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家蠶·幹細胞--看「實踐十號」衛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液體·家蠶·幹細胞——看「實踐十號」衛星上的三堂太空實驗課
新華社記者 吳晶晶 榮啟涵
4月6日凌晨,搭載著19位「特殊乘客」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開始了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現在,旅程已過大半,這些「特殊乘客」在太空還適應嗎?它們的實驗任務進行得怎麼樣?這些實驗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從「實踐十號」給你帶來了三堂太空實驗課。
【第一堂課:太空中如何讓液體「聽指揮」?】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由於重力作用,水往低處流,隨形而變。而在太空中,由於重力消失,水會以球體狀態懸浮在空中,在容器里的液體會順著容器壁往上爬。
未來我國要建設空間站,宇航員在太空長期生活,要喝水、洗衣服,但水在太空中「不聽話」怎麼辦?這就涉及空間流體管理,而「實踐十號」上的「熱毛細對流實驗」對流體管理問題的探索就是要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是熱毛細對流?「實踐十號」載荷主任設計師、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段俐介紹說,在地球上由於重力作用,浮力對流是自然對流的主要形式,而在太空中,由表面張力驅動的熱毛細對流是自然對流的主要形式。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熱毛細對流也很常見,比如粥在冷卻後表面形成的渦胞結構就是它引起的。
段俐說,空間流體管理除了宇航員的生活需要,還有太空中飛行器需要液體燃料進行驅動實現變軌、調姿、對接等,液體燃料貯箱如何設計才能保證液體燃料推進,就需要對熱毛細對流進行研究。
研究熱毛細對流還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例如晶體優質生長。受到浮力對流等影響,晶體在地面上生長會產生缺陷,那麼太空中能否長出完美晶體?
「國內外已開展了多次空間晶體生長實驗,雖然基本克服了浮力對流等不利影響,但生成的晶體質量仍然不那麼盡如人意,其原因就在於太空熱毛細對流的不穩定性。」段俐說,「這就需要開展實驗研究,對空間和地面的晶體生長進行優化設計。」
據介紹,這項實驗是在一個環形液池中進行,液池中盛放硅油,通過不同的溫度梯度來產生熱毛細對流。原計劃共進行15次實驗,實驗條件都不一樣,有的是加溫方式不一樣,有的是液體體積比不一樣,其中13次在返回前進行,其餘在留軌艙進行。
從紅外熱像儀拍攝的畫面看,環形液池中的液體像花瓣一樣,不斷發展變幻。「這說明熱毛細對流表面波在不斷變化。」段俐說。
「從目前已經完成的實驗看,實驗結果非常漂亮,原定目標已經全部實現,在國際上首次取得了熱毛細對流體積效應的實驗結果。」段俐說,與地面實驗相比,我們觀察到很多不同,比如說液體表面波不一樣,溫度振蕩現象也比地面規律得多,但其機理還需要全部實驗完成後進行分析研究。
※實踐十號科學衛星上為啥要「點一把火」
※實踐十三號衛星,達到了什麼水準
※西昌:實踐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
※這周發射的實踐十三號衛星真正的水平如何?
※「胖五」再赴文昌 將發射實踐十八號衛星
※解密實踐十三號衛星:通信容量超過其他衛星總和
※實踐十號衛星取獲突破 哺乳動物胚胎首在太空發育
※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地球
※我國實踐四號衛星SJ-4
※中國成功發射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碳衛星:太空中觀測二氧化碳含量的「眼睛」
※中國——實踐5號衛星
※我國迄今最大衛星·實踐十八號衛星: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先鋒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遨遊太空一年找到了啥?
※中國——實踐4號衛星
※中國——實踐2號衛星
※NASA把整個「國際空間站」船運到魔都!中國首展震撼登場!火星太空服、登月真跡、實時衛星畫面…要飛躍太空啦
※衛星上天,量子「落地」:中國終於領先太空量子實驗
※中國——實踐8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