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海軍成立67周年前夕遠赴西沙

《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海軍成立67周年前夕遠赴西沙

>

登永興島,看中國軍人血性

《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海軍成立67周年前夕遠赴西沙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4月23日是中國人民海軍成立日。今年中國海軍成立67周年的宣傳主題是「永興島海軍官兵」。中國海軍不僅守衛和建設著美麗且重要的永興島,也是南海島礁建設的守護神。帶著和讀者一樣想要探尋的「永興島究竟是個怎麼樣的島,是一個軍事化的島嶼嗎」「永興島上的中國軍隊是什麼樣子」「永興島上的軍事部署是否必要」等問題,《環球時報》軍事報道記者郭媛丹近日遠赴西沙,探訪一個真實的永興島。


軍民兩用的機場為凈化雨水精心設計

永興島是西沙最大島嶼。2012年成立的三沙市政府所在地就在永興島上。從海南三亞到永興島180餘海里。4月11日下午6時,《環球時報》記者乘坐海軍運輸艦從三亞某軍港碼頭出發,高速航行,用時12個多小時,於次日清晨抵達永興島。金燦燦的陽光,碧綠清澈的海水,碼頭上黑色的系纜樁一字排開,等待著艦艇停泊。岸上高大的椰子樹成了綠色屏障,有一些不高的樓房顯露其中,其中一處掛著「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字幅。


看起來和大多數碼頭一樣。不過還是有些細微不同:與其他碼頭平坦的水泥路面不同,這裡在路面中間增加了長方形的綠化帶,綠色的草地上有幼小的椰子樹,用三四根木棍支撐著。一些戴著草帽的工人正在忙著打掃。更特別的是碼頭上還修了幾座涼亭,在這個沒有圍牆的碼頭,島上的任何人不需要證件,不需要檢查,都可以到涼亭休憩。這裡的軍營同樣是沒有圍牆的,島上居民可以去駐島部隊醫院看病,也可以觀賞著名的「將軍林」。當然,重要的單位門口設有執勤的哨兵。


除了碼頭,另一個被外界關注的設施是機場。13日清晨,按照路人的指點,《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還在修建和完善中的機場。與記者想像中的戒備森嚴不同,已建成的機場主樓的玻璃門貼著「三沙永興機場歡迎您」的字樣,在入口處標註有「出發1」和「出發2」……看得出,機場是軍民合用的,它的融合性還體現在機場設計上——因島上淡水缺乏,為更好地收集雨水,永興島機場的跑道和停機坪都按照千分之五的斜度設計,雨水流入後,經過海軍部隊專業處理,不加任何藥品就可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然後供島上居民使用。


永興島上主要生活著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員、海軍駐島部隊、武警駐島部隊、漁民、建築工人和零星的觀光遊客。市政府、工商銀行、郵電局、學校、社區居委會,以及流浪狗和WiFi網路樣樣都有。在路上的有大卡車、小轎車、電瓶車以及摩托車。掛著紅燈籠的飯店門口擺放著椅子,門前樹上還拉著吊床。如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一樣,永興島也有自己的風格:「樣樣都有」只表示具備了基本功能,但受自然條件所限,離「豐富」還差得太多。這裡遠離大陸,很多生活物品都需要從陸地運來,所以一盤炒豆腐賣到120元。

永興島上唯一的學校——永興學校充分證明了三沙市的「小」。永興學校是中國最南端的學校,2015年底成立,目前共有27名學生,都是島上漁民的孩子。學校開設幼兒園、一年級和三年級課程。李儒茵今年8歲半,是學校里唯一的一名三年級學生,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爸爸開了燒烤店、媽媽是負責打掃衛生的。」


駐軍訓練強度加大,並讓國際法「為我所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很多歷史時刻都是首當其衝承載起建設任務的排頭兵。根據《解放軍報》報道,永興島上的軍民比例為3∶1。在島礁建設中,中國海軍成為頭等功臣,並擔當著南海海域的守護神。24歲的士官張堯,17歲入伍便在島上。《環球時報》記者見到張堯時,他正手持鋼槍守衛在西沙石島的界碑前。談到這些年的變化,張堯說你們剛過來的路幾年前是條小土路,現在已是長近1公里、寬約5米的海堤公路。島上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海軍官兵的參與。2015年12月,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在「海空雄鷹團」命名50周年紀念大會上將「西沙精神、南沙精神、核潛艇精神」等概括為「聽黨指揮忠於黨、能打勝仗打硬仗、作風優良為人民、愛艦愛島愛海洋」的人民海軍精神。


「島上的解放軍很好,有什麼困難找他們,都會來幫助我們。」一位53歲、來自海南文昌的漁民向《環球時報》記者誇起當地官兵。美麗的西沙缺少淡水,於是全軍唯一有編製的「雨水班」應運而生:專門收集雨水,並凈化、輸送淡水。1999年西沙就建成雨水收集凈化庫。十多年來,雨水班的戰士收集凈化了120多萬噸雨水,換作市面上常見的18升裝大桶水,是6667萬桶;如果用載重量750噸的「瓊沙3號」輪從海南島專門運,需要運1600趟。除「雨水班」外,島上的「雷鋒班」也廣為人知,只要群眾有困難,比如家電、車輛、機械等修理工作或是漁船出海遇到危險,颱風來了需要救助,都可以找「雷鋒班」。


碧海藍天、艦船椰樹只是遊人眼中的風景,真正生活在這裡的人更清楚高溫、高濕、高鹽和缺水意味著什麼。幾個小時室外行走後,《環球時報》記者的臉便被晒黑。接受採訪的官兵只有女兵穿上了白色的夏常服,穿訓練服的男兵解釋說,白色衣服容易臟,島上缺水,不好洗,所以只有需要的時候才會穿。西沙某水警區司令員劉堂告訴記者,條件再惡劣,部隊訓練活動都要正常進行。防空襲、抗登陸,緊急拉動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演練都會按計劃進行,「近來美國在南海頻頻搞小動作,官兵們訓練的主動性、積極性比以前更強。以前是壓著練,現在是自覺練,訓練強度和難度比過去都大,但抱怨反而少了」。劉堂認為這就是軍人的血性。

登島前記者被提示的一項注意事項是「注意環保……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中十分注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但總有些國家對中國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回應,中方島礁建設經過多年科學評估和嚴謹論證,有嚴格的環保標準和要求,不會對南海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永興島海軍部隊港營科工程師王憲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軍部隊非常注意動植物的保護,除椰子樹外,海軍官兵在島上種植了抗風桐、羊角樹、野枇杷、馬尾松等樹木,種植面積達到幾百畝。島上的將軍林就是源於搞好綠化、美化營區,每一位來到永興島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將軍都要種一棵椰樹,迄今已有1400多棵。為保護海洋生物,永興島嚴禁捕撈海龜、采撈珊瑚,並會不定期檢查。對於島上的生活垃圾也會妥善處理,有些要拉回大陸處理。島上還有污水處理站,可將污水處理為中水,再次使用。


除專業化的保護生態環境外,守島官兵對國際法的應用更讓人印象深刻。駐島海軍部隊作訓科參謀金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嫻熟地解釋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以及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等的實際使用。這些都是中國海軍在南海地區最常使用的國際法依據。金磊說,美國使用國際法歷史很長,他們很擅長利用國際法來處理事務,我們這方面起步晚,但現在也能很好地做到「為我所用」。法律注重取證,金磊回憶,最初取證的時候,只能拍到對方船隻,拍不到對方態勢,不能成為有效證據,但「現在發現船隻後,藉助船上的北斗系統,不時地報告我方位置以及對方位置,並且全程視頻錄像。在錄像中拍好雙方態勢、各自航向,誰違反了相關國際法一目了然」。金磊說:「對進入我海域的外籍非法作業捕撈船隻,我們發現後會通報給海警、海事部門,讓公務船去處理。」


「能戰方能止戰」越來越有底氣


記得今年2月17日,針對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在南海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上部署兩套8枚紅旗-9地空導彈及雷達,國防部新聞局在回應《環球時報》記者詢問時的表態是:「中國在相關島礁上的海空防衛部署很多年前就已存在,西方個別媒體的炒作純屬是『中國威脅論』的老調重彈。」站在國家的高度,官方表態簡潔、明了,政策性強。站在永興島上,這樣的回應更讓人感受鮮明、內心激動。在守島部隊軍史館內,入口處的西沙群島歷史概況中記載了西沙群島被法國、日本、越南侵佔的歷史。1974年1月,中國人民海軍遵照中央軍委命令,進行西沙自衛反擊戰,從南越侵略者手中一舉收復被占島嶼。


永興島上還有一塊「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牌」,一面刻著「南海屏藩」,另一面是「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牌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張君然立」。背景是在二戰中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6年9月中國政府組織艦艇編隊協助廣東收復西沙群島和南海諸島。紀念碑旁有一座日本侵略時的炮樓,炮樓為三層磚混結構,四面有窗戶,沿著樓梯走到頂層,看著窗外的旖旎風景,很難想到當年戰火紛飛的場景。

在島上,隨處可見迷彩色的炮樓,有些被廢棄,有些有百姓居住。最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家裝飾頗有幾分情調的美食園裡,《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有兩格展示欄,裡面泛黃的照片主題寫著「紀念西沙自衛反擊戰勝利41周年」,重現的是綠軍裝、紅領章,鬥志昂揚的臉龐,還有浪花四濺的反潛演練。


在北京路上的永興學校,寧靜平和。李儒茵所在二樓教室外面的牆壁上寫著「主權三沙、美麗三沙、幸福三沙」,她天真地說:「我喜歡這裡,海水很漂亮,有三種顏色,白色、綠色還有藍色。」李儒茵說自己喜歡粉紅色的花,她指著牆上一幅色彩斑斕的畫說:「那是我畫的。」永興島展示的是一幅內涵豐富的畫面,包括「歷史和當下,戰爭與和平,能戰方能止戰」。在此刻才能更深刻理解國防部發言人的這句話:「西沙群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擁有在領土範圍內部署防衛設施的正當合法權利,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安全。」


美國借「航行自由」的幌子,在南海地區製造意圖不明的巡航,並和一些國家舉行大規模軍演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島上一位軍人說,西沙的平靜就是被逐日增多的外艦所打破。據經常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金磊介紹,戰備值班時非常緊張,常會有突發情況發生。但與幾年前相比,現在金磊自信多了,除個人經驗的積累,在這份自信背後更多的是不斷強大的國力和軍力。金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越來越有信心。裝備由快艇換成了新型導彈快艇、新型護衛艦。除水上艦艇的裝備,空中力量的部署也相應增強了。信息化設施的投入使用,信息化水平提高,越來越有底氣。」(題圖為郭媛丹攝)


責編:郭媛丹

您可能感興趣

東京OP塔將於7月21日(海賊王連載20周年前日)召開記者會(會是什麼消息?)
下周三(8月2日),小記者相約日照趕海 吧
美國記者:大陸2018下半年武統台灣
僑報記者探訪韓國星州 距離340米俯瞰薩德部署地
軍報記者航拍美麗的中國南沙島礁
美國記者鏡下1940年抗日的中國軍民 有毛澤東年輕的珍貴照片
日軍記者拍37年南京淪陷
2017《僑報》小記者訪華團紐約啟程 將探訪北京四川 深入大熊貓基地!
孟曉蘇:「96年美國記者就說中國房地產過剩」
北漂11年的「長江前浪」:新京報攝影記者王嘉寧年度作品
法國記者拍攝的1900年前後的中國社會
美國記者拍攝:1945年,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正在雲南進行訓練
1910年《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鏡頭下的新疆影像
美國記者鏡頭下的東京 1961年的都市
軍報記者鏡頭中的中俄「海上聯合-2017」軍演
1948年,建國前一年,一位美國記者鏡頭下的北京!
9·18後張學謊稱東北軍與日軍在錦州血戰十天,記者「我呸!」
時隔8年,著名軍事記者賈永披露汶川抗震日記
1895年日軍隨軍記者鏡頭下,悲壯的威海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