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 — SpaceX公司的方法和理由(1)
轉自 waitbutwhy 作者:Tim Urban
文前說明:十周前,我開始撰寫這篇文章。起初,我未曾預料到會遇到如此嚴峻的考驗。但就像那篇特斯拉的故事那樣,當我意識到以下兩點後,就下定了決心:這是個極為重要的主題,在未來必然會更加引人關注,同時,這也是絕大多數人不熟悉的領域。經過數周的研究以及與馬斯克等人的探討,對於所謂的"人類和太空的故事",我有了深入系統的了解,它再一次徹底重塑了我腦海中對未來的構想。在我構思這篇文章內容時,我要確保每位Wait But Why的讀者在讀完時都能獲得相同的知識,並能以此為基礎繼續他們的探索。畢竟在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切時,這些知識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因此,就像特斯拉的故事那樣,這篇文章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就連最終促成本文發表的進度更新也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文章概況: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梗概和背景,第二部分探討了移民火星的理由,而第三部分則深入探討了移民火星的方法。
___________
目錄
太空探索的未來
公元2365年,木衛三
出發的前一天。眼前的景象是如此不真實,她依然覺得難以置信。這裡有她之前聽說過的一切:包括百年前第一批登陸木衛三的人類所建造的建築、房子般大小的動物、她所知的面積跟整個地球差不多的海洋、熱帶沙灘、藍色的天空以及近到能夠灼傷皮膚的巨大太陽,最詭異的是,居然沒有木星在頭頂上盤旋。由於在眾多電影里看到過這些事物,所以,她覺得自己好像在參觀一部傳奇電影的布景地。對這一切,她的腦袋有些應接不暇。現在,她需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已經獲得了自己需要的一切,並向其他人告別。畢竟下一次再來,可能要很久以後了。
第一部分:人類和太空的故事
約600萬年前,一隻重要的母類人猿誕下兩隻幼崽。其中一隻將成為所有黑猩猩的共同祖先。而另一隻,則將繁衍出一支物種,這支物種終將進化成全人類。儘管第一隻幼崽的後代將保持正常猴子的樣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另一隻幼崽的後代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我們並不清楚原因,但在接下來的600萬年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嘗試地球上的生物之前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它們覺醒了。
這一切發生的速度很緩慢,是通過幾千代循序漸進的演化實現的,就好比一個人剛睡醒時,大腦需要有幾秒鐘的時間恢復清醒。伴隨著意識逐漸明朗,我們的祖先開始環顧四周,第一次,他們開始思考。
從36億年的夢境醒來後,地球上的生命第一次開始思考問題。
我們所在的這個巨大的空間是什麼?誰把我們放在了這裡?頭頂這個明亮的黃色光圈是什麼?這個光圈晚上去了哪裡?大海的盡頭在何處?如果到達那裡,會發生什麼?為什麼所有死去的人都消失了?他們去了哪兒?
我們提出了人類最偉大而神秘的問題——我們在那兒?我們渴望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當人類的意識變得更加清晰,我們逐漸總結出看似合理的答案。也許我們正站在一塊漂浮的圓盤上,而一隻巨大的海龜正馱著它。或許,夜晚在我們頭頂上閃耀的那些微弱光點是來自巨大空間之外的一束光束,而那也是我們死後將去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找到巨大空間的天花板與地板的交接處,我們就能伸出頭看看外面的世界,發現這片天地之外的種種精彩與神奇。
約1萬年前,分散獨立的人類部落開始走向融合,形成第一座人類城市。在更大的集體中,人們有機會與他人探討這個奧秘,展開部落間、代際間的交流。隨著學習方法的日益豐富和各種線索的不斷累積,人們有了新的發現。
這個世界顯然是一個球的形狀,而不是個圓盤。也就是說,所謂的天花板,實際上是圍繞在我們四周的更大的球面。我們身在一個球體之中,漂浮在這個球體外的其他物體不僅碩大無朋,與我們的距離也是完全超乎想像的。此外,還有一點事實令我們沮喪——
那就是,太陽並不是以我們為中心在旋轉,是我們在繞著太陽旋轉。
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清晰明確,卻令我們感到失望。我們為什麼不是宇宙的中心?這說明什麼?
我們在哪裡?
我們所在的地球已經龐大到令人不安,如果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難道只是宇宙中一個毫無來由、偶爾存在的球體嗎?這一切當真如此嗎?
這令我們感到恐懼。
於是,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
如此一來,地球邊緣那些光點就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它們顯然是其他星球,類似於我們的太陽。它們就像我們的太陽那樣漂浮著。這同時也說明,我們並不是在地球的裡面。不僅我們的星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連我們的太陽都不過是宇宙中一個偶然存在的傢伙而已,不是中心,而是被包圍在虛無中。
這令我們感到恐懼。
看起來,我們的太陽是一片更龐大的事物中的一小部分。這個更龐大的事物是一片由數十億個太陽組成的巨大而美麗的星雲。萬物皆在其中。
最終,我們得出了上圖所示的結論。然而,後來我們又發現,真實的情況是下圖這樣:
一片黑暗。
隨著工具和知識的進步,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更多的事物呈現在我們眼前。在敢冒風險解決"我們在哪裡?"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我們居然是孤獨的。我們身在孤島中的孤島,深埋在隔離層中,找不到其他可以交談的生物。
這就是我們的宇宙。
人類產生至今只有200萬年左右,與地球歷史相比是十分短暫的,在最近2萬年里,,我們成為了地球上第一個了解到宇宙的生物,而從那一刻起,集體的生存危機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們心中。
這並沒有什麼好責怪的。從對宇宙一無所知到發現宇宙的存在,要接受的信息量何其龐大。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安於生活在錯覺中,欺騙自己我們所在的地球會一直生機盎然和充滿溫暖。我們就像這個
新視野號名列首位,因為它剛剛大顯身手。2006年,新視野號發射,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冥王星之旅(2007年飛越木星時藉助其引力得到了大幅加速),最終於2015年7月14日抵達冥王星。它並未登陸冥王星,但飛得離它很近,首次向我們清晰展示了冥王星的廬山真面目:
接下來,新視野號將繼續向柯伊伯帶飛去,以發回彗星和矮行星的圖片。你可以在此處追蹤新視野號的位置。
尷尬的是,由於冥王星在新視野號發射時還屬於行星,因此在冥王星降級之後的這些年裡,大家都不敢與新視野號團隊有眼神接觸。雖然我很理解大家對於冥王星降級的傷感情緒,但事實上,冥王星可能應該慶幸自己竟然冒用了76年行星的名號,在此期間掩蓋了大量柯伊伯帶天體的身影,使得同級別的柯伊伯帶矮行星鬩神星一直寂寂無名,直到2005年才被發現。
2)好奇號(火星,NASA)
好奇號現在是一台非常著名的探測器。好奇號是一台汽車大小、可愛的自動登陸設備,2012年降落在火星表面,目前正在一個大型隕坑中研究各種事情,而它的首要目標則是弄清楚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早前的兩台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和勇氣號,帶著為期90天的任務計劃在2004年實現了登陸。這兩台火星探測器都超期服役了很久,而且機遇號目前仍在運行。表現太優秀了。
另外還有許多環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器,但是好奇號才是重點。
在研究過程中,我看到了一段視頻,它來自於一部敘述勇氣號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到火星表面全過程的影片,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視頻。但我後來又發現了這段講述好奇號登陸火星的視頻,竟然更精彩。
3)朱諾號(木星,NASA)
2011年,朱諾號離開地球,繞了一大圈後,在2013年又回到地球以獲得重力助推(過程中它拍攝了一段月球環繞地球的精彩視頻),目前正在前往木星,並將於2016年7月抵達。
一旦抵達之後,朱諾號將環繞木星運行,拍攝照片並利用感測器來探究所有氤氳雲帶下到底在發生著些什麼。它將墜向木星自行銷毀,而且有望在燃盡之前迅速拍下木星在大氣層內的模樣並將照片傳回,以便人們能製作出虛擬現實視頻,讓你可以體驗降落木星表面的過程。
4)卡西尼號(土星,NASA /歐洲航天局/義大利航天局合作項目)
1997年,卡西尼號發射前往土星,土星是太陽系唯一有芭蕾舞短裙般光環的行星。2004年,卡西尼號抵達土星,成為有史以來首個環繞該行星運行的探測器,並發回了一些讓人驚嘆的照片,例如這張:
還有這張:
這張靠近光環的照片:
這張太陽在土星背後的超精彩照片:
2005年,卡西尼號投下的惠更斯號登陸器降落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以下為惠更斯號拍攝的一張土衛六表面的實景照片(能看到像土星衛星這樣遙遠神秘天體的真實表面,感覺非常奇妙):
5、6)旅行者1號、2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NASA)
這兩顆旅行者號探測器發射於1977年,是首批採集太陽系四個巨大帶外行星圖像的探測器。旅行者2號目前仍是唯一探訪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測器,並分別拍下了以下這些神奇的照片:
旅行者號有一點特別棒,就是即使最初的任務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它們現在仍在向外飛行。它們現在都已經離地球非常遙遠了,並且速度非常快。旅行者1號在兩者之中速度較快,其速度高達38000英里/小時(61000公里/小時),這意味著它五分鐘即可飛越大西洋,而且它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目前離地球131天文單位。它也是首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體。按照這個速度,旅行者1號將在約73000年後抵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
旅行者號還有一點也特別棒,就是在發射前,卡爾?薩根(Carl Sagan)領導的一個NASA委員會在每個探測器上都搭載了一個時間膠囊,膠囊上面帶有許多符號、聲音、地球的圖片(以及播放和觀看的符號指南),因此這兩個探測器哪天可以告訴外星生命我們在做什麼。或許是浪費大家的時間,但誰知道呢。
7)羅塞塔號(彗星,歐洲航天局)
羅塞塔號(Rosetta)於2004年發射,2014年8月抵達彗星67P,並在數月之後成功在彗星上投下了菲萊號(Philae)小型登陸器,引起廣泛關注。探測結果表明彗星67P差不多就是一塊大岩石(長2.7英里/4.3公里),但羅塞塔號拍攝的照片非常精彩:
8)黎明號(灶神星和穀神星,NASA)
黎明號很難相信自己會上榜。我讓它上榜的原因是因為我不確定人們是否知道小行星帶中存在大小几乎與行星相當的巨大天體。小行星帶是數百萬小行星組成的環狀區域,包含750000多顆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切勿與環繞外太陽系、遠大於小行星帶的柯伊伯帶混淆)。在小行星帶眾多小行星中,穀神星是一顆矮行星,直徑為月球27%、質量佔小行星帶總質量三分之一,而灶神星則是該小行星帶中的第二大天體,僅次於穀神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小行星帶天體。過去我並沒有真的覺得穀神星和灶神星有什麼。總之,黎明號2007年發射,2011年環繞灶神星運行了9個月,隨後前往穀神星,並於2015年3月抵達(因此成為首個環繞過兩個不同天體的探測器)。
觀察了解手段2:望遠鏡
17世紀早期就已經出現瞭望遠鏡,接下來的400年,隨著其功能越來越強大,它們成為了人們閱讀《我們在哪裡?》的首要手段。
但是地基望遠鏡後來還是遇到了觀測能力的極限,無論它有多麼先進。你知道,透過玻璃杯中的水看燈,燈是多麼扭曲奇怪吧?這就是星星一閃一閃的真正原因,只不過我們不是透過水,而是透過地球大氣在觀察。大氣對光線的扭曲沒有水那麼厲害,但恆星和星系在天空中只是微小的光點,因此任何程度的模糊都會是巨大的問題,這就好像從游泳池水底往上看,想觀察天上飛翔的鳥群一樣。
20世紀60年代,人類擁有了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的能力,在太空中,望遠鏡可以向我們展示完全清晰的恆星圖像,這是有史以來的首次。1990年,NASA發射了首個牛哄哄的太空望遠鏡——哈勃。
哈勃太空望遠鏡重13噸,長度相當於一輛校車,其直徑7.9英尺(2.4米)的主鏡非常精確,足以將激光束投射到200英里外的一毛硬幣之上,觀察能力也非常強大,可以從波士頓看到東京的一對螢火蟲(如果地球是平的)。哈勃望遠鏡位於地球上空340英里的軌道上,在那裡沒有任何大氣或光污染,正如NASA所言,處於"終極頂峰"之上。這一切賦予了哈勃望遠鏡前所未有的宇宙視野,讓它在最近25年內不斷發回極其震撼的觀測照片,這些照片帶給人夢幻般的感覺。例如,這個壯麗的星系:
或者,這兩個正處於緩慢融合進程中的星系:
或者這個無比巨大的"創造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左側的柱子非常龐大,從頂端到底部的距離是四光年,也就是說,如果你坐飛機從下往上飛行,需要450萬年才能到達頂端):
或者在哈勃望遠鏡將主鏡對準方框內的天空時(下圖通過與月球的對比顯示矩形的大小),似乎空無一物:
你將發現成千上萬的星系:
哈勃望遠鏡和其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圖像展現了與我們在哪裡、我們如何來到這裡這兩大問題有關的全新信息世界,從暗能量到宇宙的起源、年齡與大小,到與地球相似、可能也擁有生命的行星的數量,在各方面不斷擴展著我們的認識。
40多年來,支持地球產業以及持續觀察了解這兩大目標始終是我們與太空關係的全部。
由於這兩大目標都最適合用無人太空旅行器來完成,因此人類與太空的故事最近階段的主角都是太空探測器,而人類的戲份都發生地球上或者離地球很近的地方,只是用操縱裝置進行控制而已。
自阿波羅17號1972年返回地球以來,人類需要上太空的唯一原因就是,有時我們才需要送人上太空,完成機器無法勝任的某些任務。在進入過太空的550人之中,400多人都是在後太空競賽時代進入太空。但自從阿波羅計劃以來,上太空的原因都非常實際,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上太空就是為了完成某些工作。因此,近40年來,每次載人航天任務都在緊貼地球薄薄的一圈太空——近地軌道中進行。
國際空間站
現在,每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目標幾乎都是到國際空間站(ISS)接送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是16個國家參與的合作項目,始於1998年,建設了十年。空間站在近地軌道底層環繞地球運行,高度在205到255英里(330到410公里)之間,約等於冰島的寬度,空間站離地面如此之近,因此在夜晚用肉眼就能輕鬆看到。空間站比人們印象中要大,其重量相當於320輛汽車,長度相當於一個美式橄欖球場:
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到底做些什麼?藍色部分
開始寫這篇博文時,我發現自己並不真正了解設立國際空間站的目的或者宇航員在其中做些什麼。每次我觀看空間站內部狀況的視頻時,印象都是某個成年人漂在空中玩耍。
幸好還有國際空間站大會這樣的東西,正巧上個月就在波士頓召開。於是我就去了。大會由美國空間科學發展中心(CASIS)主辦,該機構負責管理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中的工作。我在大會了解到以下幾點: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科學實驗室。它跟其他實驗室沒什麼區別,只是飛翔在太空而已,因此它是一個可以在零重力狀態下進行測試的實驗室(實際上並非零重力,而是微重力,關於這一點,我將在本文稍後進行解釋)。
大多數國際空間站實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了獲得理想的重力條件,但除此之外,它們還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從了解表現為宇航員骨骼萎縮的骨質疏鬆症(因為他們不需要對抗重力),到測試設備如何承受太空環境,到分析流體在沒有其他任何外力影響下的表現以及相互作用,到利用重力變化誘導細菌顯現是哪些基因使其對特定藥物免疫等等,不一而足。
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一周的時間安排都非常緊張有序。總的說來,他們不是在睡覺(8.5小時)、吃飯(早餐/晚餐1.5小時,午餐1小時)、鍛煉(強制規定每天2.5小時),就是在做實驗(每天9小時),我拿到的這張照片就是目前國際空間站三位宇航員的時間安排表。周末會放假,但可能也不會太有趣,你只能一直飄來飄去,看著窗外。
並非只有我非常想去國際空間站玩,因此NASA挑選人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過程極具競爭性。成千上萬人申請,只有100人入選最終面試和體檢,而最後只有一兩個人能獲得通過。極少數情況下,私營企業或個人可以花錢進入空間站待上幾天,但費用約為6000萬美元。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在國際空間站生活的感覺,請觀看一位飄浮宇航員的國際空間站導覽視頻。
到目前為止,共有15個國家的216人上過國際空間站:
如何將東西送上太空
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了太空中的情況,但是要如何才能讓東西 上太空?你是否問過自己,GPS衛星這樣的東西最初是如何上天的?答案就是,共有九個國家具備將物體發送到軌道的能力:俄羅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印度、以色列、伊朗以及朝鮮,另外還有一個非國家性組織——歐洲航天局。如果一顆衛星能進入太空,那是因為有人付費給以上十大實體中的某個實體,讓其在巨大、昂貴的火箭頂部攜帶衛星升空(或者因為國家為了自身用途而發射衛星上天)。
至於送人上太空,有史以來只有三個國家完成過——俄羅斯、美國以及中國(在太空領域發展迅猛的後起之秀)。自60年代以來,俄羅斯利用聯盟號飛船將人送到太空,美國繼1972年完成阿波羅計劃之後,在1981年利用太空梭計劃恢復了送人進入軌道的能力。
接下來的30多年裡,美國總共向近地軌道發射了135架太空梭,其中成功了133次。兩次意外事故是美國歷史上非常慘痛的回憶——1986年的挑戰者號以及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
2011年太空梭計劃結束。現在,只有兩個國家能將人送入軌道——俄羅斯和中國。由於自身沒有能力,美國,這個曾經在全世界面前成功將人送上月球的國家,現在不得不看俄羅斯的臉色,利用俄羅斯的火箭送宇航員進入太空。
___________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類與太空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點奇怪。1970年,這個故事是這個樣子:
按照推測,故事應該這樣發展:
但到了2015年,結果故事是這樣發展的:
當我審視今天人類與太空的故事的發展狀況,還是會覺得難以置信。僅在蘇聯發射首個人造物體進入軌道58年之後,我們現在就擁有了大量環繞地球運行的高科技設備,在觀測和通信方面獲得了神奇的能力。而且還有一系列探測器,它們的足跡遍布太陽系,不斷向我們發回它們的發現。巨大的太空望遠鏡高懸在地球上空,向我們展示可觀測宇宙的真實面貌。我們頭頂250英里之上是一個橄欖球場大小的科學實驗室,宇航員在裡面工作。
我說的這一切都非常棒。
要是人類與太空的故事真是這個樣子——
——那麼我會對我們目前在宇宙大環境中的表現讚不絕口。
但不幸的是,60年代來了。因此後來它發展成了這樣:
好的魔術表演應遵循一個簡單的準則——漸入佳境。如果你無法調動審美疲勞度不斷上升的觀眾,那麼他們很快就會舍你而去。
在部分領域,人類與太空的故事這場魔術表演持續穩步升溫。例如,在尋求知識與了解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超越自我,每隔十年,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都得到了顯著的加深。人類的探索精神經久不衰,並且自阿波羅計劃以來,在太空領域日益發揚光大。
然而,雖然我們對探索很著迷,就像我們渴望了解《我們在哪裡?》一書中隱藏的所有秘密一樣,但對於獲得真正的激勵和鼓舞、激發腎上腺素而言,探索無法與冒險相提並論。探測器和望遠鏡可以讓我們大開眼界,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但是沒有什麼能像看到自己物種進入人類從未到達的領地一樣觸發我們的內在野性。在這個領域,過去四十年讓我們感到空無一物。看慣了人類登月之後,後來穿梭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天任務,正如羅斯?安德森所說:"感覺就像看到哥倫布在家門口的地中海航行。"
正因為如此,在當今的世界,人類與太空的故事已經淡出了我們的關注焦點。這個本應讓我們感動得五體投地的主題結果變成了枯燥的雜耍。如果你問10個自己認識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太陽系探測器、國際空間站、NASA或者SpaceX都在做些什麼,大多數可能都無法告訴你多少東西。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人類上過太空。人們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為不關心。由於後來每況愈下的表現,人類與太空的故事讓人感覺很失望。看看現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人們很容易根據直覺預測太空故事未來的發展將繼續像今天這樣得過且過:
許多人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他們會問:"地球上的問題這麼多,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把人送到遙遠的太空?"馬薩諸塞州議員巴尼?弗蘭克三十年來都在美國預算決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對於宏偉的載人航天計劃,他認為"充其量只是一種國家不宜涉入的奢侈行為"、"完全、徹頭徹尾的金錢浪費"以及"純屬無用之功"。自太空競賽結束以來,NASA預算的大幅削減,這就說明弗蘭克並不是唯一持這種看法的美國政治人物。
關於第一次評估,弗蘭克非常理性,畢竟,面對醫療、國家安全、教育、貧窮等諸多問題,我們是否真的要為"冒險預算"騰出空間?因此,上圖中人類與太空未來的發展趨勢極有可能延續目前的方向。
最近幾個月,我幾乎不停地閱讀、討論和思考這個故事未來可能的發展狀況,現在我對於未來的預測已經有了巨大改觀。
我認為我們都在等待一個巨大的驚喜。
第2部分:馬斯克的任務
與大家一樣,埃隆?馬斯克也有一些人生目標。與大家不太一樣的是,他的目標中有一項是將100萬個人送到火星上去。
最近幾個月,在我向朋友說明這一系列博文在探討什麼的過程中,只要我提到這件與火星有關的事情,總會遇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情形。他們的反應從"什麼——",到"太糟糕了,聽你說之前,我一直都覺得埃隆?馬斯克非常了不起,都不知道他原來是一個古怪愚蠢的億萬富翁",到"我可以笑嗎,蒂姆你沒開玩笑吧,他會生氣吧?",什麼都有。
就是沒見過這樣的反應:"太酷了,非常有意義。"
現在我明白了——但直到最近我一樣也是這麼想的。通常,帶有火星這個詞的語句都是關於某種深奧的天文學知識或者某個枯燥的科幻故事。而殖民這個詞通常都是出現在與歷史有關的語句中。這兩個詞不大可能在現實中出現在一起。
為了解釋為什麼馬斯克想要送一百萬人上火星,我先說說銀河系另一邊某類地行星上生活的兩個外星人——Zurple和Quignee:
Zurple和Quignee所在的行星Uvuvuwu形成比地球晚12億年,但是因為Uvuvuwu上簡單單細胞生物進化到複雜單細胞生物只用了3億年(地球上用了16億年),因此Uvuvuwu上的生命已經後來居上,在1100萬年前就進入了人類程度的智慧階段。今天,Uvuvuwu上的生命遠比我們在地球上能想像的任何東西先進。
Zurple和Quignee自從240萬年前讀研究生認識起就一直是朋友,他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就是觀察銀河系中的新興智慧生命,並且打賭這些生命是否將會滅絕或者"通關"(憑藉我們無法理解的先進技術,他們有辦法實時觀察到所有行星)。
最近, Zurple和Quignee迷上了行星143-Snoogie(他們為地球取的名字)上發生的事情。他們對143-Snoogie的興趣始自約350000年前,當時Zurple從IntelligenceWatch應用程序上得到了一條警示:
143-Snoogie上的生命已經進入了胎兒智慧階段。
當時他在和Quignee吃午餐,當他提起這條警示時,Quignee說道:"我用1賠2的賠率賭他們會滅絕。"於是Zurple立刻握手成交。為什麼不賭?找一些物種來追蹤和支持總是很好玩的。
但最近,從約100年前開始,這兩個外星人一直在密切關注143-Snoogie上的生命形式,而現在,地球上發生的事情深深地吸引了他們。
為了找出原因,讓我們想想他們的賭局,想想什麼會導致他們中的一個人贏得賭局。Quignee希望人類滅絕。這很糟糕。Zurple則希望人類能夠"通關",不管這意味著什麼。稍後我們將回來繼續這個話題。
他們可能在關注的就是整個143-Snoogie生命史中滅絕事件的模式。我們也來看一看吧。
------------------
關注如下我的微信公眾號「董老師在矽谷」,關注矽谷趨勢,一起學習成長。
※買 Apple Watch 的理由
※2017WBrC亞軍獨愛Giesen烘焙機的理由
※《BanG Dream!》一月下旬開播的理由
※愛上Moncler的24個理由
※陳冠希與余文樂Battle的三大理由 | GQ Daily
※RedVelvet-EXO-少时-NCT SM偶像豆于夏日接连回归理由是?
※iPhone擊敗Android的11個理由
※買iPhone6S不買iPhone8和X的10個理由
※新澤西危急!十大理由支持Kim Guadagno當選州長(一)
※RedVelvet-EXO-少時-NCT SM偶像豆於夏日接連回歸理由是?
※入手iPhone 8而不等iPhone X的九大理由
※Kamasi Washington 給你一個愛上爵士的理由
※使用Access和Excel之間的選擇理由
※我不買iPhone8、iPhoneX的十個理由
※專訪 | Kamasi Washington 給你一個愛上爵士的理由
※外媒給出買iPhone6S不買iPhone8和X的10個理由
※PC VS Macbook!攝影師認為5個PC完勝的理由
※Reasons for going to Russia 去俄羅斯的理由
※黑紅 Air Jordan 13 「Bred」 值得入手的 3 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