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舉世名劍,因為它兩國打了三年,死都不願交出來
上古以來,中國就流傳著十大神劍的說法,而太阿劍,更是其中頗具傳奇色彩的一把傳世名劍。相傳,該劍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位鑄劍大能合力打造而成,是楚國的鎮國之寶,蘊含著中國文化中的俠義威武之勢,乃一代威道之劍。
而在長久以來的歷史文化傳說中,更是流傳著許多關於「太阿劍」的故事,筆者且在這裡略說一二。
太阿劍的傳說
三年了,從被圍困之日起,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
三年以前,晉國出兵伐楚,一路如履平地,直打到楚國都城,從那日起,楚國便被圍困至今。而誰又能想到,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竟是因了一把劍而起,為了那把傳說中的楚國鎮國之寶,傳世神兵,太阿劍。
世人皆說,太阿劍乃歐冶子和幹將兩位鑄劍大能合力打造而成,然而這兩位大師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說,太阿劍早已存在於天地之間,雖然無影無蹤,其劍氣確是鐵錚錚確乎存在的,只要時機一到,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即可成劍。而在當時,各諸侯國之間以晉國國力最為雄厚,因而晉王認為,這把劍早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可是誰又能想到,最後這把劍卻是在楚國鑄成,成劍之時,劍身果然暗對太阿二字,由此可見,歐冶子二人果然是所言不虛。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楚國,可是要比晉國要弱得多,那晉王又怎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心愛之物落在別人的手中,就向楚王索要這把劍,楚王當然也沒能答應,於是晉王就出兵攻楚,想要借著奪劍的由頭滅了楚國。兩國的兵力相差也是頗為巨大,故而晉國兵馬以如履平地之勢,很快攻破了楚國的大部分城池,就連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三年里,楚國日日處在朝不保夕的危險之中。
這又說到有一日,晉王派人下了最後通牒,說是再不把劍交出來,那明日可就要出兵奪城了,到時候同歸於盡!楚王最終還是沒把劍交出去,他告訴隨身的侍從,明天自己將親自上陣作戰,如若真的敵不過,必將揮此劍自刎,屆時若有誰拾得這把劍,當快馬加鞭,將劍投入太湖,以求此劍永遠留在楚國。
第二日,楚王果如自己所言,登上城樓,望見遠處如浩瀚汪洋一般的敵軍,自己的都城就好似狂風中的一粒芥子,那般微不足道,彷彿隨時都可能傾覆在晉軍滔天的聲勢之中。
這時,楚王望向了手中這把太阿劍,他輕輕拂過劍身說到,太阿劍,今日,便是我以我血祭太阿之時!說罷便揮劍出鞘,以獨龍之勢直破敵軍。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見一道道凌厲的劍氣不斷揮出,所到之處無不如萬軍過境,最終晉軍血流成河,槍旗遍野,大敗而歸。
楚王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太阿劍會這般霸道,於是他召來風鬍子,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風鬍子說,此劍乃威道之劍,而真正的威其實是來自一個人心中的信念,正是因為大王在兵臨城下,國難當頭的時刻能夠不屈不撓,頑強抵抗,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威勢,才激發了太阿劍的劍氣之威啊!
李賀曾在《秦王飲酒》一詩中詳細而又生動的再現了秦始皇當時御虎征戰,揮劍殺敵的畫面,也讓世人對這樣一位略帶神秘的古今第一帝有了些許認識。
那麼,秦始皇手中拿的這把劍是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即為太阿劍。春秋末戰國初,楚國的鑄劍技藝不斷融合發展,其鑄劍水平日益達到巔峰,楚劍也聞名於世。而秦昭王一直都對楚國不斷發展的鑄劍技術心有芥蒂,同時,秦昭王又對楚國的劍垂涎不已,更何況還是舉世名劍太阿劍。
可是,太阿劍又為什麼會落入、何時落入秦王的手中的呢?
劇史料記載,公元前241年,趙龐聯合趙、楚、燕、魏、韓五國一齊攻打秦國,卻鎩羽而歸。後來楚國迫於秦國的威勢,不得不遷都於壽春。因而秦王很有可能是在這段時間,得到了該劍。
《史記·李斯列傳》中說,最後這把劍落入了後來的天下一帝秦王嬴政的手中,並在死後伴隨其一起入葬。
關於秦始皇之墓,大家的說法是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下葬之時,有大批的寶物隨著這位傳奇帝王埋入了地下。後來楚漢相爭的時候,西楚霸王項羽找到了這個地宮並把它挖了出來,相傳項羽用了數十萬人力,拉了三天三夜都沒把裡面的寶物拉完,可見裡面寶物之多。
後來項羽又重新關閉了地宮,並把地圖畫了下來,然後托當時著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公將太阿劍一分為三重鑄,得逐日、奔月、追星三劍,地圖也被分成三份,藏在了這三把劍之中。
關於秦始皇之劍,有一個故事更為有名,大家也比較熟悉,那就是荊軻刺秦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荊軻奉燕太子丹之命,假借送地圖與樊於期首級,將匕首藏在地圖中,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後來圖窮匕見,一擊不中,刺殺失敗。
可是在刺殺秦王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本來秦王在看到荊軻藏在地圖中的匕首時,本來是想要拔劍相對的,奈何劍太長,一時難以拔出,若不是此時御醫夏無忌用藥罐砸向荊軻,恐怕整個封建社會的進程都會被改寫了。
可是一般說來,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劍最長也不過50厘米左右,也就是說,秦王在被刺的時候,本不應該出現劍太長拔不出來的情況,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手中的劍會這麼長呢?
後來,還是秦兵馬俑的出土解決了這個疑問。
在出土的兵馬俑中,共發現青銅劍22把,劍身狹長,長度81厘米至95厘米不等。本來劍作為近戰武器的一種,增加其長度更有利進行進攻與防禦。另外,隨著鑄劍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複合鑄劍技術的出現,使得劍身的長度得以大大增加。在出土的劍中,大部分劍仍然呈現寒光琳琳之色,難以想像是埋藏在地下數千年之久的文物。
後來經過測定,更是得到了另考古界為之一振的消息:劍身表面一層厚10微米的緻密的氧化層,這意味著,數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就已經掌握了鉻化處理防鏽技術。要知道,1930年德國人才將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可誰又能想到,早在數千年前,來自東方的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這項先進的技術呢?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奇蹟。
秦始皇作為一代梟雄,自然有其驕傲的地方,而這些驕傲也深深地影響著他,他對奇珍異寶的看重,對權力地位的看重,因而他的劍才會這麼長,因為對他來說,劍是他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這也無怪乎在情急時刻,他無法輕易地將劍拔出以自衛了吧。
可是秦始皇應該也沒有想到,這樣的進程,差一點就會被一把小小的劍,改變了其行進的軌跡。
文|峰攬山川
※一個國家用中國文字2000多年,於是,他們想造一個自己的文字
※大漢朝有一個人很厲害,敢頂撞劉邦,不懼怕呂后,此人是誰?
※康熙帝死後所有人都要哭,唯獨他哭的最傷心,把「血」都用上了
※很多國家向中國稱臣,是真的臣服於中國嗎?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