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
【中國化工儀器網 科技成果】北京時間12月9日,在歐洲核子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阿爾法磁譜儀(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以下簡稱AMS)實驗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總結了AMS實驗在國際空間站上五年的主要科學成果,同時授權東南大學發布相關重要科學成果。作為東南大學參與AMS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總負責人,東南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羅軍舟教授介紹,此項由東南大學參與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五年以來,收集到超過900億個宇宙線事件,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以及傳播的認識,並為探測暗物質提供重要證據。東南大學AMS數據處理中心數據處理和分析的總量在AMS實驗全球七個地區數據處理中心排行第一。
丁肇中教授參觀東南大學AMS實驗數據處理中心
五年以來,AMS在國際空間站上收集的超過900億個宇宙線事例中,能夠明確分辨的包括3億個質子事件,1650萬電子事件,108萬正電子事件,349000個反質子事件(其中1000億電子伏以上的事件多達2200個),以及大批重核(直至鐵元素)事件。AMS的最新結果包括測量的正電子比例,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強,均發表於物理學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這些結果提供了精準且出人意料的信息,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以及傳播的認識,並為探測暗物質提供重要證據。尤為難得的是,AMS探測器以十億分之一的測量精度,探測到少量疑似反氦事件,使人類見到反物質宇宙探測的曙光。
丁肇中教授和東南大學AMS實驗數據處理中心部分主要參與者合影
這些原始宇宙線數據必須要通過近實時的高效數據處理以及進一步的數據分析才能夠可獲得前所未有的分析精度,以對宇宙線進行精確測量。羅軍舟教授介紹,東南大學於2002年加入AMS實驗,建成了AMS實驗在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數據處理和分析中心,成功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最新計算機技術,解決了AMS海量數據處理與分析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確保能夠在東南大學近實時地處理和分析海量AMS科學數據。五年以來,東南大學AMS數據處理中心數據處理和分析的總量超過970TB,累計貢獻超過5400萬CPU小時,在AMS實驗全球七個地區數據處理中心排行第一,已成為世界範圍內AMS實驗最主要的數據處理中心之一。同時,東南大學先後有20多人次在CERN(歐洲核子中心)、MIT(麻省理工學院)深度參與AMS數據處理工作,東南大學雲計算團隊的研究也因此進入到了國際科學的最前沿。羅軍舟教授說,東南大學在AMS數據處理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為AMS實驗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得到丁肇中教授和AMS實驗合作組的高度認可。
AMS(阿爾法磁譜儀,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實驗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銜,是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的最強大、最靈敏的粒子物理探測器,其目的是測量宇宙線的來源以及尋找由反物質所組成的宇宙和暗物質的來源。AMS探測器具備極高的宇宙線測量準確度和精確度,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宇宙線測量時代。羅軍舟教授表示,未來,AMS仍將一直隨著國際空間站運行。正如AMS的物理結果所展示的,每當像AMS一樣的精確實驗被用於探索未知的世界,我們總可以期待嶄新、激動人心的新發現。
圖1.在地表上方約400公里的高度,阿爾法磁譜儀(AMS)測量與地球大氣相互作用之前的原始宇宙線
※盤點美國大狗機器人中的感測器技術運用
※量子弱測量技術在高精密測量領域的顯著優勢
※深度講解遺傳基因,倡導提高產前DNA檢測意識
※科學家:光學感測與成像分析技術新突破助力臨床診斷研究
※新型生物分析方法:利用激光光譜檢測液體中納米尺寸
TAG:中國化工儀器網 |
※美航天局決定在太空維修阿爾法磁譜儀
※阿爾法磁譜儀:在國際空間站的這5年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NASA正在制定計劃拯救阿爾法磁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