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經氣化互補,化解外邪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把把脈」,搜索關注後獲取更多中醫趣聞!
小編導讀
經絡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十二經在臟腑聯繫上各有所屬,並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線。研究經絡,不僅要研究經絡的循行路線,人體臟腑經絡的氣化特點及其相互關係,更值得細究。
古人不僅運用三陰三陽理論來概括世間萬物運行、發展、衰退的變化規律,也用來說明人體臟腑經絡的氣化特點及其相互關係。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表裡經、同名經以及同屬於開樞闔氣化狀態的經脈之間的聯繫。研究這些經脈之間的聯繫路徑,發現和總結經脈之間氣血流注、灌滲交流的規律,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認識經脈之間協同、調節、平衡的內在機理,並據此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文先介紹表裡經。
十二經脈按照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陰—足陽明、手少陰—手太陽、足少陰—足太陽、手厥陰—手少陽、足厥陰—足少陽的相配方式組合為六對錶里經。表裡經所聯繫臟腑的位置上鄰近相連,在經絡上有絡脈相通,在陰陽的轉化、互補、平衡有特殊的聯繫,從而具有互補協同氣化的作用。因此以《內經》《難經》中的相關論述為基礎,結合現代解剖生理聯繫,對六對錶里經路徑做更深一步的討論,這對於幫助現代中醫學者更好地理解經典理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表裡經聯繫的解剖學依據
表裡關係是十二經脈之間非常重要的聯繫途徑,與十二經脈相聯繫的十二臟腑之間亦具有相應的表裡關係。在六對錶里關係中,按照現代醫學的認識,人們很容易發現其中四對「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與三焦」在解剖結構上具有明顯的鄰近關係,同時具備相同的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途徑。由此產生的兩者在生理、病理上的相關性,很容易理解。由於具有表裡關係的陰陽兩條經脈及相應臟腑都共處在同一個氣血通道,具有同樣的營養來源和代謝途徑,所以就形成了表裡經及表裡臟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聯繫,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相互補充的特點。
「肺與大腸、心與小腸」在解剖及生理上的關係卻不那麼明顯。怎樣理解這兩對錶里關係的聯繫途徑呢?
熟悉經典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早在《難經》時期,古代醫者就曾對此提出疑問:「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並對此給予回答:「經言心營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但是這個回答在今天看來還是不明朗的,需要我們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和解釋。
★1.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生理功能上存在密切的關係,主要體現在營血的產生和運行方面。《靈樞·營氣》云:「營氣之道,內谷為寶……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從「中焦受氣,化赤為血」的生理功能分析,中醫脾的功能包含了小腸和胰髒的消化、吸收功能,膽汁和胰液進入小腸進一步消化來自胃的食糜,通過脾的運化、升清而上輸於心肺,使心血不斷得到補充和運行。
★2.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的表裡聯繫更加不好理解——為什麼兩者在解剖上相距那樣遙遠,卻存在經絡上這樣密切的表裡聯繫呢?其中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中醫的解剖學缺少食道這個名稱,在《內經》中只記載了胃上口到咽喉這段距離的長短,並沒有食道或食管這一名詞。二是《內經》將大腸稱作廣腸,形容很寬、直徑很大的消化管道。
人體從咽喉到肛門這段消化管符合廣腸概念的有兩段,除了大腸這一段比較粗大外,食道也是比較粗大的。組織胚胎學的研究亦發現食管與大腸同源同構。由此大膽推斷,手陽明大腸經所聯繫的大腸腑包含食道和大腸兩段結構。
文獻資料與教科書中記載手陽明大腸經的二十個穴位中有十三個穴位都能治療吞咽困難、食不下、食則嘔等病症,可見這條經所聯繫的臟腑與食道有密切關係,同時也在臨床上證明了二者之間的聯繫。
從現代解剖學進行分析,氣管與食管前後緊密相鄰,並且有共同的動脈和靜脈供應營養及排泄代謝廢物,這就構成了它們非常明顯的表裡關係。當氣管充血的時候,食道血液相對就少了。同樣,當氣管血液供應量少的時候,食道血量供應就多了。也就是說,通過改善食道的氣血供應會影響到氣管的氣血供應,改善氣管的氣血供應也能影響食道的氣血供應。臨床上常見的食道炎、食道反流,包括食道癌等病的相關病症,在手陽明大腸經的有關文獻中多有記載。
二、表裡經氣化的互補關係
★1.功能上互根互用
表裡經在氣化功能上互根互用,二者具有互補性。太陰主濕,陽明主燥:太陰可以布散津液化解陽明感受的燥氣,二者或化濕或潤燥而達燥濕相濟,以保持體內燥濕平衡。少陰主熱,太陽主寒:由於少陰所聯繫的心腎兩臟可以生成熱量,由少陰傳遞熱量輸送全身,太陽則起禦寒的作用,同時身體內的熱量也在此過程中由內向表進行布散轉輸,完成人體能量的平衡和生生不已的過程。厥陰主風,少陽主火:由於厥陰既具有靜斂、澄澈陰血的特性,又可以將清凈血分進行重新分配,動靜交替之間產生能量的流動而類似風的流動特性,正是由於厥陰層面氣流的變化而化生少陽之火性,風火之性具有相互資助的特點。
(1)肺與大腸:肺與大腸,主要體現於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功能的相互為用方面。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並布散津液,能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於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於肺氣的肅降。另外,我們在前文已經討論過大腸的解剖還包括食管,組織胚胎學的研究發現食管與大腸同源同構,食管與氣管解剖的臨近性更加證明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在生理上的互相關聯與配合,在病理上有明顯的互補作用。
(2)心與小腸: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小腸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其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於心,化血以養心脈。故《素問·經脈別論》云:「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3)脾與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胃的「納」是為脾的「運」作準備,而脾的「運」適應胃繼續「納」的需要。脾氣宜升,胃氣宜降,是脾胃之氣運動的基本特點。脾胃之氣一升一降,升降相因,從而保證了「運」「納」功能的正常進行。故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與胃密切配合,納運相得,才能完成納食、消化、吸收與營血轉輸等一系列生理功能。
(4)肝與膽:肝主疏泄,分泌和排泄膽汁。膽附於肝,膽汁來源於肝而疏泄於腸。肝膽同主疏泄,以助脾胃運化水谷,轉輸精微。膽主決斷可完成肝臟選擇性疏泄布散血液精微的功能,共同發揮協助消化的作用,以助脾胃運化水谷,轉輸精微。
(5)腎與膀胱:腎氣主上升,膀胱之氣主通降。腎氣之升,激發尿液的生成並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氣通降,推動膀胱收縮而排尿。腎與膀胱配合,共同完成體內津液的運化和氣化,若腎氣和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失常,膀胱開合失權,既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又可出現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禁等。
(6)心包與三焦:心包主行心血,助血運行周身,而三焦則主周身氣機的通暢,二者配合,共同完成陰血與陽氣在全身的布化和循行。
表裡經運行環路的通暢直接影響內臟氣機的運行,進而影響其生理功能。在針灸臨床中發現,表裡經之間的聯繫可以直接指導針灸臨床的辨經、選經及選穴,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2.化解外邪的途徑
表裡經之間的經脈循行是化解外邪及調節情志對人體傷害的重要路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中於陰則溜於腑(有形的器官),中於陽則溜於經(無形的氣化)。」說明外邪襲人在陰陽經的化解途徑是不同的,中於陰經會經過表裡經的環路回到六腑排除,而中於陽經則在本經化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說明經絡體系具有嚴密的防禦外邪的功能,其中表裡經就是很重要的防禦屏障,只有臟氣虛弱時再感受外邪才可以傷及內臟。在臨床運用中,我們發現陽經的功能是可以瀉實的,當陰經經氣壅滯表現出實證時,常取其相表裡的陽經進行疏瀉;而當陽經虛證時,則取其相表裡的陰經進行補益。這是針灸臨床「陽病取陰」「陰病取陽」原則的機理。
此外表裡經之間的循環路徑可以協助十二經別完成臟腑自養系統生理代謝功能。
友情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把把脈」,小師妹在這裡等你哦!
※中醫解析:身體常出現的癥狀個代表什麼
※藥理知識分類,教你速掌握中藥的作用
※冬季天寒,適量來點這個,遠離感冒
※疾病常識:白血病,不再害怕
TAG:把把脈 |
※洗臉後,對鏡做「梳頭功」暢通經氣,調整氣血功能,防治疾病
※它是心經氣血的「黑洞」!心慌胸悶的時候按它可緩解
※《中醫經絡》天宗穴-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天部
※銀魂人氣角色娘化,都美翻了,阿妙已經氣瘋了
※臉部下垂、長法令紋,這是胃經氣血不足,打針也於事無補
※治便秘,針灸大家只用腹部一穴,脾經氣血瞬間通暢
※【膀胱經】足通谷穴:疏通經氣,安神益智
※瑜伽女教練,經氣不通,項背疼痛,2個經典方合用,3劑奏效
※肝火旺,按此穴,肝經氣血到這就「堵車」!
※有理由相信鹿晗已經氣到變形!
※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
※人生路上你是否已經氣血虧虛,不用問了符合三點必定是了!
※美國駐韓大使館被圍攻?特朗普震怒,文在寅已經氣瘋!
※泡腳時候,90%人都不知道要按這個穴位,那只能叫洗腳,可激發腎經的經氣,調和腎臟的氣血
※月經氣味讓人太尷尬!大姨媽來了,身上的腥味怎麼破?
※罕見!中俄在波羅的海突然聯手「打」北約臉,特朗普已經氣瘋
※惡搞:笑尿了!盧卡庫被曼聯截胡,孔蒂已經氣炸 穆帥:可說好的J羅呢?
※海賊王中那些轉折的讓人吃驚的橋段,第一曾經氣的砸電腦!
※你在學校學了哪些奇葩技能?老師看完已經氣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