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天天快報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科學家2016-12-07


原題:盧煜明院士科研路上的幸與不幸


作者:郝婷


責編:老科

編者按:正如作者所說,見到盧煜明院士第一感覺瀟洒帥氣,話說小編第一次收到這篇文章時也是這種感覺,長得這麼帥的科學家,需要認真拜讀此文。被吸引的是盧煜明積極樂觀的科研心態,正如他所說,「不要想太多,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有什麼事發生。」也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成就了他的今天。


本期嘉賓:盧煜明,1963年10月出生於中國香港。1983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讀書,前兩年完成醫學基礎課程,第三年做克隆研究,1986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隨後,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於1989年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學位,又分別於1994年及2001年取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偕夫人回國,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他領導的團隊於1997年首次在孕婦血漿里發現足夠的胎兒DNA,開創了無創產前診斷的技術,並推廣應用於90多個國家。盧煜明團隊目前在利用血漿分子檢測並監控癌症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等榮譽稱號。2015年,盧煜明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最高獎譽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成為全世界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學者。2016年9月,盧煜明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同月,榮獲被譽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盧煜明院士

有幸得以採訪盧煜明教授的機會,可以面對面感受科研大家的風采。記者第一時間來到了香港地區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就設於這所公立醫院背後。初見盧煜明,第一感覺瀟洒帥氣,有點神似港星張智霖。第二感覺謙遜和藹,雖然我比預約時間提前了20分鐘到,但他遠遠地就跟我打招呼並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作為一個青年學生,我最好奇和感興趣的就是盧煜明做科研的過程和經驗,所以訪談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聽他娓娓道來。收穫滿滿的是他對科研的熱情和堅持,以及對科學嚴謹且力爭做到最好的態度。之後,圍繞一些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盧煜明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 ◆醫者仁心是科研的初衷和動力


盧煜明更喜歡稱自己為醫生。他回憶起在牛津大學讀醫科專業的時候,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如果想判斷胎兒是不是正常,有沒有遺傳疾病,就要做一些有風險的檢測,比如羊膜穿刺術。而羊膜穿刺術會導致高達1%的孕婦流產率。所以當時的准媽媽們面對要不要做產前診斷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此我就在想,有沒有可能用一些更安全便捷的方法,比如通過抽取孕婦的血液去檢測呢?」正是這樣一種醫者仁心,開始激勵盧煜明去尋求答案,他還在學醫的時候,就找到牛津大學的一個教授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當時醫學生做科研的人非常少,即使是在牛津這樣著名的大學,同年級也只有盧煜明和一名巴基斯坦的學生熱衷於課餘研究。


而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他一做就是8年。


「剛開始做的時候,能從血液中獲取到的胎兒細胞信號非常弱,總是不能找到一個很準確的方法,從1989年做到1997年,這其中的經歷很是曲折。」盧煜明拿到醫學學士學位後,經過一年的實習,他本可以成為一名專職醫生,但對這個研究課題的執著讓他又回到了校園。「實習結束後,我還是對這個研究很感興趣,因此就決定回到牛津大學讀Ph.D(Ph.D,指哲學博士學位,現泛指學術研究型博士學位,源自拉丁語Philosophic Doctor)。我想我的動力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那個時候也年輕,沒有太多負擔,只想把這個工作完成好,會對孕婦的產前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 ◆ ◆科研路上的幸與不幸


在與盧煜明交談的過程中,他多次用「很幸運」來描述自己當年科研的一些經歷。這當中有很多「神奇」的小故事:盧煜明和太太當年一起去看3D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這部電影,看到銀幕上特效飛出來的字母H,就像兩個同源染色體,靈感一來,他找到了解決胎兒基因組問題的途徑。經過不斷努力,盧煜明帶領團隊利用孕婦血漿中的信息成功描繪出了胎兒的整個基因圖譜。


這次訪談中,盧煜明又談到一件「很幸運」的發現,這個神奇的發現解決了他8年來一直攻克不了的難題,揭開了無創產前檢測新的一頁。「你知道英國的飯菜對我來說不是很好吃,所以我就養成了時不時自己煮公仔麵的習慣。有一次煮麵的時候,我就想把血漿拿來煮會有什麼變化。後來我真的做了這個實驗,煮5分鐘,然後拿一些出來檢測,很神奇地就檢測到了胎兒的DNA。原來做了8年都沒有結果是因為我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我想要的東西。我以為我要找的東西在細胞內,但神奇的是其實它一直都在細胞外。這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我們都知道DNA是在細胞內。」這也太幸運了,煮泡麵都可以煮出名堂來,想想如果當年盧煜明愛吃的是叉燒包,那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其實,這些「幸運」的事,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沒有無時無刻勤于思考、善於聯想,又何來這種必然的「幸運」呢?上天只眷顧有準備的人。人們只關注這些報道出來的「神奇又幸運」的故事,卻鮮有人知那背後8年不放棄又艱苦卓絕的探索,才是這些幸運和神奇發生的基石。


對於自己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不幸」,積極樂觀的盧煜明講到最後也都會安排一個happy ending,將「不幸」也變成了「幸」。盧煜明說:「在我決定回牛津讀博士的時候,當時我的導師說沒有資金,只可以給我3個月的支持,之後我就要自己想辦法去申請獎學金。當時海外留學生在牛津大學讀Ph.D是非常貴的,每年要1.5萬英鎊。我當時就在猶豫要不要繼續。不過很幸運的是後來申請到4種不同的獎學金,才可以讀下來。讀博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研究課題做起來非常困難,一直沒有好的結果。博士畢業後,因為我是醫學生,所以還要做一些臨床工作,但我又很想繼續我的研究,很幸運的是在那個時候,英國有一個科研資助機構Wellcome Trust(醫療慈善機構維康基金會),他們有一個新的Career Development(職業培訓)計劃,允許你一邊做醫生,一邊做研究,所以我又可以繼續做下去。」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很多知識分子和科研學者處在觀望中,有人留下也有人選擇離開,香港地區各大高校都有很多職位空缺,而這時盧煜明夫婦選擇歸國。1997年1月,盧煜明就職於香港中文大學。「我回國後申請的第一個關於血漿的基金其實是被拒絕的。因為他們不相信通過血漿檢測DNA可以做產前診斷。當時我的團隊規模很小,只有我自己和我的Technician(技師)。」然而,為了要檢測胎兒的DNA信號有多少,在孕婦的血漿裡面有多少信號是胎兒的,盧煜明團隊需要資金去添置一台非常貴的儀器去檢測,在當時大概要幾十萬港幣。「當時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老闆恰巧邀請我去參加他在英國舉辦的聖誕聚會。那時我就戰戰兢兢地問他能否給我配備一台這樣的儀器,結果不到5分鐘,他就同意了,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聖誕禮物了。」


盧煜明的這些經歷和故事,讓我百感交集。看似如此幸運如此光鮮的過程,其實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挫折和困難,如果沒有堅韌和樂觀的心態,很難走到終點。我們在看這些科學大家為人所道的故事的同時,更應該挖掘出他們優秀的意志品質。對於這一點,盧煜明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我想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很有趣的是我們知道要達到目標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每一天都在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斷進行嘗試,而大部分時間是不成功的,但這就是科學最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現在做科學,哪怕是很基礎的工作,都是不容易的,所以不能夠給團隊太快太大的時間壓力,更不能太功利。」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盧煜明畢業照


◆ ◆ ◆鼓勵資優生做科研


談到目前我國科研發展的整體水平,盧煜明教授也是信心滿滿。


他認為我們國家以前和現在的科研實力有很大不同。過去20年中國的發展很快,現在可能已經是全世界發表論文數量第二的國家。「我想遲早我們的論文質量也可以同美國相媲美,不過這還需要一些時間,要持續地發展。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我們希望科學能發展得好的話,我們就要鼓勵和引導最好的學生去做科學。現在拿香港地區來說,最好的學生很多都在從事金融、法律等行業。我希望中國有自己的生物醫學或者其他的科學學科,能吸引我們最好的學生去做研究。」


◆ ◆盧煜明談中國的精準醫療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2015年4月21日在「2015首屆清華精準醫學論壇」上,我們也提出中國目前應該大力推進這種醫療方式,最終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盧煜明認為精準醫療是未來醫學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平台,也是未來醫學的大方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基因也是不同的,從前用藥的時候其實就沒有把個人信息很仔細地考慮進去,而現在我們擁有的技術允許我們去發展精準醫療。」過去人類完成基因組測序要13年時間,花費30億美元,現在用最新的設備做基因圖譜,數天就可以完成,花費1000美元左右,未來10年還可以更加便宜。對於中國的情況,盧煜明說:「就中國來說,基因診斷目前在中國的醫學界應用也很廣泛,比如我們這個無創產前診斷其實也是用DNA排序。現在中國可能每年要做200萬例無創產前診斷,同一個技術其實可以去做精準醫療,比如檢測癌症和其他遺傳疾病。現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英國目前有10萬人的基因圖譜項目,美國奧巴馬政府甚至為此出資2.15億美元,所以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機。」


對於精準醫療的用途,盧煜明指出了基因排序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的幾個典型方向。「第一,通過基因預測一個正常人將來會得哪些疾病;第二,通過基因在早期診斷出病症,無創產前診斷也是其中一種;第三,用檢測技術來找出對某個人最有用的葯。比如肺癌,有機會擁有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上皮生長因子細胞增殖和信號傳導的受體。突變或過表達一般會引發腫瘤)基因的突變。如果有這個突變的話,癌細胞就會被其中一種葯抑制。所以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對症下藥。還有就是用藥後,癌細胞可能有新的突變,可能要換藥,所以可以用基因檢測來指導癌症的治療。」

預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可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



工作中的盧煜明


針對我國精準醫療的發展,盧煜明也提出了一些發展方向。「我想我們需要一個很好的公共健康醫療記錄系統。首先數據要多,而且電腦系統最好要聯繫起來。可能幾個大的醫院或者醫療系統,他們的數據可以共享。比如香港地區現在大概有40多家公立醫院,所以醫院可以共享病人的電子醫療記錄系統。如果沒有許可權獲取這些數據, 那做研究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現在我們也有很多排序的公司,不過他們大部分也是排序技術的使用方。我想現在我們的弱點是沒有自己的穩定的排序技術平台,大部分還是用美國的技術,比如有的用Illumina(遺傳變異和生物學功能分析領域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供應商)的產品,還有的用Ion Proton(某台式測序系統)。所以大部分經濟收益也流入了美國。排序作為未來醫療系統一個重要的支柱,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排序技術平台。」


◆ ◆生物醫學領域的可重複性


由於學科的特殊性,生物醫學領域的可重複性一直都備受關注。網路新媒體的便利以及來自高校科研單位無形的壓力,可重複性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於這個問題,盧煜明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重複性是科學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基石,你發表文章要寫得清清楚楚,要能夠讓其他人可以去再現。我想如果真的是有一些錯誤,最重要的是這個錯誤是不是誠實的錯誤。意思就是發表文章的人是不是用了他們最大的努力去獲得數據,去解釋他們的結論。如果是的話,我想是可以的,因為科學有自我修正的功能。如果有人編造數據那就會有問題。當然在任何國家都可能有這樣的例子。」


最後,以盧煜明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說過的一句名言結束:「你覺得喜歡做,享受做的,just do it,不要想太多,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有什麼事發生。」是幸運的事還是不幸的事?以盧煜明的人生來看,科研路上或許真的沒有不幸的事吧!因為就算有,最終還是會以happy ending結束。


作者簡介:郝婷,女,山西省太原人,本科畢業於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後赴美國羅斯曼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現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在讀。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雜誌2016年11月刊《青年才俊》欄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社會性科技期刊。致力於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與青年科技工作者聯繫溝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傳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經驗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養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的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家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華大名譽教授獲得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2016獲獎者中1人為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
哥大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3名美國高校教授共獲殊榮
許晨陽教授獲2017未來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三位拓撲領域美國大學教授共享2016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牛90後教授勞倫斯·布拉格25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祝賀!耶魯陳列平教授榮獲2017沃倫·阿爾珀特獎
北京301醫院王開教授:胎記研究有望衝擊「諾貝爾獎」
阜外醫院張澍教授榮獲美國心律學會2017年主席傑出貢獻獎
祝賀!施一公教授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唐納德·斯通:一個美國大學教授的收藏60年
施一公教授: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蘇州大學遲力峰教授獲2017年度IUPAC化學化工……
億康基因首席科學家謝曉亮教授獲2017「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6年度「長江學者」入選名單公布:特聘教授159人,講座教授52人,青年學者229人
0-7歲孩子的100個安全警示——來自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
CSP2017-陸林教授:沈漁邨院士與《精神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