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60年代末台灣與蘇聯的首次接觸

60年代末台灣與蘇聯的首次接觸

60年代末台灣與蘇聯的首次接觸

文| 李星

1969年春,黑龍江上的槍炮聲預示著世界格局的悄然改變。尼克松政府斷定,中蘇分裂已不可恢復,歐亞大陸的鐵板既然已經分成兩塊,那麼利用較小的一塊牽製冷戰的主要對手蘇聯,將是更為巧妙的借力打力手段。基辛格回憶:「從一開始尼克松和我以及其他美國高級政策制定者就都認為,美國不會接受蘇聯對中國的軍事進攻。這個觀點,在我們沒有與中國接觸之前就產生了。」「如果莫斯科試圖羞辱中國,或者減少北京重要性,蘇聯的整個軍事力量在此之後都會投向西方。這樣一個野蠻的蘇聯和在此問題上軟弱的美國,將會使蘇聯要求日本和西歐做出更多讓步,更不要提蘇聯周邊的其他小國了。」 11月7日,美國第七艦隊奉命結束了朝鮮戰爭以來在台灣海峽長達19年的巡邏。這個消息還被有意透露給了大陸駐港官員。

60年代末台灣與蘇聯的首次接觸

維克多?路易斯,1949年以後第一位抵達台灣的蘇聯人

此前,蔣介石和老夥伴、老對手蘇聯,也開始了接觸。1968年,以《倫敦明星晚報》駐莫斯科特派員的身份為掩護,實質上是克格勃特務的俄國籍記者維克多·路易斯訪問台北,與蔣經國見面。雙方走到一起,是印證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名言。

具有深厚蘇聯生活背景的蔣經國與路易斯會談,會談時,路易斯甚至催促台灣,現在是「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並表示,蘇聯將視此次反攻為內戰,一旦發生戰事保持中立。只需台北保證一個條件:一旦重掌大陸,不會讓美國在中國設立基地。

蔣經國並未明確答應,但表示,反攻成功之後,可以把東北和西北劃為中蘇合作特別區——這是將1946年與斯大林見面時的舊事重提。但這些接觸本身就是建立在假設發生大戰的基礎上,隨著雙方所洽談的合作內容都沒能發生,這些會談也就無果而終了。而且克格勃很快就將路易訪台的消息宣揚了出去,因此也只能視為是雙方通過試探和接觸,向共同的敵人——大陸施加壓力,同時也為未來可能的合作保留一條渠道。此後,台灣報紙一反常態,不再攻擊蘇聯,報紙也以「反毛」的口號代替了「反共」,許多以「反共抗俄」為名稱的「民間」組織接到上級命令,去除反俄字樣。

60年代末台灣與蘇聯的首次接觸

在台灣的命運即將發生巨大轉變之時,它的經濟仍在持續繁榮。1970年,美台貿易已經超過25億美元,高雄加工出口區共有120家製造業工廠開足馬力生產。當年全台灣工業生產增加了17%。台灣和其他亞洲小龍一樣,從勞務密集型產品,如玩具、衣服、鞋類的出口,逐漸轉向生產高科技產品。這也意味著,逐漸長成的中產階級不會願意為了虛無縹緲的「反攻」目標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更願意過平常的市民生活。

但這已經不是蔣介石可以預料的到了。年歲的增加,也使他像一個家族企業的長老一樣,逐漸開始將軍政大權交給培養的接班人。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仍然在做重大決定,但已經越來越仰賴兒子作為左右手和耳目。1963年11月,國民黨修訂策略,將「反攻」方式由軍事方面擴大到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確定了「反攻復國總體戰」的方針,這實際上已經宣示接受了與對手隔著海峽長期共存、自身必須深耕台灣的現實。在1965年8月「八六海戰」和11月「崇武海戰」之後,台灣海峽風平浪靜,雙方再無大的軍事衝突。1969年,蔣經國被提升為「行政院副院長」,蔣介石本人則因健康問題,這位八旬老人已經逐漸不再視事。但即便在他去世後多年,他親手參與和締造的遠東條約體系,經過名稱變更,繼續發揮著他生前意想不到的作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自下而上的「愛國主義」狂熱(一):橫衝直撞的大和魂
日本自下而上「愛國主義」狂熱(二):黃白大戰,武士道精神復甦
日本自下而上「愛國主義」狂熱(三):暴走的武力集團愛國就夠了
毛澤東究竟有多高?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上世紀80年代末的蘇聯人生活
1988年,蘇聯小姐第一屆選舉的台前幕後
60年前蘇聯人眼中的今天
1979年入侵阿富汗,前蘇聯的十年噩夢
蘇聯的最美好年代:22張七十年代的蘇聯高清彩照
五十年前的蘇聯人如何預言2017年的世界?
老照片:1962年的前蘇聯
20世紀40年代,前蘇聯曾做過的一次「30天不睡覺」實驗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蘇聯街頭的「非主流」青年
40年代的蘇聯海報,50年代我國很多畫家曾效仿
美國在1950年、1952年兩次對蘇聯威脅使用核武器
1991年,蘇聯最後的一年動蕩的一年 上
國內罕見老照片: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蘇聯女孩
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開始研發新一代戰鬥機
30年代蘇聯「肅反」 2年時間處決68萬
上世紀60、70年代服役的蘇聯米亞-4、英國三V轟炸機
70年代蘇聯軍隊
1985年從蘇聯到中國的火車之旅
《中國與蘇聯關係文獻彙編(1952年-1955年)》首發式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