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豫中會戰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中方稱豫湘桂會戰)計劃的一部分,日方稱該階段為「京漢作戰」或「河南會戰」,發生在1944年4月17日至6月19日,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 。這是國民黨軍隊在日本投降前一年與日本軍交鋒中的一次慘敗,創造37天丟38城的敗績,今天的筆記聊聊豫中會戰。】


1944年初,當第一戰區發現豫東北的日軍大量集結並修復黃河鐵橋時,判斷其可能南進,遂以湯恩伯4個集團軍沿黃河南岸,由汜水經柴橋,再改沿新黃河西岸,經中牟以西尉氏、林溝、周家口及其以東河防,面對黃河鐵橋、中牟方面部署防禦,準備由正面迎擊沿平漢路南進的日軍。第一戰區其他4個集團軍及第40軍,則由戰區直接指揮,沿黃河南岸,東起牛口峪,西迄閔底鎮,佔領河防陣地,與第八戰區右翼銜接。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作戰開始之前,防守畢口(周家口北側)至牛口峪間黃河南岸及新黃河西岸之線約100公里正面的部隊為第28集團軍(附泛東挺進軍)。其兵力部署為:泛東挺進軍擔任畢口、柴橋間沿新黃河西岸之守備,控置有力一部於鄢陵附近,準備策應中牟、鄭州、許昌方面的作戰;暫15軍以暫27師擔任柴橋、後陳間沿新黃河西岸的守備,新29師防守許昌,並以第86團為軍預備隊,控置於新鄭附近;第85軍(附暫1旅)以暫1旅、預11師及第110師的第329團擔任後陳、牛口峪間河防及邙山頭監、圍任務,第23師控置密縣附近,為機動部隊,第110師(欠2個團)防守鄭州及後陳至包河橋間河防,第110師的第328團為軍預備隊,控置於滎陽附近。


4月17日夜,中牟方面日軍第37師團及獨立混成第7旅團首先從三王、中牟、傅庄強渡新黃河,守軍暫27師奮起應戰。日軍第37師團主力及混成第7旅團亦於19日晚進至尉氏以北。守軍暫15軍遂突圍南退,至薛店集結整頓。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鐵路橋方面日軍第12軍主力在中牟方面日軍開始進攻後,乘守軍注意力集中於中牟方面之機,於18日夜利用夜色掩護,逐次經黃河鐵橋潛至南岸邙山頭橋頭堡陣地,接近攻擊準備位置。至22日,鄭州、新鄭、尉氏、洧川、滎陽、廣武、汜水、塔山、萬山等地先後被日軍佔領。日軍第110師團及第37師團第225聯隊分由北、東兩面向密縣進攻,於24日佔領密縣,並繼續向登封推進。25日,第110師團攻佔虎牢關,守軍第96軍一部退至鞏縣。第12軍主力在新鄭以南地區集結,作下一步進攻的準備。


圍攻許昌戰


1944年4月26日,日軍第12軍在新鄭戰鬥指揮所召集師團長、旅團長開會,討論進攻許昌、郾城及向左迂迴的問題。27日晚,正式下達了作戰命令,令第62師團進出至許昌西南潁橋鎮一帶,阻截守軍向西南山區撤退和由西南方向向許昌增援的通路,爾後準備向禹縣進攻;令第37師團從北、西、南3個方向攻擊許昌城,爾後以主力向舞陽進攻,以1個聯隊歸第27師團指揮,向郾城方向追擊,佔領郾城後,留1個大隊守備,主力歸建,令第27師團在攻佔許昌後指揮第37師團的1個聯隊攻佔郾城,與第11軍派出北上的部隊會合後轉歸第11軍指揮;令獨立混成第7旅團由東面攻城,攻佔許昌後留一部兵力守備許昌,主力準備向禹縣前進;令騎兵第4旅團在許昌戰鬥後進出至北舞渡附近,準備沿舊縣、寶豐向臨汝前進;令戰車第3師團以2個中隊配屬第37師團攻城,主力在攻佔許昌後準備向臨汝推進。預定30日晨開始攻擊。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當日軍部署進攻許昌時,第一戰區組織反擊,令湯恩伯「以第29軍全部以第13軍兩師擊滅密縣之敵」。1944年4月30日拂曉,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開始攻擊。守軍新29師依託工事頑強抗擊,日軍傷亡甚眾。激戰至17時30分左右,守軍傷亡慘重,日第37師團第225聯隊及戰車第3師團第13聯隊分別由許昌城西和城南突入城內。經巷戰後,新29師於當夜在城東北角突圍,突圍過程中師長呂公良陣亡,殘部逐次向葉縣方向轉移。


日軍「華北方面軍」認為「當時在重慶軍當中,第八戰區的第1軍和第一戰區的第13軍是各該戰區中的精銳核心兵團。重慶軍的特點之一,是核心兵團一旦被打垮,全軍就要支離破碎,因此打垮第13軍,就等於打垮湯軍」。當得知湯恩伯的第13軍正在登封地區反擊密縣日軍第110師團的情況後,認為「圍殲第13軍的良機即將到來」,「方面軍參謀部於是不斷以電話、電報指示第12軍:『趕快咬住第13軍,予以圍殲」。日軍第12軍根據方面軍的指示,不待許昌攻下,就於1944年4月30日10時30分下達了攻佔許昌後向登封轉進、尋殲第13軍的命令。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攻佔許昌後,第27師團及第37師團第227聯隊(配屬1個步兵大隊、1個山炮中隊)於1944年5月1日夜由許昌南進,5月5日下午攻佔漯河和郾城。守軍第89軍新1師向東撤走。武漢地區日軍第11軍根據「中國派遣軍」的命令,在日軍佔領許昌時,派獨立步兵第11旅團(7個大隊)於5月1日夜由信陽北上,2日至明港,3日拂曉至新安店。由於防守確山一帶的第五戰區第68軍部隊不戰而走,日軍第11旅團當日佔領確山。日軍第27師團先頭部隊僅受守軍第29師的輕微抵抗,即於5月7日佔領遂平,9日進至確山,與第11旅團會合。平漢路南段被日軍打通。8日,日軍27師團因已佔領遂平,京漢路又基本打通,故返回原防。


日軍第12軍主力於1944年5月2日開始向登封轉進。根據方面軍的意圖,該軍圍殲湯恩伯第13軍的作戰指導大致為:「派第110師團由北方,第62師團由東方,包圍殲滅第13軍。再派戰車第3師團和騎兵第4旅團主力由臨汝及其以西地區,向大金店方向前進,以便殲滅敵軍。此外,派戰車師團部分兵力和第37師團主力確保臨汝至長埠街道路附近要衝,儘力圍殲向南撤退的重慶軍。」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5月5日,第9軍突圍,向潁陽鎮撤退,途中遭日軍節節截擊而潰散,損失重大。得悉潁陽一帶已為日軍佔領,遂於6日夜退向嵩縣東北收容整頓。與此同時,原在告成、白沙地區的第13軍及暫16師及預11師亦於5日黃昏前突穿日軍白沙以南的封鎖線向臨汝方向撤退,沿途亦遭日軍戰車部隊的不斷衝擊,損失奇重,後在第85軍掩護下,才得以穿越臨汝以東封鎖線南下,向半扎附近集結。防守鞏東、金溝至老飯溝一線的第4集團軍在第9軍和第13軍等突圍潰退後已形成孤立突出,旋奉命向洛陽西北地區轉移,至5月8日亦退至陳凹附近。至此,汜、登主陣地全部被日軍佔領。


防守洛陽的第15軍及第94師共7個團的兵力3個守備區,第94師擔任城廂區守備,第65師擔任邙嶺區守備,第64師擔任西工區守備。日軍在第12軍及第1軍追擊第一戰區各部期間,對洛陽採取了「封鎖」措施,第12軍在洛陽周圍的部隊和炮兵等,凡屬不參加洛河追擊的部隊,全部配屬給菊兵團,負責執行此項任務。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1944年5月17日,菊兵團各部隊全部到達洛陽周圍。兵團長野副昌德決定18日開始進攻洛陽。當天,除城北邙嶺區仍為第65師防守外,城西、南、東三面日軍均已迫近城垣。在守軍堅強抵抗下,日軍的多次突擊均被擊退,激戰終日,毫無進展。「華北方面軍」於20日晚下達命令:「應以目前態勢繼續進攻,並納入第12軍司令官指揮。」21日至23日,日軍先後攻佔邙嶺區內後洞、上清宮、苗家嶺等各要點,守軍退入城中。


1944年5月24日13時,日軍在航空兵、炮兵及坦克支援下,對城垣發起猛攻。激戰約1小時,日軍戰車第3師團及其機動步兵即突破城西北角。17時,第63師團亦突破城東北角。18時20分左右,日軍的坦克沖入城內,中、日雙方軍隊展開激烈的巷戰。第15軍軍長武庭麟下令各部隊各自奪路突圍。黃昏後,大部撤出,未接到命令及未及撤離的官兵仍英勇地進行逐屋爭奪戰。激戰徹夜,至25日8時,日軍完全佔領洛陽。


至此,豫中會戰結束。



國軍精銳盡失鋒芒,37天失38城,豫中會戰怎一個潰字了得!



從4月22日鄭洲失陷至5月25日日軍占洛陽,河南戰役結束。


短短37天國軍失城38座,損兵20餘萬。1944年,豫中會戰淪陷市縣統計:鄭州、滎陽、汜水(縣治已撤銷)、新鄭、蔚氏、洧川(縣治已撤銷)、鞏縣、廣武(縣治已經撤銷)、密縣、嵩縣、長葛、許昌、臨潁、臨汝、郾城、鄢陵、西平、遂平、上蔡、汝南、確山、禹縣、登封、襄城、郟縣、寶豐、魯山、伊川、伊陽(縣治已撤銷)、鞏縣、澠池、偃師、新安、韓城(該地不是縣治,是一個大市鎮)、洛寧、陝縣、宜陽、盧氏、孟津洛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此戰後,蔣介石「敲幾如山響,平生所受的恥辱,以今年為最大」
堪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石牌驚天決戰,終於撩開面紗見天日,震撼
八千虎賁之師,拚死抵抗16晝夜,讓五倍精良之敵未得前進一步
關家堖血戰八路軍傷亡為何如此慘重,這兩個細節不容忽視
只成功了一次的天爐戰法擊斃日軍3萬餘,究竟是何招數?

TAG:陳春筆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率領1.7萬國軍精銳硬抗10萬日軍,血戰47天後投降卻還被國人讚揚
中國最慘烈的一仗,國軍精銳損失殆盡,犧牲14位將軍
日軍畏懼的國軍精銳,蔣介石曾揚言有10支該部隊可統一全國
淞滬會戰:國軍精銳盡出
日軍連發甲字戰令欲殲滅國軍精銳兵團,結果如何?
孟良崮戰役:解放軍為何決定首攻國軍精銳的74師?
它是戰鬥力很強的國軍精銳兵團,卻為何被圍後都撐不到援兵到來?
此軍隊是國軍精銳,毛主席卻下令不接受改編,只因他們幹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