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More than books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这个时代的造物。


——席勒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樊小纯,80后作家、纪录片导演,曾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编导,后留学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社会纪录片硕士。2015年归国。代表作有纪录片《林风眠》《萧红》《严复》等,随笔集《不必交谈的时刻》。


樊小纯不喜欢社交,尤其是无效社交。「只是跟朋友吃吃饭、聊聊天的话,这样的友谊我没办法接受。」坐在我对面的她留一头短发,搭配纯黑套装,举手投足间很是精干。看得出,她是一个十分在乎时间的人,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


「一流的书是看不完的,而我们有多少时间去阅读呢?没有多少。」樊小纯家的书橱里藏着一千多本书,平时桌子上堆着五十来本,包括艺术、哲学、文学等等,都与她当前的拍摄、思考与写作密切相关。由于计划赴德国读博士,她还在学习德语,刚学到B1,等念完C1课程就可以启程了。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现在,樊小纯每天花3小时阅读、4个半小时学德语,每个礼拜二去同济大学旁听德国哲学,啃海德格尔。「工作量挺大的,我都不敢出去玩,不敢吃饭喝酒。」很多个夜晚还要熬夜。


但她享受这样的节奏。丰富的精神生活让人安心,对无聊的应酬更为拒斥。她写过一本书——《不必交谈的时刻》,意思是,我们真有那么多话要说吗?樊小纯宁愿从沉寂中汲取力量,建设内心的秩序。她向往过一种「精神密集型生活」。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地铁上的人们 樊小纯 摄于纽约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樊小纯会选择这样的生活?那就要提到两位女性。


1987年,樊小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误做了财务工作的读书人」。据樊小纯介绍,她母亲热爱文学、哲学,但那个年代,人缺少自主选择权,最终只能当财务。好在阅读习惯保持了下来。正是透过母亲,樊小纯接触了很多「发黄的西方理论书」。这成为她阅读生涯的起点。


从母亲的经历中樊小纯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千万不要劝不读书的人读书,因为读书是童子功。


2009年,刚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樊小纯进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任《大师》栏目编导。当时的艺术指导是彭小莲。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彭小莲


彭小莲,中国知名女导演、编剧。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注重女性在新时期的个性释放和表达。彭小莲以严苛著称,「如果片子节奏不对,她真的会骂人。」樊小纯自然是挨过骂的。但她服。


在樊小纯印象里,彭小莲「特别自律勤奋」,总是看很多书,很快看完,对电影抱失望态度,却仍然想拍好片子。这一点深深感染着她。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每拍摄一部纪录片,樊小纯就要花费半年到一年来储备知识。她先把市面上有关拍摄对象的传记全买来,如果有英文版,也买来。随后搜寻线索。比如1894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了篇文章,她马上跑去上海图书馆档案部调档案。


在档案馆,樊小纯不仅看见了严复的原文、林风眠创办的校刊《阿波罗》,还感受到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的选择。「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很急,每篇文章都充满了恐慌感。这才知道,原来在那些年月他们过的是这种日子。」进一步深究,大师们身上「最温柔、最任性」的部分也发掘了出来。严复、萧红、林风眠……一个个人物在纪录片中站了起来。


「今天再看这些片子,我依然会触动。」樊小纯说。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地铁上的人们 樊小纯 摄于纽约


平日里,彭小莲会分享书籍、碟片给樊小纯,并附上长长的观看理由。这种认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樊小纯,以至于每天不看书就觉得羞愧,没有按照既定计划安排生活就会感到焦虑。「从彭小莲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女性完全可以具有独立自主的、勤奋思考的人格。这是让我尊敬的。」


彭小莲还教给了她另外一样东西——好的电影导演或纪录片导演,应该关注社会学和人类学只有拥有这些知识结构,才能避免过于主观、单薄的表达。后来,樊小纯挥别《大师》栏目组,去往纽约攻读社会学纪录片硕士。


在纽约的三年里,樊小纯领悟到了纪录片拍摄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超越同情、超越判断,深知人性的复杂,少下定义,尽量呈现开放式的面向。她也持续观察着周边的人和事,以及内心的想法。于是有了那本内容庞杂的《不必交谈的时刻》。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2015年樊小纯归国,继续从事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工作。相比以往,她更沉寂,更沉浸于精神生活,也更自律。


通过阅读康德、叔本华等古典哲学家的传记,她发现,哲学家的生活都很有规律。例如康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工作两个小时,去大学教书,午饭后散步,晚上10点准时睡觉。


樊小纯如法炮制。她八九点起床,书房门一关,奋斗到12点半,然后洗脸、吃饭,冲去上课。傍晚五六点回家,在跑步机上一边做爬坡运动一边看纪录片,接着是写作和复习德语。「社交」几乎被她排斥出了日常生活。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在这个社交泛滥的年代,能享受大把的独处时光,樊小纯觉得很幸运。当年复旦新闻系的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不少人去了四大、投行工作。原以为经过多年磨练,这些智力超群的人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可结果令樊小纯失望:他们大多数过着「特别大众」的生活,精神世界贫乏,才不是像她那样「扎扎实实的人」。


是思考、阅读和写作,将樊小纯从世俗的泥潭里超拔了出来。她欣赏席勒的名言:「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这个时代的造物。」


樊小纯也没有失去对纪录片的热爱。「我很怀念肩膀上扛摄像机的时光,全身的血液都在涌动。」但她清楚,好作品是着急不来的,创作的根须必须扎在人文的土壤里。因此,她耐心地把自己沉浸到书籍之中。她相信时间不会白白流动。

樊小纯:不要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Q&ADIALOGUE


我很想知道,你这种自主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女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


这个阶段我也经历过。小时候,我也按照社会上对女孩子的要求,同龄女孩怎么样生活?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直在模仿。但我一直在不断修正自己,想活得有所差别。从19岁到29岁,整整十年,我都在想这个事。我没有刻意去改变,而是通过自己的热爱和拒绝去修正。


怎么修正的呢?


靠着伟大的书籍和电影带着你往前走。


在选择书籍方面,有什么经验?


我以前会不停地看书,买很多书,浅尝辄止就看掉了,往数量上去走。因为我是一个对知识很渴望的人,总是担心知识不够。但是慢慢我发现,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积累化到你的创作里面去。于是我开始系统规划,把时间用来读一流的书,康德、叔本华……我倾向于看思想家和作家的晚期作品、书信,那里面偏激攻击性的东西会少很多,变得圆润通融。


读哲学会对纪录片的创作产生影响吗?


拍摄不只是技术,你对一个事情的认知不一样,看见的东西就不一样。很多人认为纪录片是客观地记录事实,但我认为是最主观的。纪录片是观看方式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把哲学放在纪录片里,增加表达力。因为更高的层面不是技术能解决的,那要看你思想到没到那个层次。彭小莲也是哲学博士。


什么样的人是你愿意和他分享的?


分享的话,把一块时间给爸妈都来不及,给另外一个人对我来说是考验。只有那种人,跟我有一样的志向,或者能宽容我,给我足够的精神世界,理解我的那份孤独,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是人生伴侣。


· End·


JIC书籍推荐


— More than books —


建投书局


上海 · 浦江店


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营业时间:


周一~周五:8:00AM-9:00PM


周六~周日:10:00AM-9:00PM


北京·50+店


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一层


营业时间:9:00AM-9:00PM


杭州·欧美中心店


西湖区教工路18号欧美中心A座一层


营业时间:8:30AM-9:00PM


无锡·太湖嘉昱珺唐店


马山环山东路20号嘉昱珺唐酒店一层


营业时间:10:00AM-9:00P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IC书局客 的精彩文章:

文学作品中你最爱的「坏男孩」是谁?

TAG:JIC书局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