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人類計劃即將進行,會追蹤一萬人在 20 年內的一切數據
紐約大學即將開展一項大膽的人類計劃。
這項計劃的負責人 Paul Glimcher 表示在 2017 年,他們將在紐約的五個不同區域招募 10000 名參與者,追蹤他們接下來 20 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數據。
計劃為的是去建立一套人類生活經驗圖譜——人類的心理、生理、以及生存環境的變化都在怎樣形塑著我們的生活?
接下來,研究的數據能在醫學研究、理解人類行為,甚至為社會政策提供可靠依據上發揮作用。
當然它能發揮什麼作用還有很多想像空間,因為這個計劃的數據龐大得有些超乎想像。
研究小組計劃追蹤的數據包括基因數據、醫療報告、飲食習慣、信用卡交易記錄、社交網路、居住地特點、人格測試分數、智商測驗分數、人際交往記錄、居住地特點、借貸記錄、在郵件上花費的時間、教育成就、工作情況、睡眠狀況、GPS 數據、血壓數據,就連你的大便檢測數據也包含在內。
就像是一個「學術版」 的《人生七年》。
雖然這是一項社科研究,但它的項目負責人 Glimcher 教授本身是個跨學科研究者。他是神經科學、經濟學、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對物理和天文領域的知識也有涉獵。
Glimcher 提出這個計劃的靈感就來自於天文學領域。過去,天文學研究的思路是,一年裡花上幾天時間,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得到一些數據,然後把這些數據帶回研究室,分析上一年時間。
直到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家 Jim Gunn 跳出來說,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對的。科學家們應該先將觀測到的所有星體數據收集到數據當中,在大樣本當中進行分析,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自己觀測到的那兩三顆星體。
如今,天文研究領域已經收集了七八萬個星體數據,建立起了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資料庫。
天文學過去存在的問題在社會科學研究上也同樣存在,研究員們選擇幾百個樣本,做一些調研,就得出了結論。在 Glimcher 看來,在更大的樣本上收集所有數據有利於得出更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在上世紀 40 年代時,人們研究吸煙致癌,或者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時採用的就是長時間的追蹤大樣本的研究方法。
隱私可能是參與者們最擔心的問題。
根據 Glimcher 的說法,研究小組為這項野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了名為 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任務)的數據中心,只有 4 名操作員有許可權通過生物信息驗證進入安全中心,調取這些數據。研究員們如果需要取用數據,只能在規定的 Yellow Zone 區域查看數據,不能以任何形式帶出安全中心。
這些真正的大數據研究,或許代表著社會科學接下來研究的方向。但與之相伴的隱私和倫理問題恐怕也沒那麼好解決。
題圖來自business insider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紀念逝去樂隊成員,斯普林斯汀把最後一次同台演出專輯掛上網站
※一個超市可以做得多不尋常?看「唐吉訶德」!
※富士山腳下的一片區域,成了日本「氫能社會」的試驗場
※在人類移民火星前,我們先來看看住宿條件吧
※以下那支廣告,你會忍不住轉發?
TAG:好奇心日報 |
※霍金特別指出:人類應該在2020年進行一次登月
※島國一位主人進行了測算,一隻文鳥融化在人類手上,大約需要8分鐘
※醫生說,2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五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查
※《戰狼2》破43億,周星馳終於進行評價了,一句話讓很多人汗顏
※nba季後賽已進行過半,來看各項數據王,有的人走了數據留下了
※婚前一定要對男人進行4大檢,尤其是第4條!
※這地方一季度進行了184台手術!中國人死因首位是?
※婚前一定要對男人進行4大檢查,尤其是第4條!
※女人一定要對男人進行4大檢查,尤其是第4條!
※4年僅有一罐垃圾,90後美女將環保進行到底!
※截至1996年人類共進行了2047次核試驗,每次都震撼人心!
※日本投降的一個月後,對東北一村莊進行屠殺,400村民僅一人生還
※15年的時間內,印度進行了怎樣的發展,以至於被一再暴打
※599公里的邊界線,這兩個國家竟然只部署了60人進行設防,還能串門
※震驚!遂寧接下來會進行總計70個億的大項目
※001A航母下水不到一個月已進行兩次主機點火 這是要搞事情啊
※為了寶馬,這兩個國家持續打了4年,進行兩場血腥屠殺,死傷無數
※首例人類「換頭術」將在 一 年內進行,中國人成首位志願者
※戰爭進行不到一月,耗資高達230億美元,平均一天近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