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文 |許倬雲

中國針灸之學,主要是要尋找穴道,在漢代,針灸學者大約已經認識一百八十個穴道,而今天,據說已經找出的穴道,有七百多個。不斷增加的過程,大約是從偶然發現,不斷地驗證,確認新穴道的所在。針灸醫師有一個特別的名稱「阿是穴」,「阿是」乃是江南方言「是不是?」也就是說,醫生碰到了一個穴,有了反應,就問:是不是這裡?逐漸累積,醫者認識的全身穴道,就不斷增加了。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明仿宋元針灸銅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人體穴道,從頭頂上的「百會穴」,到腳底的「湧泉穴」,在今天一般的醫書和「銅人圖」上,大概確定的有三百多處。從這些穴的名稱,有的稱為「關」」門」「口」,有稱為「府」「庫」和「海」「澤」「池」:種種不同的名詞。這些名詞串連在一起,給人的感覺,人的身體儼然是個立體的地圖:有的儲存點,像「府」和「池」;有的是通過的關口,例如「關」和「口」;最多的才是「穴」,既是儲存基地,又是可以穿過的通道。在這些交叉點上,以針刺穴,就等於在今日公路系統上,有個地方設了個「改道」的標誌,將交通引向另外一條代替的道路。針灸之學認為,「氣」堵塞,即會招致疾病。治病之道,必須找一條替代路線,暫時開通。或者在塞車的地方,有計劃地控制車流,紓解阻塞的現象。


從如此比喻,今天經常開車出門的人,必定能夠體會針灸之學的理論基礎,也就是拿人體作為一個小宇宙,將大宇宙之中,發生的現象,引申為小宇宙中,「能量」的流轉。針灸之學的通與滯,也可能由於身體受到外來影響,干擾了原來的流轉系統。例如,不應當多吃的食物,造成了身體內部累積的營養比例不適當;不適當的行為,也會影響到身體內部的平衡。凡此外來因素,或自己本身的反應,都會導致身體各部分的失調,而引發疾病。針灸的處理,或是疏通塞車,或是借用別處儲存的「能量」,轉移到病患所在,調整其失調之處。


這一套理論,基本上也建立在人體本身是一個自然平衡系統的觀念,在失調的時候,藉由人體本身趨向平衡的能力,矯正身體的偏差,和因此發生的病患。針灸和傳統醫療一樣,都假設人體本身是自足的,即使有外來干擾,也可以人體本身調整,將外來干擾引發的病患,設法消除。中國的醫療理論,缺少對於細菌和微病毒的認識,於是,中國醫藥對於傳染病,和其他因為感染而發生的疾病,並沒有解決的辦法。中國文化中,小宇宙和大宇宙互相呼應,這一個形上學理論,影響中國人身心,也影響中國人的世界觀。


與中國醫藥理論相通的,則是中國的烹飪學。也許從五行觀念中延伸而得,也許是直接的體驗,中國的烹飪之道,講究「五味」的配合與均衡。「五味」,甜、酸、苦、辣(辛)、咸,一道好菜,有五味彼此配合平衡,才有味道。「五味」代表了「五行」,又間接說明了,對於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人類生活之中,不能缺少鹽,這是所有人類都有的經驗。早在新石器時代,鹽就是一種商品,從產鹽之地,運到各處。人類缺少鹽,也往往設法從動物的血液吸取鹽分:這是五味中,最重要的一份。中國古代的甜料,最初並沒有蔗糖:蔗糖是從印度發展的一種調味品。古代的糖料,大概是以蜂蜜為主,後來又發展為從各種穀類,釀造的飴、釀等類甜料(麥芽糖、酒釀之類)。最早的酸,大概是青梅和其他酸性的果實。苦是苦菜(荼)之類的植物。辛辣,最初並不包括今天辣椒;這是新大陸培養的一種辣味,要到十六世紀才進入中國,中國本身的辣味,大概以姜為主,也可能包括椒類的植物。到了近代,烹調佐料大備。尤其重要者,麥、豆釀造的醬、醬油、豆豉之類,成為鹹味的輔助佐料。穀類發酵,醣化為甜酒釀,進一步為酒,酒酸為醋,增加了甘、辣、酸諸類佐料。外來的辛、辣植物,又在姜、椒以外,多了選擇。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辣椒傳入之前,花椒是主要的香辛料


中國的烹飪文化,牽涉到不只是五種味道的彼此調和;對於食料,烹飪文化也應用五分或四分的範疇。此處,我們引用兩段文字,說明這一種對於食料或者味道的分類,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早在春秋戰國都已經建構了一套系統。《左傳》中,有一段文字,以烹飪與治國的原則相對比,指出五味調和的重要性。這一套系統的基本精神,是指出不同因素之間的配合,遠勝於單獨一種因素的獨佔。


《呂氏春秋》所包括的一篇文章,則假借商代伊尹的理論,實際上,應當是反映戰國到秦初關於烹飪的觀念。這一節之中,牽涉的就不僅是五味的調和,而更強調食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各種食料的配合。也相當程度地討論到,當時已經使用的烹飪方法。

《呂氏春秋·孝行覽·本位》:「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君之小學,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這篇文章,列舉的食料,我們挑選了一些,在今天還見的一些動物、水產、果蔬,該文提出另外一些傳說性的食料(例如鳳凰的蛋),則不予列入。從水陸葷素食料看來,即使當時皇室享用的食料範圍,比較今天,也遠為簡單。可是,也有不少食材,尤其蔬果和配料,今天還在日常食物之中。至於飯類,卻沒有將麥類列入,也呈現了當時知識的時代性,因為中國人將麥類,尤其小麥磨成的麵粉,包括於主食之內,雖已見於漢代,卻在唐宋以後,才是具體的現象。


「肉之美者:猩唇,獾炙……魚之美者:鱄,鮞,鱉,鰩……。菜之美者:蘋,華,芸,芹,菁……。和之美者:姜,桂,菌,醢,鹽,露……。飯之美者:禾,粟,穄,秬……。果之美者:棠實,甘櫨,橘,柚,石耳……。」


從上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發現,烹飪文化中的分類,勉強將四分法與五分法合并為一。如前文所述,五分法是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有關,四分法則是與「四方」和「四季」兩種空間與時間的劃分有密切的關係。在上面引文之中,還沒有清楚的呈現,兩套系統合并的分類法。在後代有關烹飪文化的典籍,以及近代一些食家和所謂食療的觀念,四分與五分,則是平行呈現於食料特性的討論。

從秦漢以後,討論烹飪文化的文章也不算稀少,我們無法列舉。此處只介紹元代「飲膳正要」和近世中醫主張的食療觀念。一般言之,食療本身分別歸屬於熱、溫、涼、寒,四種特性。這四種特性的出現,與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又互相關連。舉例言之,常見的觀念,這四個季節成長的穀類和果蔬,就分別具備他們成熟季節的特性於是,將春季早熟的麥子,當做春天的特性,是「溫」;將夏季成熟的高粱和粟稷,當做「熱」性;將秋季成熟的稻米,當做「涼」性;而將豆類,當做「寒」性。這種分類的特性,其實與上述四項澱粉類為主的食物,並沒有真正的關係,因此,如此分類,只能代表一種形上學的理念,而並不是實證經驗的結論。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同樣的原則,傳統食料學,將水果顏色分成四類或者五類,按照他們成熟時候,決定他們的特性。於是,李是春天的「溫」性;杏子是夏天的「熱」性;桃是秋天的「涼」性;栗子是冬天的「寒」性。類似的方法,則是五種動物,雞是「溫」的,羊和牛是「熱」的,馬是涼的,豬肉是寒的。更為奇怪的分類法,則是按照顏色,在我們嘗試範圍中,柑、橘、柚,應當是同類的果實,卻因為橘子紅色,列入「溫」性,柚子白色,列入「涼」性,柑類黃色,正在紅、白之間,也就成為中和的特性。這些分類,顯著是一種硬性的分配,並不完全符合這些食物的特性。


動物的分類中,雞、牛、羊、豬的特色,就與這一節的分法完全不同。中國的食療,往往分別歸納在水陸二類:陸地的禽獸(雞、鴨、鵝、牛、羊、豬),和水產的魚、蝦、鱉、蟹。將陸產的分類為比較溫熱的一類,而將水產列入寒涼一類。在禽獸之中,又分比較野生的和家畜的兩項:鹿和羊都是在山野之中,是熱性,牛中性,豬是溫性;鵝、鴨,野放為多,是熱性,雞都在家中畜養,則是溫和的。這些分法,顯而易見,是完全主觀地遷就四季和生長環境,並不是實證的經驗。從以上所說,我認為中國的食療學和醫療學密切相關,分配於各種食療的特性,與今日從生物化學研究的脂肪、纖維、糖分、維生素等觀念,沒有任何學理的關連。這套觀念,毋寧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生態理念,是一種意見,而不是學術研究的成果。


這些分類法,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可見,也正反映中國形上學理論的一套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日常經驗的一部分。類似的觀念,也從飲食習慣中,可以覘見,在我的長輩和我這一代習慣中國飲食的老人們,進入餐廳,點菜的時候,習慣於點四個菜,相當平均分配於葷素水陸四個類別。同時,平日的飲食,尤其病人和孕婦、產婦的食物,都有一套老人們傳下來的禁忌。

許倬云:中國的針灸與烹飪為什麼那麼獨特



北宋趙佶《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藏


抗戰以前,中國傳統文化,還沒有完全消失,而一般的生活條件,也沒有經過戰亂和革命的破壞,至少中產階層以上,還有能力講究飲食方式。在我記憶之中,家常飯菜,確實也有四菜一湯,水陸葷素平均分配的習慣。在比較正式宴席上,最起碼是兩套四菜一湯,或擴大為四熱炒、四大菜,八菜一湯:凡此,可以不斷擴大為宴席。除了食料的水陸葷素分配以外,還加上蒸、煮、炒、爆……,這些不同的烹調方法。因為烹飪必須加熱,加熱的方法,可以分為直接用火(烤、烘、燒、熏、灸……),間接的加熱方法,又可以分為以水加熱(蒸、煮、煨、燉、熬……),以油加熱的(煎、炒、爆、炸、烙……),還有以泥包裹隔熱的間接加熱(燜、煨……),此外,還有涼拌生吃和腌制(鹽腌、酒泡、醋浸、糖蜜、醬制和香料泡製等等)。烹飪佐料的使用,因為選擇多了,更多種種配合。大致言之,任何菜肴的製作,無不使用多種佐料。醬油的功用,尤為顯著。烹飪佐料,似乎也有主、次分別。咸、甜相輔相成,酸、辣互補,辛、苦陪襯;儼然相當於醫藥等君、臣、佐、使,和合得味。這種種不同的方法,又個別與前面所說的溫、熱、涼、寒等等觀念配套。


中國烹飪文化,在世界的食物加工文化之中,堪稱複雜細緻。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歷史的累積,中國各地的產物,因為氣候和水土條件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到今天,中國烹飪法,還有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或者更多以省份、地區劃分的烹飪種類。中國不斷與各地區的其他文化接觸,常常引進、吸收外來的食料和烹飪方法,累積更多的經驗,整合為複雜的中國烹飪文化。在這整合過程之中,由於中國醫療文化的大、小宇宙互相映射,本章所敘述的範疇理論,也就成為組織這種複雜文化的形上論述。


總結言之,無論葯療、針灸、烹飪,中國文化都根據四分、五分……種種多元因素,或成分之間,彼此互動,互相補助,發展為複雜的動態系統。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此處體現如此多元互動的變化。這是中國文化特具的宇宙觀,和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界別處文化迥然不同的觀念和態度。


【作者簡介】


許倬雲|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名歷史學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雲也退:一部看完沒打瞌睡的現代舞
陳念萱:母親的死,是我人生最重要一課
凌嵐:一場關係國土安全的印第安水源保衛戰
葉兆言:1967,大人變成小孩,小孩變成大人
羅傑·克勞利:地中海與地中海世界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針灸治好了美國女士的抑鬱症?外國人為何青睞中醫?
針刀和針灸有什麼區別?
中國國粹針灸——劉氏針灸第四代傳人劉克君
艾灸的煙對人體有害嗎?針灸和艾灸到底有什麼區別?
常說針灸立竿見影,為什麼這麼神奇?
艾特中醫愛好者,一起來開啟神奇的針灸之旅吧
關於「針灸減肥」那些你想知道的問題,這裡全都有了
石學敏院士:針灸,讓歐美一流醫院認可的底氣來自哪裡?
針灸減肥竟然還有這好處 揭開中醫獨樹一幟的一面
中醫針灸在德國:走進「洋醫生」們的針灸培訓課
針尖上的傳承:洛陽李氏中醫針灸傳承人李國旗
解答丨艾灸的煙對人體有害嗎?針灸和艾灸到底有什麼區別
艾灸一定要找到精準穴位嗎?和針灸有何不同?
桂派中醫大師韋立富:針灸治病有三個關鍵因素,你知道嗎?
她是富家小姐,是中醫針灸大夫,是中國志願軍戰士,是全世界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
針灸還是注射?美國軍方選擇擁抱針灸
因新白娘子傳奇而風靡全國,和星爺一個配音,現在學中醫針灸
針灸的獨特作用 養生專家為你詳述
這麼惱人的口眼歪斜,竟讓針灸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