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畫里的中秋,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曾被清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即希世珍寶。《中秋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為米芾所藏,後刻入《寶晉齋法帖》。此帖行書3行,共22字, 無署款。
作為王獻之的新書體代表作,被後人列為「天下第十一行書」。不過據考證這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所以應是摹本,但是!大多專家認為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臨,依舊極其寶貴。
宋徽宗趙佶
《閏中秋月帖》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
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
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閏中秋月帖》
北宋米芾
《中秋詩帖》
中秋登海岱樓作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
信書亦一難事。
海岱樓位於漣水(江蘇漣水),是著名的風景名勝,米芾時常登樓,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銀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後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復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分施展。
宋 米芾 《中秋詩帖》
《五代人浣月圖》
此幅畫明月皎潔,高掛天際。庭院深處,高植著虯松、梧桐與芭蕉,枝葉蒼鬱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雛菊等花卉,競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瀉水,池中波紋蕩漾。
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奩,或荷琴,神情莊嚴靜穆。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台,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看來,拜新月應是年輕婦女的事。
明 唐寅 《嫦娥執桂圖》
唐寅的仕女畫法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線條細勁,設色妍麗。一種筆墨流動,揮灑自如。畫中嫦娥,用清麗圓細的筆觸描繪其臉、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帶多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年久有褪,益見清雅。
清 郎世寧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 八月賞月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出自兩百多年前郎世寧畫家之手跡,經歷非凡滄桑的歲月,經過數代先人精心保護至今,絲毫無損,已經是一個奇蹟。屬中國無價之國寶。
圖中的宮廷建築聳立壯觀,山水相伴,境界雋秀,視野開闊,樹影迎風飄拂。人物與景色輝映,樹影和花朵以琉璃鑲嵌,在強光下晶瑩剔透,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鑲嵌有色珍珠顆粒,烘托皇宮建築的華麗與氣派,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使人感覺身臨其境,置身於兩百年前的大清夏宮之中與皇族共存之感。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
此圖採取馬遠常用的邊角之景,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有詩句曰:「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似乎正是這個意境。畫面上的主人,體態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手中把杯迎友,顯得是那麼的親密愉快。旁有四童僕,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階的半隱文童。整幅畫面雖只寫主僕六人,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然而月色中,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
※桂枝湯為萬方之祖,最全的桂枝湯方證整理收藏
※滿手凍瘡,又痛又癢,桂枝湯再加2味中藥外洗很好
※不用參茸,桂枝湯治房勞失精
※郝萬山講傷寒論12—桂枝湯的禁忌證、桂枝湯的加減應用
※郝萬山講傷寒論11—桂枝湯的適應證
TAG: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