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和影評人搞不垮中國電影,爛片才會
文 |楊時暘
歲末檔幾部國產影片的評價並不盡如人意,這並沒有引發從業者對於自身製作水平的反思,卻意外開始了一場對於豆瓣電影評分系統以及影評人的討伐。
來自《中國電影報》的報道中引述了眾多不具名的信息源,得出的結論是,豆瓣電影評價體系的分數是人為操控的結果——它直接導致了不負責任的影評人以自己的偏見,嚴重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因為故意給出的差評損害了中國電影人的玻璃心,並且足以導致大批觀眾不去觀看電影,而讓票房蒙受損失。
▲《長城》劇照
萬萬沒想到,一向被人嘲諷為小清新,被人斥責躲在書籍、電影和音樂背後不諳世事的豆瓣用戶,這一次即將背負摧毀中國電影市場經濟的惡名。
神邏輯到處都有,但過於旁逸斜出就值得分析了。
按照這種邏輯推演,我們或許應該說,中國足球最大的敵人是中國球迷,因為他們經常嘲諷中國足球,全然不顧足球隊員每天累死累活的訓練,以自己的偏見影響了更多的觀眾不觀看中國足球隊的比賽;中國實體經濟的低迷應該怨中國消費者,是他們有意無意製造出噪音聲稱連馬桶蓋都要去日本購買,嚴重影響了中國馬桶蓋生產廠家的熱情,等等。
原本,豆瓣用戶也好,影評人的功能也罷,都是一個小眾話題,但這次突然而至的討伐,意外地把一個圈子內的話題帶到了大眾的關注中。我們正好可以聊聊影評到底是什麼,影評人代表著誰的趣味,以及影評和電影工業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很多人都誤會了影評這個概念,認為這些文章應該是從屬於電影工業的一部分,其實,評論從來都應該是寫作系統的一部分,而不是電影系統的一部分,只不過它寫作和評價的對象是電影而已。
影評的一切只到觀點為止,它不需要也沒有義務對電影工業負責,至於一篇評論到底會讓一部電影的票房大賣還是賠本,這不是評論者該考慮的問題,寫作者所做的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自我的、真誠的、獨立的觀點。之後的一切都與己無關。評論基於作品,但不依附於這部作品,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一點。他們總是覺得評論是寄生的,作品本身才是宿主。所以,最常見的態度是對評論者說 "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寫作本身就是 " 行動 ",是一種 up, 不屬於人們嘲諷中的 BB。就像那條著名的段子," 我評論我們家冰箱不製冷,難道我還得先會製冷嗎?" 從某種意義上說,評論是一種創作,創作是一種評論。作品的形態不同而已。
好了,然後,我們說說影評人是什麼?在中國當下,影評人分為兩種:影評人,以及接受甲方授意和錢財,以影評文章作為媒介為甲方服務的槍手。
我每周都會拒絕掉三、四個軟文的約稿,我對他們說,我不寫軟文,但對方通常會陷入迷惑。很多電影製片方和他們僱傭的公關公司如今已經變得不明白什麼叫做軟文了。在他們心裡,任何一篇評論都有一個甲方,換句話說,任何一個觀點都是被有目的、有背景的相關方面買下的。
我們拋開軟文槍手,單獨說說影評人 " 原教旨 " 的概念。影評人首先是影迷,普通影迷,這是最基礎性的身份認知。這群人只是因為喜歡電影,又有能力總結出觀點和觀念,從而被外界附加了一層身份標籤。標籤便於人們粗暴又快捷地理解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定位,所以 " 影評人 " 這個易於理解的名詞才流傳了下來,——他們通常由媒體人、文化學者、電影研究者等等人群組成,換句話說,影評人其實是一個構成複雜的文化身份,而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經濟身份。
那麼影評人又代言著誰的趣味?所有真正的影評人,都只能代表自己。" 品味 " 是這世界上最私密的東西。審美趣味很難真正意義上達到完全地共情。它涉及了眾多微妙的情緒、情感、經驗,在某個瞬間被偶然激發,最終塑成對於一部作品的看法,然後被文字所表達。讓如此私密又帶有偶然性的東西代表一種普遍性,沒有道理。所以,影評就是私人化的,它或許會被大眾讀取,共鳴或者反感,但那是它激起的迴響,不是初衷。
說到中國電影的評論系統,不可能不提及豆瓣,不誇張地講,豆瓣最密集地聚集著中國的資深影迷和所謂的影評人群體。豆瓣在降生之初,它的電影評分基本上只囊括著文藝青年、資深影迷的態度和取向,但如今,它的用戶早已超越了這個單純的範疇,從而演化成了一種更普遍的趣味。但豆瓣的基因未曾被撼動和稀釋,換句話說,這裡專業影迷的密度之高決定了這個網站電影評價程度的專業與挑剔。相較於普通的購票網站上的隨意評分,豆瓣的評分是苛刻的,但它是準確的。這幾乎是目前中國網站之中對於書籍、電影、音樂類評分系統最公正的一個。任何一個資深使用者都會發現,豆瓣是抵禦水軍最成功的網站之一。它無比堅定地捍衛著自己要成為某種文藝評價中的公器的地位。有媒體曾深入水軍群體揭秘採訪,水軍的圈中人聲稱,他們不願意接受那種在豆瓣刷單的工作,因為幾乎刷不動。而豆瓣的創始人阿北也曾公開表達過,他們對於評價公正的堅持和願意接受所有人檢視的評分系統。所以,這一次針對豆瓣人為干預評分的指責已經近乎指控。
其實,每個電影消費者都是評論者,在這個基礎上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有人用語言文字表達觀點,有人用腳投票表達觀點而已。
2016 年的中國電影,已經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變化——爛片無法再肆無忌憚地騙錢了。在此之前,IP 已經變成了避風港,隨便找一個耳熟能詳的書名,配幾個小鮮肉明星,編造一個毫無邏輯的故事,就能投入院線等待高額回報。無論影評人和豆瓣評分對它們如何冷嘲熱諷,都不會影響更廣泛的普通觀眾進行消費。在這樣的背景下,影評人群體是被電影片方不屑和忽視的,因為片方最主要的是經濟訴求而非品質訴求。
但是,人們的熱情被迅速耗盡了。2016 年,眾多按照之前的慣性堆砌出的影片都沒能取得期盼中的高票房,片方發現靠欺騙和忽悠就能獲得成功的短暫而甜蜜的時代過早地結束了。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正在證明,專業範圍內的口碑會很快地在更廣泛的大眾那裡激發起迴響,進而被部分觀眾作為購票選擇的參考。
最初,有些從業者還可以把票房的下滑歸因於票補的取消,但很快,這個說辭就無法繼續持續下去,人們不得不承認,觀眾已經變了。最初,人們明明知道是爛片,也願意去看看,無非是為了增添某種談資,電影是社交的一部分,是周末逛街計劃的點綴,人們去對著一部爛片肆意抒發一點惡趣味的吐槽也是一種樂趣,但漸漸地,人們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必要把時間和情感消耗在那些重複的、沒有創意的爛梗上。其實,無論宏觀層面還是具體某一個領域都差不多,經濟向好,一些刺耳的聲音和問題都不被在意,而一旦經濟下滑,眾多問題就開始暴露或者被開始重視。這個背景下,撈錢困難的片方開始遷怒於影評人就不難理解了。
在片方看來,他們辛苦製作了一部電影,任何人都應該體諒這種辛苦,所有批評都是別有用心。那種 " 犯錯的人不受罰,指出一個人犯錯的人卻受罰 " 的狀態,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某種文化慣性。有些人熟稔地把那些不留情面的評論和影評人歸納進一種敵對語境中,聲稱這群人對國產電影刻意低分,而對海外電影則故作寬容,全然不顧豆瓣上的《忍者神龜》和《變形金剛》也不過 6 分出頭,《老炮兒》和《心迷宮》都超過 8 分的事實。影評人和打分網站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搞垮中國電影,真正能搞垮中國電影的只會是那些爛片製作者。他們無限的透支人們的信任與期盼。而現在,他們把敢於指出問題的人歸納為敵人,把收受自己錢物的槍手當做夥伴。
▲《老炮兒》劇照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精英在評論,大眾在消費。這兩個群體涇渭分明地分割開來。但現在,一批與互聯網伴生長大的觀眾成長起來,普遍的審美水準開始蛻變,表面上看,人們都變得苛責,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它會倒逼著電影生產者必須重視故事和製作,而不是拼湊明星和消耗 IP。此刻的苛責是寶貴的。
電影,無非兩種取向,一種想取得商業成功,這是服務型的影片,我們通常稱為商業片;另一種想完成個體化的精神追求,這是表達型的影片,我們通常稱之為藝術片。出品方想得到什麼,失去什麼,要清醒地面對,因為即便普遍的審美都在增長,普通觀眾和知識分子品味之間永遠會存在鴻溝。我們不是要填平鴻溝,而是讓認真製作的、有誠意的電影,獲得正向的回饋——票房的或者口碑的,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
爭議,有價值的爭議,永遠是一個行業欣欣向榮的標誌,《長城》也好,《擺渡人》也罷,人們的爭議是因為在乎和重視,罵你的人都是愛你的,真正厭惡的人都不說話,這一點並不是誰都能明白。當有一天,所有自發評論者都對中國電影避而不談的時候,沒有一句苛刻評論的時候,那不代表中國電影的崛起,而是覆沒。
※范以錦:一個老媒體人的70歲感悟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們
※孩子長期被欺負,為什麼不告訴家長
TAG:大家 |
※國產片沒有輕科幻土壤?中國科幻電影何時能腦洞大開
※文化是中國電影的一劑春藥
※搞笑彩蛋機器人,中國畫家的科幻創作
※美國嘲笑中國核潛艇在老遠就能聽見,中國亮出這項技術讓美國打臉
※中國航母,最新武器曝光,愣是給美國吃了一記,中國也不是好惹的
※不可不知的中國茶語
※中國終於拿下一大關健技術:美國乾瞪眼搞不清導彈車原理造不出來
※中國的科幻電影將崛起,老美的腦洞怎比得上千年的歷史
※歪果仁對中國人的7大刻板印象,原來他們眼中的我們是醬紫的?
※中國這一爆炸性武器威力巨大,讓美國頭痛不已
※該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了:中國又收穫一重要朋友美國不賣的他都賣
※中國影響世界的十大偉人 結果肯定想不到
※為了不讓外國人看扁中國設計,他做了一盞燈
※南鑼鼓巷戲劇展演 讓更多的觀眾能夠欣賞到中國的戲劇文化
※中國科幻電影迎來「最好時機」
※美俄不厭其煩的再一次攪局,中國到嘴的鴨子飛了
※俄最好武器只賣印度不賣中國,印專家總結實話真令國人自豪
※一位英國攝影師,把中國的山水拍成了精彩的水墨畫!
※美國這艘無人機遭到無情的謾罵,美國喊冤,中國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怪不得美國對華只敢搞小動作不敢動手:原來是中國這一大技術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