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龙」巨型榴弹炮,曾一炮炸飞志愿军半座山
台湾拥有一种巨型榴弹炮,号称「黑龙」,在金门与马祖两岛负责提供火力支援。
它已经在两个战场上,与解放军进行过较量,甚至是生死搏杀!
1950年代末,台军方向美国购买了30门「黑龙」榴弹炮。它的正式名称为M1型240毫米榴弹炮。火炮运抵台湾后,台方将它们部署在金门、马祖预先修筑的坚固炮台之中。至今部分「黑龙」榴弹炮依然在服役。
M1式240毫米榴弹炮于1943年批量投产,并立即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美国陆军当时除了列车炮和海岸炮(多数为舰炮改型)之外拥有的最大威力的火炮,可向23公里处的目标发射160公斤的高爆炮弹。美军用它摧毁了相当数量的德国、意大利坚固目标,也在马尼拉战斗中大发神威。在实战中它比最为流行的美军重炮——203毫米榴弹炮更为准确,能够压制德国列车炮等远程武器,战果令军官们忘记了原本令人担忧的机动性问题。
二战中轰击敌人的M1「黑龙」榴弹炮
二战后东北亚很快爆发新的战争,我军志愿部队与美军进行了殊死战斗。美军动用了12门M1「黑龙」240毫米榴弹炮参战。据美军纪录,1953年5月1日,配备M1型榴弹炮的第213及第159野战炮兵营首次参与当地实战。
在技术处于当时最尖端的美军前线炮兵观察飞机的引导下,第213营首先向一个美军称为「甜甜圈」的小三开火。按照计划,该营打的第一炮,只是为了「庆祝」部队正式参战,结果这枚240毫米炮弹竟引爆了山头隧道中堆放的弹药,大爆炸将「甜甜圈」削掉了小半。
在东北亚作战的「黑龙」榴弹炮
此后,这一榴弹炮常常攻击攻击纵深地域的指挥所、弹药库、物资堆积点等等,后期增加了大量针对坚固掩体、地下坑道的任务。据称美军在东北亚发射5900多发240毫米榴弹。
1950年代中期,美军手头的240毫米炮弹逐渐减少,同时新型火炮开始服役,因此将部分M1榴弹炮打包卖给了台军。这是台军当时获得的威力最大的火炮,如获至宝,在金门、马祖建造了专用的M1榴弹炮炮台,可以保护M1不被普通火炮炮弹摧毁,据称227公斤炮弹也无法炸毁这种炮台。在射击时,M1可以通过铁轨,移动到炮台顶盖之外的发射点上,开始准备发射。
台军建造的M1榴弹炮炮台有两种,第一种的钢筋混凝土顶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防护,只露出几米见方的发射口。
第二种则是完全敞开的周射阵地,依赖阵地本身凹陷入地下将近2米的特点减少被对方杀伤的可能性,但巨炮本身可以通过铁轨收入阵地后方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内部。
据称,金门守军安排了四门M1「黑龙」240榴炮,对应的针对厦门四个重要目标:火车站,炮兵观察所,政府大楼,机场。当时这些台军最大威力的火炮被高层紧紧控制,最高领导人甚至直接过问M1榴弹炮的具体准备工作。
显然,台军装备的M1榴弹炮在作战方面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它在狭窄的海岛上只能当作固定火炮使用,很可能在对方的第一轮打击中就被摧毁。台军设计的炮台有一部分为了满足周射需求,缺乏保护作用,这些240毫米巨炮作战时获得的防护较少。它的炮组多达25人,仅仅推弹杆就需要四个人操作。
M1榴弹炮射速极度缓慢,搬运、装填巨大的240毫米炮弹用时很长,瞄准调节操作也耗时较多,而台军又一直没有研发自动或者半自动装填装置,纯粹靠人力进行操作。这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上已经不合时宜,也与现代远程火炮追求的迅猛灵活风格格格不入。
士兵装填重量超过30公斤的药包,「黑龙」榴弹炮一共有四种发射药包配置
闭锁操作,必须由两名士兵配合完成
拉火射击操作,由资深的老兵负责
虽然M1「黑龙」240毫米榴弹炮没有参与和对岸的炮战,但正常训练已经带来了相当多的烦恼 —— 这一巨炮的威力太大,偶然一次训练就会带来较多的损伤。例如部分临近村落的建筑会因为训练射击的冲击波而受损,特别是玻璃窗会被震坏。而炮台附近的军队建筑根本不使用玻璃窗,这样就没有事后修理的烦恼。有的村民种植的作物被冲击波毁坏,军队也只好照价赔偿。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炮组最多也只能使用3号装药进行训练,最终甚至将实弹训练降低到一年一次,避免过多的惊扰周边居民。
M1型240毫米榴弹炮具体参数:
长 8.4米
宽 2.8米
弹炮重量 160 公斤 ( 高爆榴弹 )
闭锁方式 螺閂式
缓冲方式 液压/气压混合
仰角 15度到65度
左右射界 各22.5度
最高射速 30发/小时
初速 701米/秒
最大射程 23.1公里
TAG:空军世界加特林 |
※难得一见的自行榴弹炮内部环境,人工拉炮绳击发!
※榴弹炮与骑炮兵:腓特烈大帝对18世纪普鲁士军队最大的两项改革
※美国自行榴弹炮身管超长,最大时速80千米跑得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