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我接觸過不在少數的來訪者都有著討好別人的傾向。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討好別人會令自己很累,會令他受很多委屈,會令他喪失自我,會令他變得軟弱。
討好別人不僅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而且還會對他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
但是儘管他們在理智層面是很清楚討好行為的負收益性,卻在實際生活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
討好型的人必備的一個特質就是敏感。
他們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細膩,這種對於別人感受與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他們總能十分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需求,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的去滿足對方。
他們總是非常的無私,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即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他們也根本難以反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種事情經常在他的身上發生。
「討好者們」似乎是沒有需求的人。他們幾乎從來不會提出自己對別人的期望,要求,喜好,或不贊成。他們好像也從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他們非常過度的害怕和別人起衝突。他們總會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會引起和別人的爭吵發生的事情,本能的會逃避和別人的衝突,和別人的競爭。
即便是和別人起了衝突,他們絕對會是最先道歉的那一個。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該怎樣生氣,在和別人起衝突時非常輕易的就會妥協。
即便是別人的過錯,他們也會向別人道歉。哦,說到這裡又引申出了另一點——討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的錯,自己【該不該】生氣」。
討好者總是會無時無刻都試圖去營造一種【很溫馨,很和諧】的氣氛。
如果不是通過心理諮詢的話,我想絕大多數的討好者們只有經歷過一次甚至多次「徹底的絕望」之後才能夠放下對別人的討好。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討好者而言,他們往往窮其一生都無法走出討好別人的困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討好者想要擺脫討好會是如此的困難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討好者們對於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的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
早年時期,討好者們往往是在一種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倒也不一定是說討好者就一定有一個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父親、一生氣就將他丟下不管的母親。
其實幼年時他在童年玩伴中的地位,他在學校裡面時是否遭受過不良少年的欺凌,很少得到別人的照顧等等,這些都會令他形成一種膽小、時常擔驚受怕的心態。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有過和別人起衝突後被打、被侮辱,和別人爭吵後被拋棄、被孤立,和別人意見不一致就被指為怪胎、異類等創傷的話,那麼他就會對「和別人發生衝突」這件事情變得異常的敏感,他們竭盡所能的試圖避免一切和別人衝突的發生,這樣就能夠不用面對那麼衝突會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傷害了。
所以討好者們總會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因為他們害怕拒絕的話會和別人發生衝突;
出現了矛盾他們總會先去道歉,因為他們害怕衝突升級;
他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害怕自己的需要會為別人帶來麻煩、造成別人的不滿;
所以他們會如此熱衷於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與溫馨的氣氛,只有在這種氛圍當中,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
在討好者所有的討好行為之後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目的,或者說是信號:我對你這麼好,你能不能也對我這麼好呀?
討好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其最根本的動機還是為了「利己」。
討好者渴望別人對他好,渴望別人能夠關注他,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能夠欣賞他,幫助他,關心他,甚至——保護他。
討好者從骨子裡就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不可能有人會愛他,不可能有人會無條件的關心他,他幾乎從沒得到過、也不相信會有無條件的愛,會有人僅僅是因為他自身的一些特質就欣賞他、就對他好。
對於討好者而言:「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這種信念已經從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都根深蒂固。
所以他們認為,必須通過討好別人,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才會欣賞他,愛他,關注他。
討好者們的內心之中永遠會有一種從未向別人表達過的潛台詞:我這樣對你好,我希望你也能這樣對我。
假如一個討好者不喜歡工作的時候被打擾,他就不會在別人工作時打擾別人;
假如他不喜歡被嚴格的要求,他就會對別人的要求非常寬鬆;
假如他希望在出現衝突時別人能夠理解和接納他,他就會先去理解和接納別人;
討好者們很難親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們總是會試圖通過自己行動的方式來「暗示」對方:我在你難受的時候陪伴你,是希望當我難過的時候你也能走過來陪陪我;
我在你發言無人響應時回應你是希望當我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時你也能幫我解圍;
但無論多少次孤獨時無人陪伴的失落,起衝突時對方的寸步不讓,一次次的在認真工作時被打擾,討好者們始終難以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
於是他會陷入強烈的沮喪,失望,委屈,被背叛,被忽視,被拋棄,被不尊重的痛苦情緒之中。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呢?
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在潛意識中還是將自己認定為是一個「孩子」。
也許是早年創傷與恐懼的影響太過巨大,他的被拋棄的害怕,被忽視的失落,被打罵的傷痛,這些深刻的留存在了他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創傷泛化到了他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一旦和別人出現一點兒衝突,就會馬上「退行」到童年時的狀態。
有非常多的問題和病症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的嚴重,而是有這些問題的人自己將問題和病症看的太過嚴重和恐怖,並十分堅定的認為自己受到了非常重大的傷害,於是問題就被誇大到「無法解決」的程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事人本身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解決不了。」給了自己這個放棄的理由,就能繼續輕鬆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讓別人來幫自己把問題解決了。
所以討好者想擺脫討好睏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的孩子了。」
你不是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許你現在還靠父母的經濟支持在讀大學,但即便沒有了父母的經濟支持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任何一個超過十八歲,沒有身體殘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認為「沒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這絕對都是在逃避責任和過度的軟弱。
最不濟的去飯店打工,去做些體力活,你也不至於餓死。
既然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由自主的討好別人嗎?你知道為什麼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嗎?你知道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嗎?
因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死亡是最強烈、最根本的恐懼來源。
在你幼年時期,你認為如果不討好你的撫養者,你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這一原始恐懼是你今後所有人際關係中恐懼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所真正畏懼的也是怕被別人打死,怕別人都拋棄你——這一切都和對死亡的畏懼有關。
而你是錯誤的把童年時對死亡的恐懼帶入了你成長中所有的人際交往裡,你也一直還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現在你必須徹底認識到這一點:你不再是一個脆弱的小孩子了。
所以即便別人拋棄了你,即便你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即便你向別人表達出了你的不滿,你也不會死。
第二點你要意識到的是:追求別人對你的愛或者關注是一件無意義的事。
人在童年時期能否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是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響的事情。
區別就在於,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就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成年後就不會始終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之中,他們就不會對別人的愛有太多的執念,不會太過的在乎別人是否愛他關注他。
而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則會由於童年時對愛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對別人的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會拚命地尋找機會試圖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就像是性一樣。那些在青春期性慾有得到良好的滿足與釋放,曾與異性發生過多次性關係的男孩,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夠對性滿足了,性對於他們而言就變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生理慾望的一部分,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業與追求上。
而那些性慾未在恰當的時機得到良好滿足的男孩可能以後許多年都會始終處於一種「性匱乏」的狀態之中,他們會不停地尋找與異性發生性關係的機會。
強烈的性慾未被滿足的時期使他們產生了非常多的對於性的過度美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不停地試圖尋找能夠將過去的那些幻想滿足的機會。
你現在對於別人無條件的愛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你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遺憾,和你的那些過度美好的幻想。
但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無論怎樣,過去的遺憾都是不可能被彌補的。
而且,你也不可能再得到別人對你無條件的愛。
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對你好,沒有人會無條件的愛你,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包容你的一切。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有時候你自以為的「對別人無條件的好」其實這背後也是有條件的——你希望對方也能給予你同樣的好。
你已經錯過了得到無條件的愛的年紀,就像十歲的女孩喜歡玩芭比娃娃,你小的時候從沒得到過娃娃,現在你賺了錢給自己買了一整間屋子的芭比娃娃,但你不可能滿足十歲的你的遺憾的,你不可能讓30歲的你再因為得到了芭比娃娃而感到滿足。
我知道這一點對於你而言很艱難,因為過去很多年裡你可能不知不覺間都是在以追求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為你在社交關係中的目標,現在要你接受「我不可能得到別人無條件的愛」這一點的確可能會令你不願意麵對這一點。
不過你當然可以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個現實,是否要放棄對於別人對你的關注和愛的追求,因為你接不接受和別人沒有絲毫的關係,也不關我屁事。放棄了就能輕鬆下來不再去討好別人,繼續維持自己的幻想,那你就繼續痛苦。
第三點你要明白: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
對於討好者而言,直接講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討好者們特別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很和諧、別人都對他很熱情,很照顧的環境。
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需要開口別人就能夠理解和回應他了。
但討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邊界混亂」的相處模式,即他能為別人負責,別人也能為他負責。
不清晰的邊界只存在於父母和未成年的幼兒之間,討好者的這種渴望也是一種對於童年時安全感的渴望。
成年人的一個主要標誌就是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邊界,能夠獨立的為自己負責。只有孩子才會不停的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他,才會要求別人來滿足他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要意識到,如果你不親口說出來,別人就很難知道你的需求。因為別人沒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
就像五歲的你很想吃冰糖葫蘆,但又不好意思和你爸爸說。你們走出好遠之後你一直在撇嘴,但你父親可能根本就沒看到你在撇嘴。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你是因為吃不到糖葫蘆才撇嘴。
在成年之後,如果你還是試圖通過撇嘴來告訴別人你想要什麼的話,這就更是不可能得到結果。因為別人不是你的父親,別人也沒有必要去在意你的需求。
但同樣你也應該明白,別人不在意你的需求,父親看不到你的撇嘴,這絕對不意味著的你的需求就是不重要的,你的需求就不應該被滿足。
你也不在意你其他朋友的需要,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的需要就是不應該被滿足的。
因為你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話,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的條件。
你就是想吃糖葫蘆,你就是想讓男朋友把你抱在懷裡,你就是想在難過的時候不和任何人說話。
不要試圖給自己任何的理由來論證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拚命地試圖論證清楚對錯認為自己是對的之後你才敢去做什麼事情。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條件,你想要什麼,你去做什麼,只是因為你想,僅此而已。
在認知的層面上我們已經針對三個核心的信念找出了針對的措施。但你必須在行動層面上執行了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將這些信念內化。
即便你現在非常清楚,你想要什麼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的去提出、去滿足你的需求。但是當你在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你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還是難以說不,你希望伴侶對你更好一些的時候還是無法說出口。
那你要怎樣才能從行動上逐漸改變自己的討好行為呢?
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從現在開始不再討好別人就可以了。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把你的所有討好行為全部都列出來,然後逐條停止就可以了。
那有些人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該怎麼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和我沒關係,這不是我的事。
那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哎你怎麼這樣說話呢?還是諮詢師呢,怎麼這麼冷漠呀!
但我所闡述的只是一個客觀事實罷了。
我的意思是,你所說的「我做不到」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人拿刀逼著你不讓你改變,改變行為也不是違反基本公理不可能實現,你只是「不想」去做到罷了。
有很多人習慣了一種逃避問題的思維,他們所希望得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是:很輕鬆的什麼都不用做,問題就自己解決了。
所有在客觀情況下能夠實現,但偏說「我做不到」的人,本質上都是屬於這種不願意付出努力和面對困難的人。
想改變,就去做;不願意做,就改不了。
如果你把討好別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也許你早就已經成長到不需要討好別人的程度了呢?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自己權衡吧。
改變,就從改變開始。
開始,就從現在開始。
以上。
※聰明的女人
※餘生很長,何必慌張
※邏輯推理(2)
※為什麼越努力生活,你越變成了一隻變色龍?
※三道邏輯推理題
TAG:左岸讀書 |
※別培養孩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讓人心疼
※選出最貴的那款食物,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還是容易得罪人!
※如何討好高冷的喵星人?
※對你好的心不是因為你有多好,更讓你懂,對你的好並非刻意討好
※討好別人與討好自己
※如何應對負面情緒?鄭爽:不必討好誰
※討好各血型戀人的正確姿勢
※如何優雅地討好人工智慧?
※姑娘,不必討好任何人,做好自己!
※如何成為「不費力也討好」的父母?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修鍊自己!
※你真沒必要去討好任何人
※" 討好愛情,不如討好自己 "
※【趣圖】如何討好土撥鼠?
※聽說你要討好你的聖上!來教你如何討好
※何必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
※你若狗眼看人低,我又何必討好你!
※討好領導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