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頭上一片青天,心中一個信念,不是年少無知,只是不懼挑戰……」熟悉的歌詞就著悠揚的旋律,輕易便將我們帶至大宋的廬州,跟隨「大宋第一聰明人」「包黑炭」破奇案、緝真兇、彰公道。《少年包青天》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他叫包拯,二十歲,廬州人士,天鴻書院學生,天生皮膚黑,人稱包黑子。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包拯的事迹長期流傳民間,在多種小說、戲劇如《鍘美案》《包公案》《三俠五義》中,都把他描繪成剛正廉明、不畏權貴的清官典型,世稱「包公」「包青天」。《包青天》《少年包青天》等電視劇的熱播,也讓現代人領略到包公文化的魅力。不過,藝術在升華現實的同時也剝離了一些枝蔓。那麼,歷史史料中記載的包公究竟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


斷案的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人。在人們的第一印象中,包拯明察秋毫、斷案如神。歷史上的包拯同樣出手不凡,《宋史》中記載他剛一就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縣令,就破了割牛舌案。有家人的耕牛被割掉了舌頭,主人來報案。包拯讓他回去悄悄把牛殺了賣。不久有人來告密說其私宰耕牛,包拯據此推斷告密者是割牛舌的兇手,意在報復耕牛的主人,後又看到其宰殺耕牛,便來告狀。結果不出所料,兇手「驚服」。包拯同僚吳奎撰寫的《孝肅包公墓志銘》記錄了另一樁案件。有兩人飲酒,一人袖子里有幾兩金子,他怕喝醉了把錢弄丟,就託付給另一位暫時保管,但事後保管者不承認有這回事,鬧到公堂。包拯私下讓衙役拿著文書去保管者家中取錢,其家人以為事情已經敗露,慌忙中就把錢交給了衙役,案子遂順利告破。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開封府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人們最熟悉的包公形象還是開封府尹包青天。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出任開封府尹。開封是北宋都城,宋廷往往選派親王、大臣兼任府尹一職,如即位以前的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名臣范仲淹、歐陽修,都有這樣的經歷。


正史中關於包拯任職開封府著墨不多,但「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寥寥數語,已經足夠撐起一位廉正剛直的清官形象。當時,開封府署有—塊題名碑,凡在開封任過府尹的,都在碑上刻著姓名和任職時間。南宋時的周密曾說,開封府尹題名碑上的「包拯」二字,「為人所指,指痕甚深」,這是因為見到這塊題名碑的人們,都喜歡在包拯的名字上指點撫摸,表達自己的敬慕之情。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合肥包公園·包公祠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是明於斷案的包拯。


嫉惡如仇的包拯


包拯29歲高中一甲進士,卻因盡孝未去做官,蟄居家鄉10年之久。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鄉人皆來勸勉,他才第一次出仕。告別家鄉的包拯奮筆寫下了明志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擔任了諫官的職務。面對吏治之弊,包拯進呈《乞不用贓吏疏》,認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請求朝廷罷免貪官污吏。「三彈張堯佐」「七斗王逵」等故事都顯示出包拯的嫉惡峭直的性格。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合肥包公園·廉泉


待官以嚴,待民以寬。包拯深知「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系,當務安之為急」。皇祐年間,江淮六路「連年荒歉」,包拯上疏仁宗,請求朝廷廢除江淮六路受災州郡的配糴及諸般科率,「令州縣官吏,多方擘畫,救濟饑民,不得失所」。


典軍的包拯


包拯曾任監察御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包拯還很注意沿邊百姓的安定,他指出:「民已困矣,敵何御焉?」任河北轉運使時,看到沿邊州軍,戶口甚少,田地經常受澇,百姓生活困難,就上書要求朝廷減免沿邊人戶的賦稅。包拯最後官至樞密副使,以文人典軍事。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合肥包公園·清風閣


「其聲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這是善於典軍的包拯。


立訓的包拯


包拯一生清廉儉樸,「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任知端州(今廣東肇慶)三年期滿,包拯即將乘船離開端州。端州百姓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感激,送給他一方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硯台,並非金銀珠寶,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峽,剛行至江中不久,包公發現了硯台的事,嚴厲申飭了手下,並將這方端硯拋入江中,還於端州。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硯歸」的故事。任知廬州期間,舅舅犯法,包拯「撻之」,「自是親舊皆屏息」。包拯不僅自身廉潔奉公,還十分重視對子孫的規訓,《宋史》記載了其留下的一則家訓: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包公「不持一硯歸」郵票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仕宦子孫,凡貪污受賄的,生前不許回到家鄉,死後不許葬在家族的墳地里。包拯還讓石匠把這條「家訓」刻在石碑上,豎在堂屋東壁,垂誡後世。這則家訓不談國法如山,不論修身之道,直截了當地立下家法家規,連用兩個「不得」,一個「非」字,字字斬釘,句句截鐵,不拖泥帶水,不容有絲毫違悖。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合肥包公園·雪景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歷史上的包拯可不只會查案子



包拯卒謚「孝肅」,言其孝於親,肅於朝。包拯後世恪守家訓,律己正身,直道而行,形成了流傳千載的「孝肅家風」。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嚴於立訓的包拯。


胡適在《三俠五義》序中說:「包拯——他在當日很得民眾的敬愛,故史稱『童稚婦女,皆知其名』。後來民間傳說,遂把他提出來代表民眾理想中的清官,他卻也有這種代表資格 。」明於斷案、敢於直諫、善於典軍、嚴於立訓的包公形象早已嵌入了傳統文化的內核,成為「清官」的代表,砥礪無數士人廉潔奉公,以民為先。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汪春濤整理)


更多精彩,為您推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一座古堡八退倭寇,這個家族為啥牛
這個字我們熟悉不過,但Ta的來歷少有人知
讀書就為了考試?被譽為「中國科舉第一」的家族不同意
梁啟超、王國維、茅盾……名人故居都掛什麼樣的楹聯?
唯有楊柳管別離

TAG: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既可憐又可恨的太子爺胤礽,一生兩次被廢
歷史上這三事件真實發生過,但你不會在歷史書上看到它們
歷史上三國時期,沒有這四人協助,他不可能登上太子職位並稱帝
歷史上的果郡王真的愛上了嫂子?殺害他的真兇可不是雍正
這些歷史上可怕的預言,准得讓人不寒而慄
歷史上那些搞笑的發明,可惜都沒有被大眾所認可
歷史上真實的香妃,這些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如果沒有這些老照片,你可能都不知道歷史竟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堅不可摧的瀘定橋歷史上竟然還掉過三次鏈子?這是咋回事兒
保險投保時不查歷史病歷,理賠時再查,是否會出現涉嫌鼓勵帶病投保,出險就拒賠的釣魚情況?
書上看不到的歷史真相
沒點經濟歷史知識還真看不懂這段子
歷史書上沒有的小細節,到底是真是假誰來評判
在書上找不到的歷史故事
歷史上真正的秦檜,才不是你們所知的那樣!
歷史上皇后處罰宮女可隨便打,但有一個地方誰都不能碰!
歷史上存在爭議的三個神秘事件,可能遠沒有書上說的那麼簡單
歷史上不結婚也要罰錢的年代,可怕!單身狗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