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文/胡丹


順治二年(明亡之年,1645年),清廷施行「剃髮令」正急。孔家後人,時任陝西河西道的孔聞謤上言,請念「先聖(孔子)為典禮之宗」,聖人那身衣裳,歷三千年未改,恐一旦驟然變更,「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所未備」。他請求為孔家開特例,至少允許孔子嫡系後裔衍聖公蓄髮,並穿本等衣冠。可是聖旨口氣很嚴,重申「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對於孔聞謤,姑念他是聖裔,從輕免死,著令革職,永不敘用


髮型與衣冠,同樣是文明的標杆。我們來說說頭髮的歷史——

(一)


頭髮生來何用?是否可以這樣說,頭髮生來就是給人剪的?


剪是必須的,剪髮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直觀標誌。中國作為有禮之國,古人很早就對剪髮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只准像園丁修理花園一樣,剪除枝蔓,而不許大動干戈,否則便是「髡」,成為一種刑罰了。


先秦的諸多苦刑,如砍頭剁腳,剜眼割鼻,想想就皮緊,看看更肉疼,不知髡刑憑什麼混進去,與這等殘酷之肉刑並列?不就剃個頭嗎?俺今夏一時輕狂,三下五除二,就來個禿瓢兒,冰爽而酷的感覺耶!這髡刑,盡可受得!

但古人既然以髡入刑,其中必有一種今人無法理解的苦痛在內。然則那究竟是什麼,尚須等項少龍尋秦穿越回來告訴咱們,今人是很難懸斷的。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拜託少龍兄!你能在大秦開個美容美髮店嗎?沒有美髮店的中國,簡直國不成國了!)


我還有不解之處,古人一頭濃密的長髮,還不許披頭散髮,透個涼快(先秦有一位「披頭士」,就是那位著名的楚狂,他卻是個瘋子),必須挽個纂兒,插根簪兒,妥妥地放進帽子、襆頭或網巾里——束髮正冠,才是儒雅之道。這大夏天的,大帽兒里渥汗,鹽津津,濕噠噠,頭髮不長霉才怪呢!到底是誰想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一說的?害得「自古以來」的中國人沒法剪一個清爽髮式,一到夏天頭髮就發餿,令人厭煩。


頭說:有頭髮,我不自由。


(二)


比中國古人更有過之的,似乎只有錫克教徒了,他們服從教義,終身不修剪頭髮,而是將其仔細盤在頭巾里。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電影《英國病人》劇照。右為英軍中的錫克教士兵,盤頭是他們的典型標誌)


古代沒有花灑淋浴,沒有香波髮乳,那一頭長髮,洗起來著實不易,就是周公這樣的大人物,有許多人伺候著,洗髮時突然來客,也不及收拾,只好握著濕漉漉的頭髮出去迎客(「握髮吐哺」的典故)——要是半夜,客人還當他是貞子呢!洗回頭真心不易,它肯定會減少古人洗頭的頻次,顯然不利於古代個人衛生事業的進步,加劇頭臭、頭癢和頭屑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騷擾。


我看中國男人的長髮,只在京劇里喊冤擺pose時尚可一用,除此別無用處。瞧下面這位,前俯後仰,長發如摩天輪一樣轉起來,那一股悲愴之情隨著它的旋轉,得到盡情的宣洩——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撞天屈」,表現它的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涕泗橫流或嚎啕大哭,而是讓頭髮轉起來!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三)

古代中國人自居華夏,將周邊之人盡視作「夷狄」。既然瞧不起人家,總要弄一兩個標誌性的東西以示區別,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是左衽與右衽之別,簡單說,就是右手入懷掏錢包便是華夏,反之便是夷狄。孔子說,若非管仲「攘夷」,我們大家都要穿左衽的衣服了。其實做夷狄也沒什麼,不在乎拿錢包伸左手還是右手,關鍵是錢包里要有錢。


再一個,便是髮式,中國人留長發,夷狄編辮或剃頭。


好像環繞著中華的東西南北各路「蠻夷」,都有一個共同愛好,那就是變著法兒跟頭髮較勁,不必我多說,且看下圖——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契丹·遼人的髮式)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女真人的髮式,後來普及到全中國,成為中國男人的標配——我吐!)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看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再看幾個外國的: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這就是「蘿蔔頭」)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西方凱爾特式,很有喜感吧)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西歐中世紀修士的髮式,好大一個地中海)


這些頭型啊,我看就是拿把剪子加剃刀,按住那圓溜溜的腦袋搗鼓,剪、剪、剪,最後弄成一個鬼剃頭——這和我國人士之寶愛珍惜頭髮,實乃迥然異趣!



據報道,在由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親自指導拍攝的紀錄片《為了人民的日子》里,出現了金與曾經的「二號」崔龍海一起理髮的鏡頭。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圖中加紅圈者為崔龍海)


朝鮮很神秘,外界對這個政權的人事變動異常關心,此前關於崔氏「失寵」的傳言頗多,朝鮮官方通過這種發訊號的方式給予了回應——我理解為兩位領導人剪了碎發一地,攪成一團,難以分離,以此體現其戰鬥情誼和難分難捨之情感。


在鏡頭裡,最高領導人來到理髮店,不僅親自理了發,還親自指導理髮師理髮,並就「修地球」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本人的髮型,也是獨一號……不說了,看圖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絕對全球獨家髮式)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這位,目光犀利,笑一笑,可能更像一些)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朝鮮男人的定妝照,您選哪一款?)


男人出門見人之前,先得吐口唾沫,壓平頭髮——頭髮順不順,很重要!


(四)


頭髮是一身精血所成,又長在最顯眼的地方,這似乎能解釋為什麼頭髮往往成為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民族之情感、信仰的寄託物,在某些特定時候,幾乎具有等同於生命的價值。好比人們常要斷髮明志,軍中大將犯紀,可以割發代首——看官想過沒有,為何不割鬍子?這似乎說明頭髮比鬍子高貴,頭髮才是全身最為重要的毛髮。


我們說頭髮是「標杆」,如下圖馬丁·路德的換裝照可見——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


馬丁·路德是大名鼎鼎的宗教改革家,左圖是他原來做天主教修士的髮型,後來他反抗教廷,加入新教,便改了髮型,成了右邊那樣了。舊貌換新顏,人們瞻仰馬牧師的頭型,便曉得今天的他已不再是昨日的他了。


還是馬丁兄厲害,頭型一變,歐洲的信仰格局隨之大變。對於頭型改變與天下變色的關係,曾經經歷過明亡清興殘酷巨變的中國人並不陌生。滿清入關後,用鐵血手段推行「剃髮令」,要漢人從女真之俗,剃髮易服,說什麼「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剪去長發,便是大清的順民,留長發,就是不願做新朝之人,那只有請你追隨先朝於地下了。


清朝的政令執行得相當嚴厲,包括孔子的嫡派後裔、住在曲阜的衍聖公都「遵令剃髮」。可見全民剃頭,是沒巧可鑽的,從此中國人的腦瓜後便拖了一條豬尾。堂堂天朝男人遂淪落為這般德行,被洋人笑了許多年,至今還慚愧呢!據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一些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以為國人腦後都是拖條小辮兒的。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這位,你是幾個意思?)


而革命,便從剪辮開始。先是太平天國,蓄髮披肩,被清人蔑稱為「長毛」;然後是辛亥革命,咔嚓一聲,才把小辮兒剪了痛快。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這幾位,還因為丟了辮子,垂頭喪氣,呼天搶地,殊不知他們的先人為留髮抗爭過呢!)


其實清人與倭子的頭型都不好看,一般的賊禿,可是我們卻常笑日人髮式古怪,說像癩痢腦袋,還給人取了個「蘿蔔頭」的外號。只是我們閉門掩笑,不知道人家笑咱留辮子更甚,並且從文化上瞧不起中國,說華人換了頭型與衣冠,正是中華陸沉、以夷變夏,中國已淪為夷狄之國——髮型,竟也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呢!


日本打開國門後,轉向西方。過去他們的貴人都是禿瓢,突然間老式髮型變得其丑無比,成為封閉落後的象徵。明治四年(1871),日本發布剪髮令,天皇帶頭剪髮,歐化之風席捲列島,日人徹底不做「蘿蔔頭」了。


我想啊,虧得一百年前孫大總統不是「反清復明」,否則一旦又要蓄髮,大熱天里,同學們都要紛紛表示受不了。然而大清亡國後,許多人還捧著一條小辮兒捨不得,好比學貫中西的大教授辜鴻銘,拖了條焦黃的小辮在北京大學出沒,惹人笑指,而民國法令,已沒有剃髮殺頭一說,也就聽之任之了。反正辜老爺不怕人笑,這是他的自由。從這條辮子我們便看出共和革命的進步意義。


孔家求特恩不剃頭,清廷為何不準?因為髮型與衣冠同為文明的標誌(北大教授辜鴻銘)


總之,愛美之人喜歡什麼樣的髮式和頭型,各隨其便,而不被人強求一律,甚或擔心被人強行絞去,乃至連帶丟了腦袋,活在這樣的世道,還稍微有點意思。


作者:胡丹,網名「皇帝不稱朕」,歷史學者、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大明後宮有戰事》《大明那些九千歲》。微信公眾號:皇帝不稱朕(hdshuoshi),歡迎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帝說史 的精彩文章:

那些羞於啟齒的名字。。。名字取錯了真要命?
原來明朝這麼民主!皇帝打離婚官司,還要大臣們一起商量
朱元璋也愛「韓風」!洪武宮中多高麗女子,有搶的、有獻的
給你一次機會,你將知道人性有多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