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們並肩戰鬥匡扶社稷,為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他們並肩戰鬥匡扶社稷,為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他們並肩戰鬥匡扶社稷,為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張嶔


現代學者在研究偉人毛澤東的成長時,總不約而同注意到1910年秋,16歲的他摘錄的一首寫小青蛙的七言古風詩。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詩中宏大的氣魄,彷彿夜明珠上耀眼的光芒,閃耀在毛澤東青蔥年華里。而湖北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何聯華先生,更精心鉤沉出這首詩的原作者:明代內閣首輔張璁。


當然張璁的原詩,也和少年毛澤東的摘錄有所出入:

獨蹲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吾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


個別詞句從文言改成白話,表達的都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有熟悉明史的學者驚嘆說:僅看他摘錄張璁的這首詩,就預言了此後近七十年波瀾壯闊的輝煌。


這位明代內閣首輔張璁,是整個明朝後半期如雷貫耳的人物。在諸多學者評述中,常被醜化為逢迎小人。而造就「萬曆中興」的改革巨匠張居正,卻給他至高評語:心儀而癱之讚歎。


無論貶損讚譽,他的一樣偉業無可抹殺:以霹靂雷霆般的手段,彷彿利刀割除腐肉一般的手術,造就了大明朝嘉靖年間的燦爛中興。《明經世文編》評曰:功在社稷,莫大於是。

一,驕傲少年


張璁,字稟用,浙江溫州永嘉人,生於明朝成化十一年。


他小小年紀就才華橫溢,當然更出名的,卻是他的頑劣難管。比如寫這首得毛澤東摘抄的青蛙小詩時。


據說,那是某天午間,趁講學的老師出去了,張璁便偷偷從學堂跑出,逃課,到池塘邊玩水。老師回來後得知,非常生氣,趕到池塘邊揪住張璁的耳朵,罰跪,讓他跪在草地上。


池邊樹下有一隻青蛙鼓著眼獃獃坐著,張璁目不轉睛地看著青蛙,看得趣味盎然,殊無罰跪之苦。

老師又好氣又好笑,對他說:「就以青蛙為題,你做一首詩,做得好,就讓你起來。做不好,就繼續跪。」


小張璁略加思索,張口就來,一口氣吟出了上面那首《詠蛙》古言。


老師聽了,驚得下巴差點掉下在地,讚許的摸摸張璁腦袋。卻一句犀利評價:做得不錯,但是押錯韻了,三個韻腳押了三個韻部。


一聽老師不好忽悠,張璁一陣黯然,但老師接下來一句話,卻叫他陡然振奮:你小小年紀,有這等氣魄,他年定有所作為,快起來吧,以後要好好學習!

這番風波以後,張璁就似轉了性,讀書出奇的認真,學問也越發精進。但逐漸成年後的張璁,卻是一個讓地方官十足頭疼的刺頭。


身為一個讀書人,寫詩做文盡寫民生疾苦,還愛強出頭,還是秀才的時候,當地提學要游雁盪山吃拿卡要。張璁挺身而出,寫首辛辣小詩送去夾槍帶棒罵一頓,竟真叫提學灰溜溜走了。


後來王世貞說也感嘆:張璁算命好,遇到的提學還算厚道。碰上個真壞的,輕鬆就毀他前程。


但以溫州民間一些故事說:不是沒人提醒張璁,張秀才的口氣,那叫一個大——這點事就毀我前途,那大明沒救了,還不如隱居深山做學問,沒準還能成大儒宗師呢!


雖說這掌故是野史,但以他正史上的表現看,他就是這麼個嚴重自信的人。


懷著這嚴重的自信,張璁科舉路上一路闖關,二十三歲就中了舉人,但接下來考進士的路上,他的遭遇卻和范進有一拼:一次次涼水澆頭,連續考了七次都不得第。似進了水的跑車,生生熄了火。


二,大器晚成


悲催的科考路,嚴重自信的張璁本人,也常痛不欲生。


於是在第七次落第後,張璁一度對科舉不再抱希望,和同鄉聊天時,還曾拿宣德年間的況鍾來自嘲:況鍾小吏出身,都能造福百姓,咱也別一條路走到底了,準備到吏部去等候選派吧。


就在舉人張璁即將參加選派時。御史蕭鳴鳳卻改變了他。他鼓勵張璁說:「你再考一次,一定可以中進士,用不了幾年,你就會飛黃騰達的。」


張璁聽從了他的勸告,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再考,終於榮登黃榜。這一年,張璁已經四十七歲了。


雖說蕭御史說准了,但看看張璁的慘淡成績,卻是個三甲末流,以明朝的官場規則,翰林院庶吉士入閣,理論上全無份,又是個要抱孫子的年齡了,飛黃騰達?


誰知人生的機會,竟真那麼突然的來了:這一年三月,正德帝朱厚燳病死了。正德帝無子,遺詔迎取堂弟朱厚熜為帝,是為嘉靖帝。14歲的朱厚熜驀登大寶,有心追尊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皇考,從而引發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事件」。


他們並肩戰鬥匡扶社稷,為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這次事件表面看來,爭的是皇帝該認誰當爹,但放當時看,爭的其實是新皇帝和老臣子們誰說了算的問題。就在雙方相持不下時,身份不入流的張璁,好比戰場上潛伏叢林的的狙擊手般,精確向著與嘉靖帝頂牛的老臣楊廷和一干人,打出最殺傷力的一顆子彈:《大禮或問》。


很多後人都認為,這是一封拍馬逢迎的奏疏,內容又臭又長,目的結果都十分卑劣。


但僅看其內容,就知道有多強大。文章內容絲絲入扣,氣魄逐漸上揚,漂亮撐起大旗:皇上您決不能隨便換爹。以晚明學者錢謙益的說法,就似錢塘江潮,默默聚攏,忽然巨浪排空。


而且要說這篇文章,單純就為逢迎嘉靖帝,卻也不盡然。張璁在舉進士第之前,張璁在家鄉溫州大羅山的東麓瑤溪創辦了羅峰書院,和心學創建人王守仁有一定交往,受王守仁思想影響較深,認為強行制止別人認父、認母是在根本上有違人情、人性的,這樣,即使張璁只是一個連正式官職都沒有的「觀政進士」,他也無法保持沉默。


幫嘉靖帝爭爹,張璁是認真的。


其認真態度,嘉靖帝讀完後的第一時間,就感動的近乎涕淚交流,少年心性未盡脫的他,當場就仰天大呼:吾父子終獲兩全也!


這場嘉靖年間一度相持不下的政爭,劇情驟然轉換:張璁為代表的「認爹派」與楊廷和為代表的「換爹派」猛掐,嘉靖帝得以輕鬆借力打力,贏得這場爭爹大戰的勝利。而張璁也從中鞍前馬後,官位也一直扶搖直上,這個黃金機會,他真抓住了。


抓住機會,也拉足了仇恨。等到張璁獲得重用,眼看就要入閣時,各方面力量也賣力阻止,就不讓你入閣!


這時一個神交已久的親密戰友,挺身而出幫助了他:楊一清。


如果說正德年間的老臣們,誰能有楊廷和那樣重大的影響力,那當屬楊一清。在張璁初上《大禮或問》,開罪滿朝老臣時,第一個跳出來助拳的,正是遠在家鄉歸養的楊一清,讀完這奏疏後拍案叫絕: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他的鮮明態度,也好似武俠小說中源源不斷的真氣,撐起了張璁為代表的「認爹派」的底氣,從而步步為營,趕走楊廷和。


楊一清為什麼要幫張璁?從人品上說,楊一清公認明代性情豁達的人物,做事更擅長調和:新君登基,穩定第一,拿著這風波脅迫皇帝,不是嫌大明朝亂得不夠?類似的態度,他不但對喬宇等門生講過,也曾私人身份,苦苦勸說過楊廷和。


當然這樣的好心裡,也有他自己的打算:大半輩子啥官都做過,卻就沒入過閣,人生這巔峰一步,必須和張璁密切合作才雙贏。


在利益和相互激賞下,張璁與楊一清,這兩位人生資歷境況迥然不同的厲害人物,在嘉靖年間的黨爭中,結成了第一組戰略同盟,效果也出奇好:楊廷和走人,楊慎罷官,費宏辭職,正德年間的老班底,幾下一掃而空。楊一清也如願出任內閣首輔,接著投桃報李,把張璁運作進了內閣。大明王朝的政府最高權力機構,成了這好哥倆的二人傳。


對楊一清的幫助,張璁一生都感激,以他自己話說:當群議喧騰之時,得老成大臣贊與一言,所助亦不少矣!


倆位身懷大才的傑出人物,在共同的政治對手前走到一起,都懷有振興江山社稷的遠大理想。而今內閣權柄在手,是不是該除舊布新,大展宏圖了?


誰知更如火如荼的場面,緊接著就展開了,先前還密切合作的這二人,竟然在嘉靖帝面前生猛互掐起來,打得比當年幫嘉靖帝「認爹保衛戰」時還熱鬧。


友誼的小舟,為啥說翻就翻?


三,翻船之因


張璁一輩子挨罵事極多,其中極多的,就是他就任內閣大學士後,和楊一清間的互撕。好些史家眼裡,這就是個張璁恩將仇報的故事。


但仔細看看張璁入閣後的表現,就知道不是這樣。


如果一個人,只求榮華富貴,那麼靠逢迎拍馬上位後,忙活的基本都是個人幸福,主要除了撈錢就是貼金,比如嘉靖後二十年的奸臣嚴嵩,就是典型。


他們並肩戰鬥匡扶社稷,為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但張璁卻恰相反,他選擇的,是一條無比艱難的路:改革明朝積弊已久的陋習,重振一個輝煌的江山!


早在張璁入閣前,也就是嘉靖六年署理都察院時,先毫不留情整頓都察院風氣,刷掉了二十多個言官。還嚴抓考勤制度,上班下班加班都有時間規定,嚴打貪污腐敗,鼓勵言官糾察不法。這場嘉靖帝上任後第一輪劇烈反貪風暴,鬧得「一時苞苴路絕」,廉政風氣大好。


就連被張璁和楊一清聯合排擠辭職的老首輔費宏,對這事都服氣,說自己這幫老人一輩子整頓吏治,做夢都盼不到的好風氣,竟讓張璁做到了。


等到張璁入閣為相,大權在手,改革的步子,也就越大,另一個更戳火藥桶的事,就是改革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制度發展到此時,問題有多嚴重?看看張璁考七次的倒霉人生路就知道。白白耗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和精力在科考上,人生的青春和黃金年華就在尋章摘句中不知不覺地流逝。照正德時期的國子監祭酒陸深就不無憤慨地說:舉天下之才誤於科舉。


科舉已經越發流於形式,只選讀死書的書獃子,歷年考取科舉的幸運兒,高分低能者扎堆。特別是「大禮議之爭」里,楊廷和一方失敗者,這類人物奇多。


總結這經驗教訓,張璁決心做一件事,按現在說法,就是素質教育:重新規定考試文體,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重在考察應試者素質,推行三途並用之法,改革用人制度。


而另一個煞費苦心的地方,就是翰林院。按照明朝之前的規定,只有科舉考取前列成績者,才能入翰林院。而且日久天長,內閣大學士開始操控歷年的翰林院學生名單,安插自己親信,好好一個培養人才的地方,成了內閣大學士拉幫結派的自留地。


這個遊戲規則張璁懂,以他的智商,如果照這個規則玩,只能玩的更好。但他態度堅決:廢!


他直接用個最簡單方式——考試。不但選翰林要考,在職的也要考,不但考詩詞文章,更考國計民生的實在學問。甚至六部的各級小官,任期滿了都能來考。不管你科舉成績如何,只要你能造福社稷,入閣拜相的大門就敞開!


在張璁的苦心運作下,一時間,「人思奮庸,賢才輩出而無滯」。明代名臣張居正在萬曆三年(1575年)對張璁整頓學政的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讚嘉靖年間的學政風氣是「士習儒風,猶為近古」。


但這件事的阻力,想想就大,打的更是在朝在野一群老臣的臉。尤其是首輔楊一清。


嘉靖八年的科考上,楊一清精心定的翰林名單,更是夾了不少自己的私人親信,結果被張璁一狀告倒。


但早在這之前,倆人矛盾就由來已久,張璁的方式,從來對腐敗零容忍,猛葯一般的殺傷力。


但楊一清圓滑得多,凡事留一線,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一來二去,矛盾就不少。


而且楊一清自己,也十分不幹凈,好處也不少收,比起後來的嚴嵩徐階,算是個老實人,但在清廉得天下聞名的張璁眼裡,實在太過分。


以《石頭錄》的說法,張璁和楊一清的友誼翻船,根子上是楊一清的兩毛病:1,送乘間引厚入院。也就是誰給錢,就推薦誰入翰林院。2,多循舊弊,用私任,多受饋遺。也就是受賄用熟人,安插心腹。這倆事按照老臣們看,都不算是個事,但在一心整頓風氣的張璁眼裡,卻是個大事!


於是以張璁自己文集里的感慨說:入閣之後,想除舊布新,卻發現恩人楊一清,成了最大阻力,於是只好下狠心了。


結果倆人的爭鬥,越發白熱化,互相攻擊極多,直到楊一清自以為是放了大招:親信言官王准和陸桀,彈劾張璁受賄!


這下可是朝野嘩然,因為多年以來,張璁挨罵極多,但從沒人敢罵他經濟問題。他做事夠狠,為官卻極清,清廉到什麼地步?說個事就知道!


吏部侍郎徐縉因徇私舞弊經舉發受都察院勘問,徐縉為了逃脫法律制裁,在一個大酒罈子里裝滿了黃澄澄的金子,外書「黃精白蠟敬壽」六字送給張璁。張璁當然知道他內心的小九九,先不點破,而等賓客聚齊,這才當眾敲開酒罈,公開暴露徐縉的行賄行為,由法司審問,依照犯罪證據的事實,將其削職為民。這件事幹得乾淨漂亮,朝野頓時震肅。


但在楊一清看來,就不信有不吃腥的貓,結果氣的張璁辭職抗議。嘉靖帝也十分認真查了一番,結果根本就是造謠。一番精心攻擊,放了空拳。楊一清也十分尷尬,主動辭官而去。


但張璁的性子就是這樣——得理不饒人,接下來的反擊,卻是一招致命:張璁收錢是造謠,楊一清的舊賬卻翻出來,解釋解釋宦官張永過世時,你收人二百兩替人寫墓志銘是咋回事?


這件事才是個要人命的猛料:雖說收錢是長期潛規則,但身為內閣首輔,收提督團營的已故大太監的錢,這不是收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根本不該收的政治問題!


這個猛料砸來,楊一清頓時晴天霹靂:官職被削,待遇被剝奪,老先生連驚帶氣,終於鬱鬱而終,臨終留下憤怒遺言:拼搏一生,卻為小人所害。


由於楊一清曾有誅殺劉瑾大功,於是這場爭鬥落幕後,張璁也坐實了「小人」名號,但另一個事卻也必須說:在嘉靖帝準備嚴懲貪賄的楊一清時,還是張璁三上密疏,請求寬宥,說了一些「保全一清,實所以促使臣等也」的話,才得以保全了楊一清的家人。否則以嘉靖帝針眼一樣小的心胸,這麼個犯忌諱的事,沒這麼容易了斷。


而另一個事更證明,被罵做小人的張璁,卻是個負責任的政治家。


張璁的上位,靠大禮之爭,踩的是老臣楊廷和。等到大權在手,是不是也要把這位政敵曾經的政績,也一股腦推倒打翻?


張璁的態度是:人是人,事是事,人可以掐,事我接著干!最重要一條,就是遏制兼并。


明代到了嘉靖時期,土地兼并問題已經很突出了,皇宮、王府及勛戚佔有了大量的土地,許多權貴豪奴和地方惡棍,妄指民田為官田,奪取農民田地,使得大批農民淪落為流民,造成了巨大的動蕩因素。對這件事,楊廷和當年就大聲疾呼,力主強制手段清田,不料「大禮之爭」驟起,沒來得及干就走人!


張璁深知其中危害,您來不及干,那我干!當政後大規模清田,一舉消除了明代百年積弊的勛戚莊田,緩和了社會矛盾,解決了國計民生,使社會秩序趨向穩定。《明史?本傳》因此稱「海內大治」。


另一個繼承政敵楊廷和遺志的事,就是裁撤中官。


莊田膨脹、宦官干政、貪官污吏,是明代正德期間三大弊政。張璁入閣後以「獨坐池塘如虎踞」的氣勢,在「綠蔭樹下」養足「精神」,然後採取了不事聲張的剝洋蔥方式,在浙江、兩廣、福建、獨石、永寧、萬全、等處一層層剝奪鎮守中官的權勢,先裁革掉分布於內地的鎮守內官,再後革除邊鎮鎮守中官,最終清除了長期以來鎮守太監亂政害民之弊,使地方政治趨於清明。


值得一說的是,這件大事怎麼做,也是楊廷和在任時就規劃好,而且循序漸進展開,等著張璁當紅時,也是亦步亦趨學著做,絕不幹推倒重來的傻事,這才有了好效果。


明朝人李樂對張璁裁革中官之舉給予較為全面、客觀的評價,稱:「蓋自漢唐宋元以來,宦官斂戢,士氣得伸,國體尊嚴,未有如今日者,誠千載一時哉!」


而也正是這倆樣繼承前任的大事,才真正穩定了嘉靖年間的朝局,之後的二十年時間,大明王朝「天下翕然稱治」,國庫儲備充裕,吏治高效廉潔,軍力蒸蒸日上,史稱「嘉靖中興」,這其中的頭功,當記在張璁身上!


四,全身而退


與楊一清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後,張璁人生扶搖直上,嘉靖十三年(1534年),張璁進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仕途已是巔峰。


但楊一清這場風波,也令張璁的名聲,越發的招罵。他銳意改革,革除弊政,但都是孤單英雄一般的向前,唯獨依靠的就是嘉靖帝的支持。


但嘉靖九年以後,這個根本依靠,卻開始改變了:政治新寵夏言扶搖直上,開始與張璁爭權。正由於張璁多年跋扈,朝中根基極淺,且夏言才能不遜張璁,更有張璁沒有的獨家絕技:寫青詞,也就是起草祭天的文辭。對正熱心修道的嘉靖帝來說,那真是急領導之所急,於是張璁的權勢,也越發搖搖欲墜。


長期連累帶氣的工作,也令張璁身體大不如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張璁體疾,屢疏致仕,嘉靖不批准,「為之親製藥餌。」最後出現了張璁在朝房值班時昏暈過去不省人事的險情。


這樣,嘉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同意張璁致仕回家調養。


這之後,嘉靖多次派人去溫州瑤溪貞義書院看望張璁,並幾次下旨召張璁到京復任,但都因張璁身體不好未能到京。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張璁病歿於溫州,卒年65歲。


嘉靖傷悼不已,下詔祭葬有加,贈太師,謚文忠。


而這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悲劇,也同樣應驗在政敵夏言身上。夏言聯合嚴嵩趕走了張璁,但黑槍打趴下夏言的嚴嵩,而後卻倒行逆施,開創了明朝政治極度黑暗的「嚴黨專權」時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狹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不是曹操而是劉備,結局會怎樣?
像陳友諒一樣奮鬥,就自求多福別遇上朱元璋!
皇后接二連三被殺!漢朝最痛苦無奈的皇帝
這一生死慘烈戰後,朱元璋坐穩江山!
您可能感興趣

漢中大戰曹操帳下一小將叛逃後來卻成了使曹魏丟掉社稷的關鍵人物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並不是謬讚,而是大明王朝的真實寫照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王朝的剛硬讓接班的滿清都汗顏
你怎麼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最後一個漢人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臣子不媚上、不怕死
史上最受爭議的太后:為了江山社稷,不惜犧牲自己,與別人生下孩子
和崇禎一起身死社稷,死後墳墓就在皇陵邊
史上最受爭議的太后:為江山社稷,不惜犧牲自己,與別人生下孩子
國家為什麼又被稱之為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真是稱讚明朝嗎?真相併非如此!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唐朝之後為何不再定都西安?
崇禎與清朝議和,卻拿大臣頂罪,導致朝臣寒心,社稷崩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王朝的剛硬讓接班的滿清汗顏
【網友求物】朕的社稷~哦~不,蛇姬,就交給你來守護
大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士子不媚上,百姓不懼死!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哪個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為何有人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此人曾殺國賊救社稷,惹了曹操劉備,最終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