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一】、毒氣計劃的提出


1945年5月7 日,德國法西斯投降。


美軍參謀總部計劃,在1945年11月1日實施登陸日本九州的「奧林匹克戰役」。

為避免美軍登陸時傷亡,他們計劃儲備11萬3千5百頓毒氣彈。


之前美軍有這樣的教訓。


1943年11月,美軍登陸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一島嶼時,雖然投下了3000噸高性能炸彈,但登陸戰仍打了4天,美軍傷亡近4000人。


美國開發和生產生化武器部門的一份報告分析稱,假如投下900噸芥子氣炸彈,美軍就能毫髮無損地佔領該島。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美軍試戴防毒面具


【二】、日本敢用毒氣,美國為啥不敢?


報告還列舉了1943年11月到12月,日軍施放10餘起毒氣的例子。稱美國使用毒氣屬正當防衛,有向日本報復和制裁的權利。

美國有生化武器儲備,之所以不敢輕易實施毒氣戰,是怕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各戰區報復性使用毒氣和細菌。所以想使用毒氣,要取得盟國英國、蘇聯、中國的同意。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日本進行毒氣戰演練


【三】、羅斯福兩次撂狠話

但對美國對日軍實行毒氣戰是早有的準備。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兩次向日本發出毒氣戰警告。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國第32任總統。

1942年6月5日,羅斯福向日本政府警告:?


「如果日本繼續對中國或其他聯合國成員國使用這種非人道的戰爭手段,我國政府就會認定,與此相類似的行為也將會對美國使用,我們也許就會按同樣的方式向日本實行最大限度的制裁。」


第二年的6月8日,羅斯福總統再次警告:


「軸心國(德、意、日三國同盟)不管使用什麼毒氣,也許馬上就會招致同盟國對軸心國全休領域的彈藥中心、海港及其他軍事目標進行最大可能限度的報復。」


這兩次警告相當於正式聲明:美國不首先使用毒氣,但如果日本等國使用毒氣,美國將對他們實施嚴厲打擊。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1942年,佩戴防毒面具的美軍第158團士兵在巴拿馬訓練


【四】、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投降


後來,美國優先實施了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曼哈頓戰役,與此同時還在制定奧林匹克戰役計劃。


根據該計劃,如果投擲原子彈後日本仍繼續頑抗——


第一步:1945年10月中旬,在日本東京的東北部投擲5400顆毒氣彈;


第二步:10月29 日,在日本九州全境33個地方投擲11萬噸毒氣彈。整個日本將瀰漫著芥子氣、光氣等毒氣。


第三步:11月1日,對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陸軍兵營和司令部性使用氰氯化物,投1000鎊炸彈340顆、500鎊炸彈702顆。這一毒氣能穿透日軍防毒面具,使日軍司令部失去抵抗能力。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日軍在戰場上使用毒氣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更狠!



投擲日本的原子彈爆炸


假如戰爭還在繼續,美國還有計劃:實施枯葉戰。


枯葉戰是美國1946年準備實施的「花冠」戰役中的一部分,通過生化武器將使日本30%的稻子枯竭。


遺憾的是,美軍還沒有來得及使用毒氣,1945年8月15日,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不久,日本就宣布投降,戰爭宣告結束。


【飛春讀傳,一個專註歷史名人傳記的企鵝號】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投原子彈日本還不投降,美國還有三步計劃,夠狠
原來日本提前投降,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兩顆原子彈?
日本提前投降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兩顆原子彈
二戰最後,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的兩枚原子彈,結果如何?
為何美國對日本用原子彈,日本仍然追隨美國?看完這幾點你就懂了
沒有美國的那兩枚原子彈,日本投降的時間會推遲2年以上
其實二戰日本打敗美國不是沒可能,只是走錯一步做錯一件事
全球只有一架?美國至今也捨不得丟
戰後不光美國入駐日本,還有一國家,最後扛不住跑了
揭秘美國原子彈試驗場:至今寸草不生仍有輻射,一年只開放兩天
日本的內心自述:如果不能當亞洲第一,也要做美國孫子!
不廢話,拿槍就干!明星在美國又怎樣?
二戰中,日本失敗的戰局已定,為什麼美國還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如果你還想看《美國隊長》的話,最好不要看這篇!
印度也崛起了,為什麼美國不搞他?
投原子彈前,美國向日本民眾發撤離傳單,他們卻不聽
在它面前,核武器都不算什麼!難怪美國至今不肯將它銷毀!
美國一直不肯回去月球,這就是的真相!
假如有一天我回國了,我一定忘不了美國的……各種酸爽!
一所美國大學拿的金牌比一個國家還要多,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