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申遺成功了,但是你真的懂嗎?
關於二十四節氣,真相就在這裡!
左起:安德明 康麗 江帆 朝戈金 楊利慧 蕭放 周福岩
就在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躋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啦!
二十四節氣申遺片(中文版)
2016年11月28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於埃塞爾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2014年,我國便已正式啟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而在兩年後的今天,也就是2016年11月30日,終於得償所願。
「實乃吾輩幸事,吾輩幸事啊!哇哈哈哈......」
「別光顧著傻樂呵兒了呀!快快!說說二十四節氣才是正道兒!!!」
「咳咳!好~且聽我慢慢道來~~」
節氣小常識
其實,簡單地說,節氣就是氣候變化的時間點。二十四節氣便是按照氣候的變化,把一年的時間平均分成二十四個節次,所以稱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的天文知識與人文生活合一的文化技術,有著數千年的歷史。
從黃道說起
要想知道節氣的由來,還要從一個人們常常叨念的詞兒——黃道說起。黃道是一年中太陽運行的視軌跡,即我們看到的太陽運行軌跡。事實上,這是人們的錯覺,本應該是地球圍繞太陽在轉,然而由於我們住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的轉動,只感覺是太陽在朝升暮落,所以便認為黃道是太陽在天空的運動軌跡了。地球公轉時環繞太陽的軌道成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叫做黃道平面,它與天空相切的線便是黃道。
除了公轉,地球還要由西向東圍繞地軸進行自轉。當然,這個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它通過地心連接南北極。地球始終不停地繞著這個假想的軸運轉。如果地軸和黃道平面正好垂直的話,那麼世界上各地晝夜的長短會固定,也就不會有四季的變化了。但是,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夾角恰好有一個約66.5°的傾斜,於是世界各地就有四季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
黃道之外,我們還要了解一個不太熟悉的詞兒——天赤道。天赤道也是假想的,是垂直於地球地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理論上有無限長的半徑。相對於黃道平面,天赤道有一個約23.5°的傾斜,這是地軸傾斜的結果。
黃道一年中會穿越天赤道兩次,一次是在春分,另一次是在秋分。由於在黃道上沒有明顯可以作為黃道經度0度的點,因此春分點被任意的指定為黃經0度的位置。春分這天,全球各地的晝夜都是十二個小時,「分」指的便是平分的意思。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陰曆還是陽曆
節氣與曆法相關,但是我國自古以來流行的曆法不止一種,所以人們也常常混淆節氣與曆法的關係。那麼,首先簡單地分別幾個常用的曆法名詞:
陰曆。陰曆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曆法,符合月相的變化。陰曆的最大缺點是與四季寒暑無關,因而這種曆法對生活和生產極不方便。現在世界上除了伊斯蘭教國家由於宗教關係仍在使用陰曆外,其他國家已不再使用陰曆。
陽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為基礎,以一個回歸年長度為依據。它的月數和月所包含的日數都是人為規定的,沒有任何天象依據。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就屬於陽曆,我國於1912年開始採用公曆。
陰陽曆。陰陽曆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把回歸年和朔望月並列為的基本周期。它以朔望月為基礎,年的平均長度又像陽曆一樣以回歸年為標準,完全符合四季的交替,並且通過加入閏月的方式平衡時間。我國傳統曆法農曆(又稱夏曆)就是一種陰陽曆,並不是簡單意義上說的「農曆即陰曆」。
二十四節氣是依照太陽運動的視軌跡確定的,所以在陽曆(即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反而在傳統的農曆中日期的變化比較大。只不過,在很多報紙和日曆中,通常在農曆後附印節氣,很容易讓人們覺得節氣是跟著農曆來的,加之「農曆」與「陰曆」的混淆,更使得人們忽視了二十四節氣與陽曆的密切關係。
二十四與七十二侯
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有著悠遠的歷史。《尚書·堯典》中記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說明很早的時候人們便開始採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
古代使用土圭(玉器)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古代確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每季三個月,以「孟」「仲」「季」來區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都在每季之中。
土圭測量時間
有了二至、二分,再加上氣候的變化以及農事的需要,其餘的節氣也跟著發展起來。到了大約秦漢時期,可以表示氣候變化和提供農耕日程的二十四節氣便全部完備。
《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每紀一月,已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白露、霜降、立冬等節氣名稱,只有二至稱為「日長至」「日短至」,二分並稱「日夜分」。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二十四節氣充實為七十二物候,每候有一定的「候應」(氣候、動植物的變化),是古代曆法更進一步的發展。我們知道每個節氣是十五天左右,又可以分為三候,即每五天是一候。物候最早起於秦朝,但當時節氣還在發展中,候應更多的是與「孟」「仲」「季」相應。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曆書里開始載入候應,自此經過數代都沿襲下來。
此外,我國古代還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說法,寓意風應花期而來。《荊楚歲時記》曰:「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每一年,從小寒到穀雨,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的出現是傳統農耕生活的產物,而它的傳承則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在西方世界,只有二至和二分四個節氣。我們的祖先精究曆象與物候,將氣候、溫度、降水量、農事活動以及動植物等都融入其中,使得二十四節氣成為極具自然與人文氣息的時間刻度。
原文標題:中國又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你真的懂二十四節氣嗎?
圖文來源:北師大民俗學(bnufolklore)
※讓互聯網在人文傳承中變得更加有溫度
※「約縱連衡」與「慶敘親誼」 ——明清以來番禺地區迎神賽會的結構與功能
※「光棍節」現象解讀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回望田野——小賣部與儲君廟
TAG:民俗中國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節氣是怎麼確定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你知道嗎?
※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意義重大?你必須知道!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這幾件事你做了嗎?
※申遺成功!屬於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在這位上海女孩的鏡頭下,美到窒息!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你知道,二十四節氣也有專屬花嗎?
※厲害了!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原來它如此詩意
※關於二十四節氣,他們這樣闡釋!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終於清楚了
※二十四節氣什麼的都在這了!
※二十四節氣的解釋,不懂的快來看看!
※立秋,真是一個好的節氣!
※會動的二十四節氣,居然這麼好看!
※中國24節氣申遺成功!可那些節氣你都認得嗎?
※秋分來了,你知道這個節氣有多重要嗎?這四件事一定記得做!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這些節氣養生的重點你知道多少?
※知節氣,不忘四時,小滿到了,這些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白露到,最容易生病的節氣到了,三凍三不凍你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