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比中國慢半拍的日本裝甲車工業
>
作者:裝甲車輛專家劉曉峰
提起日本的軍事裝備,給國人留下的第一感覺就是技術先進;一提到日本汽車工業,總覺得皇冠就是比紅旗好,豐田就是比一起強。然而汽車工業在軍事裝備上的最好體現就是裝甲車,尤其是輪式裝甲車。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日本的裝甲車研製一直比中國慢半拍, 我們在此不去討論日本車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僅僅將日本裝甲車研製的歷史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結果由你自己去判斷。
二戰結束以後,陸上自衛隊組建初期,只接收了美國m-8和m-20兩種輪式裝甲車,然而這兩款車在日本的表現並不理想。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日本的交通路網基本癱瘓,輪式車輛越野性能一般,所以在日本地面上基本跑不起來,於是日本只是象徵性地接收了4輛輪式裝甲車。在擁有發達的路網之前,日本坦克和裝甲車基本以履帶式車輛為主,甚至到了冷戰時期,日本交通幹線已初具規模,大範圍使用履帶式車輛的習慣仍然保留了下來。進入冷戰後,日本將主力部隊和裝甲兵建設方針全部集中在如何防止蘇聯隨時從北部登陸本土的方面上來。在兵力部署方面,日本幾個最精銳的師團全部部署在北部地區,其中第七師團後來成長為陸上自衛隊中唯一一支裝甲師團。
60年代以後,雖然美蘇冷戰日益升溫,但世界大戰終究沒有打起來,所以在歐洲率先流行起了「低成本機械化陸軍」的概念,其主要體現為使用生產、維護成本較低的輪式裝甲車輛取代履帶式裝甲車輛。作為已經具備較強工業基礎的日本,也開產生研製輪式裝甲車的想法。陸上自衛隊於1968年開始搜集有關情報,著手開展有關輪式車輛的預研工作。此時,輪式裝甲車仍然被日本軍方認為是履帶式車輛的配屬品,發展輪式裝甲車的主要原因僅僅是由於履帶式車輛造價昂貴,而輪式裝甲車相對低廉。
1974年,日本軍工企業首先開始了對輪式車輛的探索研製,三菱公司提出了一種6*6輪式戰車方案,與此同時,日本小松公司提出了一種4*4輪式戰車方案。經過使用部門比較,6*6輪式戰車方案具有4*4輪式戰車方案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這主要體現在裝備搭載、人員輸送和機動越野能力上。或許是日本人骨子裡就有一種愈挫愈勇的精神,眼看競標失敗的小松公司很快拿出了一套優於三菱公司的全新6*6輪式戰車方案。於是,在贏得最終競標之後,小松公司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研製出了輪式戰車的樣車,並完成了測試。這款車在1979年年底被正式交付使用單位,它就是後來的82式通信指揮車。
蹣跚學步必然不會順風順水,日本第一款輪式裝甲車在使用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車內空間不足,以至於使用的時候不得不在車位上部搭一個臨時的窩棚,這樣的敞篷結構顯然不符合使用部門的要求,再加上改造空間狹小、裝備製造和維修的通用性較差,以82式通信指揮車為代表的日本輪式裝甲車研製工作剛剛起步,就以虎頭蛇尾的結局告終。
小松公司通過研製82式通信指揮車獲得了資金、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於是很快就投入到新型輪式裝甲車的研製工作當中。1983年,他們提出的新型裝甲車繼續沿用82式通信指揮車上表現成熟的發動機、懸架傳動系等主要部件,車輛總體採用全新設計,將原來82式發動機中置左側布局改為發動機後部右側布局,原來裝發動機和通道的地方用於安裝炮塔。僅用不到兩年時間就拿出了新的樣車。使用部門這次沒有急於定型,而是經過幾輪嚴格試驗,直到1987年才遲遲定型,將該車命名為87式裝甲偵察車。從名字就不難看出,此時的日本輪式裝甲車輛仍然不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和火力,連續研製的兩款裝甲車都僅僅是一輛能跑的6*6輪式裝甲車,而幾乎同期研製的中國第一款輪式裝甲車——wz551輪式步戰車同樣是6*6輪式布局,不僅能夠搭載多種口徑的火炮,同時還具備車族化、通用化的設計理念。而87式輪式裝甲車則由於過分追求車體小型化,導致無法安裝大口徑火炮。當wz551完成水上性能測試的時候,87式輪式裝甲車還不具備兩棲能力。至於熱像儀、地面雷達、定位系統、中央充放氣等當時的先進設備更是無從談起。中國輪式裝甲車一步就走完的路,日本連續兩個型號都沒追上,反而被中國wz551甩了好幾條街。
就在中國wz551順利定型的那年,小松公司開始研製8*8布局的輪式戰車。發動機前置布局,左側為發動機和變速箱,右側為駕駛室。發動機為一台三菱直列6缸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360馬力。這款輪式裝甲車並不具備強大火力,主要武器為一門m2型重機槍或者榴彈發射器,後來為了加強火力。就防護性能而言,在二代反坦克導彈和中國105毫米火炮面前基本屬於「無遮大會」的水平, 96式裝甲車過分追求底盤離地高度,懸掛裝置全部暴露在外,就算不被反坦克火力擊中,在高速行進時撞到石頭也會「摔斷前腿」,而且一般裝甲車車底盡量設計成v字形防地雷結構,但96式裝甲車車底卻呈現出A字形結構,反而使車內乘員在車輛不慎觸發地雷時更容易喪命。
雖然96式裝甲車當步戰車使用火力和防護能力太弱,當裝甲運輸車使用空間又不大,但日本軍方對它卻寄以厚望,並提出96式裝甲車將開創日本輪式裝甲車車族化之先河,但最終除了換裝一門12.7毫米機槍以外,96輪戰家族再無新的成員。
96式裝甲車雖然在研製之初標榜為國內作戰使用,但空重12.5噸、整備14.5噸的車種掩蓋不住海外用兵的野心。通過空運、海運等形式,源源不斷地送出國,期盼著能夠打出陸上自衛隊的威風,但畢竟露臉和現眼只差一步,在國外的日子裡,96式裝甲車幾乎沒有什麼成功戰例,收穫的基本上都是教訓,當地武裝在不了解的時候對這個大傢伙還有些敬畏,後來就連扛著RPG的小戰士見到刷著膏藥旗的日本戰車都不跑了,抄起傢伙抬手就打,而且往往能夠一招制敵。既然要想打人必須先學會挨打,被打得缺胳膊少腿的96式裝甲車可謂身殘志堅,最終收穫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為將來13式裝甲車的誕生奠定了條件。
有了96式海外服役的慘痛經歷,日本防衛省在2006年提出要研製一款新型兩棲戰車的計劃,總體要求是重量不超過25噸,具備較強兩棲能力、公路最高時速能達到100千米/小時,主炮口徑能夠達到90至105毫米。雖然在作戰用途上僅要求能夠擊毀空降裝甲車輛,但從性能上卻不難發現,該型裝甲車具備十足的海外派遣能力對照這些要求,三菱公司在2007年啟動了新型輪式裝甲車設計方案,項目組也得到了179億日元的研製經費。按照日本防衛省的要求,新戰車必須在2013年研製出樣車、2016年以前陸續交付自衛隊形成戰鬥力。
雖然13式裝甲車在地面上跑得不慢,但並不具備兩棲能力,這就使得它一出生就比中國新型輪式突擊炮在機動能力上差了一截,這不是日本技術達不到,而是13式裝甲車的使用地域用不到。13式裝甲車的設計和改進理念全部來自於96式裝甲車在海外的表現,它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中亞和西亞地區,而且三菱公司想得很遠,計劃將13式裝甲車作為外貿車型銷往中亞和西亞地區。這點類似於豐田汽車銷往中東的「丐版酷路澤」,在沙地里怎麼跑都行,就是別去淌水。13式裝甲車具備了良好的陸上性能,本土防禦重點又僅在北海道地區,所以使用單位應該集中在以第七師團為主的專職守備部隊。不過要想運往海外,恐怕還要多費些周折,首先13式裝甲車重量超過25噸,c-130運輸機帶不動,只能用c-2運輸機運輸,而且每次運力還很有限;其次,c-2運輸機對於跑道的要求很高;再加上售價擺在這,如果中國北方公司的st1型8*8輪式突擊炮作為其軍貿競爭對手,13式裝甲車在適用性和價格上完全處於劣勢。機動部署不方便、外貿又不佔優勢,13式裝甲車對周邊地區並不存在發起突然襲擊的威脅,只能作為其海外派兵時96式裝甲車的替代品。
※中國造兩棲裝甲車可以水上飛:俄羅斯美國已放棄
※泰國為何購中國34輛裝甲車?比俄烏戰車性價比高
※德國新裝甲車
※一組以二戰裝甲車輛為背景的超精美日曆
※日本新一代輪甲車「裝輪裝甲車」首亮相!
※世界工業強國生產的裝甲車能防炸彈卻防不了小偷
※中國這輛裝甲車源於德國賓士,一國願用石油來換
※汽車強國日本竟買澳洲裝甲車,原來是有不可告人目的
※烏克蘭裝甲車太坑,泰國轉購中國大八輪
※FAI裝甲車是蘇聯歷史上產量最大的裝甲汽車之一
※外媒稱非洲青睞中國裝甲車:高性價比的平叛利器
※中國虎式裝甲車進軍索馬利亞,曾輪胎中彈仍然安全脫險
※雪尼爾袖珍裝甲車像鱷魚,中國曾經用過
※美國戰鬥工程車輛:裝甲車輛橋 這東西不錯!
※澳大利亞採購被譽為世界第一裝甲車的德國裝甲車
※中國最強裝甲車與美車大比拼,結果竟然出人意料了
※中國裝甲車性能世界一,南美一小國不遠萬里前來採購
※揚我國威!中國新型裝甲車首銷東南亞
※中國最新最猛的警用裝甲車都在這裡!——北京警展上的新型裝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