京老照片記憶
東方巴黎:1930年法國記者鏡頭下,上海人生活影像
美國記者鏡頭下的東京 1961年的都市
德國記者鏡頭下的1959年的中國!
老照片∣1942年美國記者鏡頭下的老桂林
英國記者鏡頭下的1945年的中國
鏡頭下的記憶:70年代中國的人文風貌,1972年的中國記憶
1957年馬克.呂布首次訪華鏡頭下的北京城
1934年,美國記者福爾曼鏡頭下,甘肅拉卜楞寺法會影像
尼克松訪華隨行記者鏡頭下1972年的中國,那時的中國挺美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重慶和昆明·1945年
1910年,美國人邁耶鏡頭下的新疆影像系列
歷史鏡頭:1980年的中國老照片,熟悉的記憶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上海·1945年
蕭瑟凄涼:1901年,八國聯軍隨軍記者鏡頭下的紫禁城影像
老照片:1981年,美國人鏡頭下的北京
山水靈秀:1920年,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福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