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PK道長?蔣豐:我唯獨對陸道長文章此處持有不同意見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佛教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滲透普及。這期間,一共相距了數百年。為什麼呢?
文/蔣豐(《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近日,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拜讀了陸文榮道長的《關於信仰的說貼》。讀罷,可謂「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我唯一對此處持有小小不同意見,斗膽提出,還請道長海涵。(資料圖)
唯對此處持有不同意見
陸道長說:「對於漢族民眾來說,訴諸歷史文化感情的建議,在信仰選擇上沒有實際約束力,甚至也沒有文化保守主義所期待的感染力。在約束或影響信仰選擇的力度上,歷史文化傳統與宗教教派傳統,不可同日而語。」我唯一對此處持有小小不同意見,斗膽提出,還請道長海涵。
我想說的是:任何民族,他們的信仰都與歷史文化的沉澱脫不了干係,這種歷史文化的沉澱,早已經滲入了我們的命脈,成為無法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漢族民眾,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仰道教的,但歸根結底,他們信仰的,都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體系。
其原因在於中國自古以來本土的哲學思想太深入人心,而且華夷觀念也根深蒂固(資料圖)
佛教的普及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佛教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滲透普及。這期間,一共相距了數百年。為什麼呢?
《弘明集道安傳》里說,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的時間才開始被中國民眾所接受,其原因在於中國自古以來本土的哲學思想太深入人心,而且華夷觀念也根深蒂固。其實,《弘明集道安傳》說出的,只能算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中國民眾對佛教的理解的問題。在佛教由傳入中國最初,中國民眾對佛教都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在中國推廣普及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為什麼會成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資料圖)
魏晉玄學時期為何會成為佛教發展高峰
那麼,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為什麼會成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其實,佛教在傳入中國伊始,既有大乘系也有小乘系,但最終在中國得以蓬勃發展的,是大乘系的經典《般若經》。
眾所周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清談之風」,無論是士人還是僧人都崇尚老莊思想。而般若之「空」和老莊之「無」頗為相似,這就引起了清談家們的興趣,作為研究老莊思想的延長線,開始探究起來自於印度的佛教了。所以在初期的漢譯佛教經典里,「涅槃」被翻譯成了「無為」,「菩提」被翻譯成了「道」,「真如」被翻譯成了「本無」,「沙門」被翻譯成了「道人」。
尤其是曹魏年間洛陽白馬寺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里,作為老莊思想中心之一的「自然」一詞,竟然出現了五十六處。比如「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為自然,次於泥洹(涅槃)之道」、「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等等。
最早藉助老莊思想來理解、詮釋印度佛教的僧人,是和名僧道安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法雅。根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法雅「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學,長通佛義。衣冠士子,咸附咨稟……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這裡的「外書」,指的就是《莊子外物篇》。為了方便弘揚佛法,給不懂佛理的士人講經,法雅借用了當時大家熟悉的莊子思想,深入淺出的舉例說明。
在法雅之後,又出現了另一名高僧支遁(又名支道林)。他將老莊思想和印度佛教融會貫通,用老莊來詮釋佛理,用佛理來詮釋老莊,真真是妙趣橫生,風靡一世。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支遁在詮釋《般若經》時說:「夫般若波羅密者……無物於物,故能濟於物。無智於智,故能運於智……理明則言廢,忘覺則智全……是以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這就是借用了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和莊子的「得意忘言」來解說佛教的般若境界,「賴其智無,故能為用」。
《世說新語文學篇》里還記載,支遁為《莊子逍遙遊篇》作注,「夫逍遙者,明至人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鴳……至人乘天而高興,游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於所足,快然有似天真……苟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這就是假借「有我在而無我執」,來說明何以得「逍遙」。
除上述兩位僧人外,魏晉南北朝還出了許多深諳老莊之道、以老莊註解佛經而得名的僧人。比如寫下《老子略注》的慧嚴,《老子義疏》、《老子道德經注》、《莊子逍遙遊篇注》的慧琳等等。
而印度的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於老莊思想之上,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鳴。(資料圖)
老莊清談之風的助力
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之風」、老莊思想的盛行,為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受容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印度的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於老莊思想之上,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鳴。
南宗禪和北宗禪之分,始自五祖弘忍選衣缽弟子。神秀是弘忍五百弟子中的翹楚,他作畿子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弟子皆稱好。不過此畿子傳到一個不識字的火頭僧慧能的耳中,他便隨口問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一問,就令弘忍決定了衣缽弟子。這兩個畿子中都提到的「菩提」和「明鏡」,分別是什麼東西呢?慧能究竟又比神秀高明在哪裡?
「菩提」,其實就是梵語Bodhi傳入中國後的音譯,意譯則是「道」,徹悟的意思。而「明鏡」,則來源於《莊子—應帝王》的「至人之用心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至人的用心猶如明鏡,任物的來去而不加迎送,如實反映而無所隱藏,所以能夠勝物而不被物所損傷。所以,菩提真不是樹木,明鏡也沒有實物。慧能混沌而無機心的發問,卻道出了事物的本質,恰就合了菩提之徹悟,明鏡之如實。
禪宗公案里有一則著名的「佛是乾屎橛」。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擬議,師托開云:「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歸方丈。那麼何為「乾屎橛」呢?說來就要貽笑大方了,「乾屎橛」就是那古代大便後用來揩屁股的木籌。
這則禪宗公案妙則妙矣,只是拾人牙慧了,完全是模仿自《莊子知北游篇》里的「道在屎溺」。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屎溺」,意思就是屎尿。東郭子問莊子:「什麼是道?道在哪裡?」莊子回答說:「無所不在。」東郭子又問:「請指出一個地方來。」莊子說:「在螻蟻里。」東郭子問:「怎麼這麼卑下呢?」莊子又說:「在稊稗里。」東郭子納悶了,「怎麼更加卑下了呢?」「在磚瓦里。」東郭子受不了了,「你怎麼越說越卑下了?」莊子使用了殺手鐧,「在屎尿里!」這下子東郭子也只能啞口無言。
禪宗里的「坐禪」——只要能靜坐默觀,去掉妄念,即可成佛的說法,其實也源於《莊子大宗師篇》里的「坐忘」。「何謂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不在意自己的肢體,不擺弄自己的聰明,超脫形體的拘執,免於智巧的束縛,和大道融通為一,既是「坐忘」。
既然有這些前因所在,那麼大家無論是信仰佛教還是信仰道教,其實信仰的都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體系,所謂「坐禪」、「坐忘」,皆殊於途而同歸於道。(編輯:孟淅)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蔣豐,著名媒體人,《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人真能死而復生?淺談傳統觀念中的死而復生
※修仙成功者的經歷和經驗 都寫進了這些書
※無為就是無所作為嗎 沒想到它的本意竟然是這個!
※太上道祖會同意我們抵制聖誕節么?
TAG:騰訊道學 |
※綠營代表叫囂誤射屬「內政」 沒必要向大陸道歉
※搞趣網:光明大陸道具隨機結果公示 極品概率有點感人
※搞趣網:光明大陸道具隨機概率 各種寶箱概率曝光
※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三項研究成果獲選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牆報交流
※TWICE現身機場周子瑜獲保安護駕防被潑糞 秀智揮手、王大陸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