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品論|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小編說


這是小編在近期讀到的少有的一篇對魏延有所非議的文章。在如今更多網友了解三國歷史的現在,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恩恩怨怨讓更多人對魏延產生了「可惜」之感。而此文中,作者認為魏延在劉備東征這件事的態度突顯了魏延相對「自私」的一面。小編不作評價這言論是否對錯,但這樣比較新的觀點還是值得討論的。

公元219年,關羽從江陵出兵,北攻襄樊,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可惜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事進展的出乎意料的順利,使關羽忽略了對根據地江陵的防守,而抽調江陵守軍,北上增援,終至呂蒙白衣渡江,陸遜溯江而上,封堵關羽退蜀之路。


東吳機心之深,行動之詭,而關羽毫無察覺,隨著糜芳的投降,也宣判了關羽的宿命。然而,和關羽恩若兄弟的劉備,卻從此背負上了復仇的使命,劉備稱帝前後,已經在積極籌劃伐吳事宜。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伐吳的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強大的阻力,劉備所倚重的勢力:前荊州幫,以關,張,趙,糜竺,簡雍,孫乾等為代表;荊州幫: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劉巴,諸葛均,蔣琬,等為代表;益州幫:以法正,董和,黃權,李嚴,吳懿,費觀等為代表;涼州幫:以馬超,馬岱兄弟為代表。

前荊州幫,糜竺因糜芳的投降,鬱鬱而終,孫乾和簡雍待遇雖高,但不擅長帶兵打戰。本來,張飛是統領伐吳大軍最合適的人選,他資格在蜀漢政權中最老,作戰經驗豐富,公元218年,還在巴西大敗曹魏名將張合,幾乎活捉張合。


到了公元221年,張飛也不過55歲左右,正是再立新功之時,遺憾的是,他因為關羽的死,心情不好,愛鞭撻手下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出兵前夕,竟被部下謀害。張飛的死,將劉備的復仇計劃全盤打亂。


張飛死後,趙雲也是統領全軍的最適合人選。甚至,我認為,趙雲更合適,因為張飛當時已經讓仇恨佔據全身,因怒而戰,容易被對手挑動,喪失理智。而趙雲勇猛又不失謹慎,早年追隨劉備,有幾十年的豐富作戰經驗,隨諸葛亮鎮守荊州兩年,對荊州很是熟悉。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是,讓劉備意外的是,這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在伐吳的大事上,竟然跟自己唱反調,而且唱的是有板有眼: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態度如此堅決,而且洋洋洒洒一席話,讓人大跌眼鏡,不想,趙子龍竟還有如此好的口才。


最終,劉備只能理屈詞窮的以「先主不聽」來反擊趙雲。


前荊州幫的代表人物趙雲,反對伐吳;而益州幫的代表人物法正,在公元220去世,其餘的李嚴和吳懿等,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強,且益州以步兵為主,而東向伐吳,需要大量長於水戰的軍士。吳懿的弟弟吳班,在伐吳時,也只是在平地上,取得了一兩次勝績。長於水戰的部隊,還得在荊州,關羽敗亡後,精銳水軍或亡或降,剩下還在蜀漢的,只有原荊州幫。


荊州幫可算是人才濟濟,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馮習,張南。漢中之戰,爭奪的太劇烈,劉備雖得漢中,卻損失了法正和黃忠,估計這兩人都太操勞了,220年,黃忠也病逝。龐統就不說了,早在公元214年,攻佔雒城之時,中流矢而亡。因此,荊州幫的代表人物只余諸葛亮和魏延了。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諸葛亮為何不參加伐吳之戰,眾所周知的,自然是孔明是聯吳抗曹的始作俑者,《隆中對》中明確的提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仲謀,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當年,號稱常勝軍的曹軍,在北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殺呂布,滅袁紹,降劉琮,何其威風!然而,在赤壁,卻被一把火燒的灰溜溜竄回北方。可見,東吳的實力,從來不可小覷。


現在,劉皇叔被仇恨蒙蔽雙眼,違背戰略計劃是小,和東吳一旦開戰,正如子龍所云: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若局勢僵持,則可能會讓曹魏鑽了空子。幹這種事,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諸葛亮反對伐吳是堅定的。但孔明為何不出面勸諫,如趙雲?


可以說,孔明太了解劉備了。關張趙跟了劉備十幾年了,劉備一旦招來孔明,欣喜若狂:孤得孔明,如魚得水。一下把關張趙比下去。


可見,孔明揣摩領導的功夫,那是登峰造極。正因為孔明深深知道劉備的性格,孔明就明白了,縱然是自己出面,也難以勸服劉備。但法正若在,可能是可以勸服劉備的。孔明和法正不同,孔明是道德模範的代表,而且排兵布陣,為人處事,都以「正道」為準則,孔明不會幹出強逼劉備的行為。法正則不同,法正善出奇招,敢於冒險,爭奪漢中之時,一次戰役到白熱化,形勢不利,劉備卻打急了,不但不退,反而親臨前線,當時箭如飛蝗,非常危險,然而沒人敢勸劉備後退,當此時,「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現在大家明白,火燒連營後,孔明會說:若法孝直在,則能制止主上東行也。法正是會幹一些逼主的事情。然而,這和法正的性格有關。若孔明強迫自己去學這種方式,可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趙雲以理勸諫不管用了,孔明若再出面,必會給劉備巨大的壓力。然而,劉備是極為看重情義的,若孔明勸諫的結果,劉備仍是要出兵,那必然會對集團內部造成巨大的混亂,我們知道,荊州幫是蜀漢政權的基石。而孔明是荊州幫的靈魂人物。因此,為了維護劉備的權威,孔明只有選擇莫不作聲。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劉備也很明白這一點,所以,東征並未強迫孔明參加。所以說,蜀漢為什麼一直為後人推崇,就是不管是君是臣,都能互相理解,而不會互使心計。


這一分析,大家就明白了,為何東征軍中的大將,竟是馮習,張南這樣的名氣不大的將領。當然,還有一個人,名氣很大,卻也沒有出現在東征的名單中。此人正是魏延。


魏延可算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劉備入蜀時,魏延帶著一些軍士來投,在奪取成都和漢中之戰中,魏延數有戰功,被劉備提拔起來,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當時,漢中太守的人選,黃忠是首選,因黃忠在漢中爭奪戰中,功勛卓著,這才能入選五虎之一,除了黃忠,張飛,趙雲,馬超,不論哪一個人,資歷,經驗,能力都比魏延強。


但是劉備是一個敢於起用新人的領導,黃忠當時已經71歲高齡了,張,趙也都年過半百,馬超還在壯年,但是用他還是必須有些心存疑慮。相比,只有魏延當時才36歲,正是年富力強的黃金時段。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魏延當上漢中太守,全憑劉備力排眾議。劉備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我們就不要懷疑了。關張趙諸葛,都是很有個性的人,然而,一個個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劉備論功行賞,將黃忠列入五虎時,孔明預測到關羽會不服,劉備很有自信的說:「吾自當解之。」最終,關羽發完牢騷,也就拜受印綬。


其實,用費詩勸解關羽的話語,就能理解為何,張,趙對魏延任漢中太守,並不排斥。「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你魏延雖是漢中太守,然而,張,趙和劉備那是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是一體君臣,這是魏延不能比的。並非,張,趙的能耐就不如魏延,在此辨析。


但無論如何,劉備是魏延的恩人。那魏延又是如何回報恩人的呢?正當劉備為伐吳的人選焦頭爛額之際,魏延卻穩坐漢中,彷彿伐吳之事,與我文長沒有任何干係。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這個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高級將領,對伐吳這件干係蜀漢命運的大事,沒有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更遑論為恩人劉備出謀劃策,甚至毛遂自薦,替劉備擔當伐吳急先鋒。


魏延從荊州來,對那裡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是熟悉的。雖然之後近十年,一直在蜀中爭戰,但從統兵作戰來看,他的能力顯然是高於馮習張南許多的。


魏延為何不參加伐吳之戰,顯然,不是因為他是漢中太守,漢中的將領軍士,黎民百姓離開他就活不下去了。就像後來的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逼的退軍時,北方的父老攔道慟哭,不讓岳飛離開。

劉備伐吳,魏延去哪兒了?



魏延不參加伐吳之戰,自然有他的心思:


魏延剛剛升任漢中太守,根基還相當的不穩,如果此時就申請參加伐吳,一旦出征,戰事非一兩個月能解決,而漢中是戰略要地,豈可沒有大將把守?魏延既然已在荊州,那漢中就一定要有一個主將,劉備不敢放權給馬超,趙雲可沒有問題。魏延前思後想,還是當漢中太守實在,比前景不廣闊的伐吳之戰,還是留在漢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是首選。


魏延這個人,還是很自命清高的,然而,他在蜀地卻一直怕一個人,這個人叫做諸葛亮。有諸葛村夫在的時候,文長雖然總愛發牢騷,然而,卻不敢對孔明有太多違拗,一旦孔明過世,魏延就私慾膨脹,不可一世,結果兵敗被殺。不過,這說明,文長對孔明還是很敬畏的,在伐吳之事上,孔明既然莫不作聲,文長也就明白了,這事難度太大。皇叔雖然有恩於我,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我文長還是不會去做的。


當然,客觀的說,劉皇叔雖然復仇心切,但還是沒有完全喪失理智,諸葛和趙雲雖然和他意見相左,但若他要強征,二人也還得跟著去;魏延雖然縮在漢中不敢做聲,但若劉皇叔點他的名,要他隨軍出征,你魏延敢說聲「不」么?


昭烈帝其實還是延用了十年前的策略,十年前,荊州是根據地,皇叔入蜀時,留關張趙諸葛等大將精兵鎮守荊州,而自己帶著黃忠,魏延,龐統等新起用的將領謀士入蜀,打出一片新天地後,才將荊州留守人馬召入蜀。


同理,十年後,益州反變為根據地,這時,劉備要伐吳,他仍是留下趙,諸葛,魏延,馬超等精兵猛將,把守益州,而自己帶著馮習,張南,吳班等二線隊伍,東向伐吳。


畢竟,劉備年近五十,才打下一片天地。成果來之不易,劉備也份外珍惜,他雖然一直在賭,但總是把困難留給自己,入蜀他自己扛重擔,伐吳還是他自己扛重擔,難怪,羅貫中在演義中會那樣吹捧蜀漢,劉備這個人,品質還真是非常優秀的,這樣的領導,不跟都難啊!


相比之下,魏延在伐吳之事上,表現的讓人非常的不滿意,趙雲和諸葛亮要負擔守衛益州的重任,魏延在蜀漢集團算是二號人物,而且,趙雲諸葛亮攻守兼備,而魏延善攻不善守,正該協助劉備伐吳;劉備伐吳,正缺乏人才猛將,你魏延正該在此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華,來報效劉備的恩情。


關羽當年在官渡,不正是陣斬顏良,報效了曹操的恩情,才坦然離去?這世上,人情最難還,若魏延能擔當伐吳先鋒,陸遜雖然能力出眾,要想火燒連營,也未必能得逞,縱然伐吳不能全勝,也不至於慘敗。


如此,魏延也還了劉備一個恩情,就不會被人罵為腦後有「反骨」。可惜,魏延為了一己之私,置劉備的困窘而不顧,龜縮漢中,對伐吳之事,仿若不見,真真讓人不齒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殺手古德:嚮往
【三國漫畫連載】龍狼傳(第二十三集)
西涼鐵騎到底有多少人?
【三國漫畫連載】龍狼傳(第二十二集)

TAG:說三國 |

您可能感興趣

劉備伐吳,如果帶趙雲和魏延,還會慘敗嗎?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伐吳呢?
劉備伐吳,孫權如果派他妹妹求和,劉備還會打嗎?
劉備伐吳為什麼會失敗?看看劉備帶的四個軍師就知道了
劉備伐吳,到底帶了哪些名將,為什麼不見「五虎上將」?
劉備死亡的推手:原來諸葛亮是支持劉備伐吳的
劉備伐吳為什麼要御駕親征?
劉備死亡的推手:原來諸葛亮是支持劉備伐吳的,目標奪回荊州
?劉備伐吳,最大贏家,不是蜀國、不是吳國、竟是曹魏家!
如果當年劉備伐吳得到諸葛亮的支持,結果如何?
三國時期劉備伐吳和諸葛亮伐魏,到底是誰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別再傻了,你真以為劉備伐吳,只是給關羽報仇那麼簡單嗎?
劉備伐吳真的是為兄弟關羽報仇?還是為奪回地盤?
劉備伐吳僅僅是為關羽報仇嗎?
劉備伐吳給關羽報仇,孫權兩次求和,他態度為何變了
若張飛不死,劉備伐吳是否能夠成功?答案很明確
劉備伐吳9大武將結局,除了黃忠還有哪些人一起戰死
若張飛不死,劉備伐吳是否能成功?答案令人意外
諸葛亮支持劉備伐吳 這才是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