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點擊播放 GIF/524K



打開一看,咣咣咣咣連列吃魚的九宗罪,總結一下,核心觀點就三條:

1.魚肉污染有毒,所以吃魚會變笨;


2.魚會疼且瀕危,所以吃魚沒道德;


3.天下好吃的一大堆,不吃魚還能吃別的。


要簡單粗暴地回應這三條(尤其是第三條),亞聖孟子的一句話就夠了——「魚我所欲也」。

水煮魚香不香?酥炸小黃魚下飯不下飯?清蒸鱸魚美味不美味?紅燒老鼠斑土豪不土豪?得莫利燉魚讓人思鄉不思鄉?


反正對於此刻身在異國的我來說,答案都是一個字:


滾~~~


饞死人不賠命啊!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點擊播放 GIF/310K


不知楊洋之美者,白長了一雙眼,不知魚肉之美者,枉生了一張嘴。回望漫長進化史中食物與人的關係,好吃大過天,美味常是壓倒一切的理由,其他因素都是進入文明社會後的衍生附加產物,而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識形態的裹挾,甚至成為人們互相鄙視嫌棄的武器。古羅馬美食家集體瞧不上茄子大蒜,覺得傷元氣損真陽,是只有賤民才會吃的庸俗食物;寫《隨園食單》的大才子袁枚討厭對客喧騰的火鍋,悲憤地仰天長嘆,「其味尚可問哉」;而幾年前,我去採訪一家大名鼎鼎的客家菜,作為一個從小被鍋燒肘子糖醋排骨白肉血腸慣壞了的東北+四川人,對著一桌淡而無味的花樣蒸豬肉,恨不得催動洪荒之力才能壓制住翻白眼的衝動,然後就聽大廚回憶道,小時候家裡窮,逢年過節表現好才能吃一回豬肉,平時肚子餓了,只能拿點海參鮑魚大對蝦什麼的對付果腹……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點擊播放 GIF/45K



#¥@%&*)~!

感謝現代水產養殖業和遠洋捕撈運輸技術的進步,雖然今天生活在全球上的人口已高達73.38億之多,但人均水產攝入量,卻依然在2016年首次上升到了每年20公斤的歷史最高值。然而,一個弔詭的現象是,人們一方面享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美味供養,一方面卻又對「魚能不能吃」這個本應不成為問題的問題變得史無前例地糾結。


在網上隨手搜一下,你會發現各種各樣來自營養學家和機構組織的建議:小孩子最好別吃魚(會變傻),老年人最好別吃魚(會痴呆),經常喝酒應酬的人更是最好別吃魚(會痛風);懷孕時不能吃(會流產),感冒咳嗽時不能吃(會上火),手術後最好也是不要吃(會發炎);河魚慎吃(吃污染淤泥長大的),湖魚慎吃(吃腐屍長大的),海魚尤其要慎吃(被寄生蟲吃大的);大魚別吃(有激素抗生素),小魚別吃(有重金屬污染),至於不大不小价格公道量又足的東南亞養殖魚,拜託,你不知道那裡的水產業黑幕有多深嗎?


實事求是地說,所有這些建議,除了少數極為危言聳聽的,基本上背後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數據支持。但問題在於,差異懸殊、多姿多態的風土人情,是否能在對象、地點、方法設計、持續時間都有約束和局限的科學研究中得到全面而公允的反應?而在研究基金和發表機會越來越多地左右研究者的關注焦點與詮釋角度的大背景之下,又有多少看似權威的研究結果,實際上不過充當著商業利益和政治角逐的吹鼓手?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一個典型例子,是頻繁在各種「少吃魚」建議中出現的毒素污染的問題。眾所周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也是水體中的甲基汞污染沿食物鏈向上傳遞富集的過程,而這種會在人們食用魚肉後逐漸累積於大腦中並造成侵害的神經毒素,是導致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臭名昭著的「水俁病」的罪魁禍首。此外,可能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病變、妨礙免疫功能、影響生育能力的阻燃劑多溴聯苯醚(PBDEs)排放入江河湖海後對魚肉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健康影響問題,也是近年來各國工業、漁業、公共衛生學界和政府多方博弈的熱點。


然而,毒理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脫離劑量談毒性,基本等於耍流氓。去國內國外的魚市場逛逛,再去中西兩種特色的海鮮餐廳嘗嘗,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人和外國人吃魚,無論是種類還是烹飪方式,都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青草鰱鱅這中華四大家魚,基本上在國外不見蹤影,外國超市冷櫃里以摘頭去尾肥美無刺的大片魚排為主的海魚,好看是好看,卻十足單調乏味。而煙熏、燒烤、奶油煎和裹麵糊炸這西式做魚四大法寶,和中餐傳統八大菜系裡對魚鮮別出心裁出神入化的加工炮製相比,更是平庸得令人髮指。


可別小看了這些。首先,品種偏好的傳統差異,先就讓絕多數以中式飲食為主的國人遠離了鯊魚、箭魚、金槍魚等在西式飲食中十分流行、但等量魚肉中汞含量可能高出湖魚河魚數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海洋大型魚類。其次,存在於魚肉中的污染物,也廣泛存在於其他各種食物中,比如大米、土豆、菠菜、胡蘿蔔、豬肉、雞肉、雞蛋,除非堵住嘴巴紮起脖子自絕於世間一切食物,否則零污染零毒素攝入基本不可能。但是,吃什麼,和怎麼吃,並不是一回事。由於甲基汞和多溴聯苯醚易溶於脂肪,且後者在高溫下會直接分解為毒性更大的副產物,相對於清蒸、汆湯等中式烹飪手段,煎炸燒烤等乾式烹飪也會讓魚肉中的有害污染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更重要的是,人體的消化系統,是一個迄今為止仍未能被完全理解的複雜系統,吃下去多少,和實際吸收多少,又是另外一回事。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針對水體汞污染較為嚴重的千島湖周邊女性的研究中,雖然湖水和魚肉中的汞含量都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標準,但這些以魚為主要食物的女性頭髮中的汞含量只有0.76毫克/公斤,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50毫克/公斤的標準。


近年來的多項最新研究,幫助我們越來越多地從科學角度明白了某些地方傳統飲食文化奇妙的保護作用。當與富含膳食纖維的葉菜(菠菜、茼蒿、空心菜)、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苔、西蘭花)、豆類和塊莖類蔬菜(土豆、山藥、芋頭、蓮藕)均衡配伍食用時,富集於肉類和脂肪中的毒素和污染物會被纖維素大量吸附,並在後者促成的腸道快速蠕動中排出體外,從而雙管齊下地減少了腸道暴露於有害物質下的時間和程度。而針對日本和太平洋島國土著漁民的幾項研究則表明,常年以魚類為主要食物的沿海居民,腸道中的獨特菌群構成似乎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地吸收魚肉中的營養物質和排出化學污染物。所謂風土人情,天時地利人和,在理解食物與人類的關係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相傳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入川後立七殺碑,上書「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以此作為替天行道屠戮百姓的借口。從學院派的角度看,這和「魚肉有污染千萬別吃」一樣,屬於從正確前提出發、經錯誤推理、得出荒謬結論的反面典型。


毫無疑問,地球是很危險的,我們又沒有火星可回。生而為人,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物質充足的時代,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負擔。在惶惑與軟弱之中,我們會發自本能地尋找替罪羊,或空氣里的PM2.5,或魚肉里的甲基汞。然而,這種常常由羞愧和恥辱而生的恐懼,也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造物之美,天道與傳統之善,以及作為一個個體,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之時,能夠對身、家、國和天下做出的積極改變。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點擊播放 GIF/94K



最後,應聖誕節的景兒,給那些出於道德顧慮而不知該不該吃魚的同學上堂歷史課:在奠定西方道德規範基礎的基督教中,魚是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神聖食物,甚至每周五曾是基督徒雷打不動的吃魚日。一個符號學的解釋,是希臘文中「魚(ΙΧΘΥΣ)」這個字,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我們的)救世主」這句話的首字母縮寫,因此最早的基督徒以魚的符號紀念耶穌。但我更喜歡的解釋,卻出自英國政治家和博物學家約翰-盧伯克(John Lubbock)。在一篇文章中,他說,魚讓我們想起五餅二魚的神跡,想起人心中對稀缺和危險的恐懼,往往超過真正的稀缺和危險,想起我們都曾經有過行走在黑暗愚昧中的日子,以軟弱之身暴露於全然未知或者就算已知但依然無能為力的危險之中。然而,讓我們活下來的,不只是知識,還有信心,希望,和對生命堅定不移的愛。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點擊下圖


一鍵下單「最想念的年貨」

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杠板歸:「弱道」之美
璞璞和她的女兒:特殊的養育
聖誕家宴,天賜的狂歡
為什麼拉拉比直女掙得多?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輕話題 英國的雨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還能不能愉快地聊菊花了!
甲狀腺不好,還能不能愉快地吃海鮮?
還能愉快地吃蟹黃嗎?
雞翅膀還能不能吃?
胃腸功能不好,還能愉快的吃粽子嗎?
流行禽流感,還能不能愉快地吃雞了?
還能不能好好吃肥肉啦?
孕婦這些食物都不能吃?還能不能讓好好吃飯了!
卧槽,我還能不能愉快的吃個包子了?
河粉里竟然加硼砂!還能不能讓人放心地吃了?
血脂高,還能不能吃肉?
禁吃名單真有那麼長?還能不能愉快地懷孕了?
不能吃牛羊的傳言滿天飛,到底還能不能愉快的擼串?
你知道嗎?掉在地上的食物還能不能吃?
食物掉在地上,到底還能不能吃?
果蔬汁,你到底還能不能喝?
哺乳期花生不能吃,韭菜不能吃?那媽媽還能吃什麼!
三根冰棍引發的「血案」?我們還能不能愉快地吃冰棍了?
可樂不僅能喝,還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