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女人」:伊麗莎白一世為什麼單身
>
伊麗莎白一世25歲登上王位,身為「白富美」的她成為當時歐洲單身貴族們夢寐以求的對象,然而終其一生,她並沒有踏入婚姻殿堂。箇中原因,眾說紛紜,傳統歷史學家給出的答案多是政治性的——婚姻問題是她鞏固權力的政治工具,獨身是她的外交砝碼;文學家則飽含浪漫的民族主義色彩,將她的獨身歸因結於民族情感——她嫁給了英國,將一生獻給了英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歷史上最著名「剩女」的出現呢?
政治漩渦中的成長
早在伊麗莎白還在母腹中時,就已深深地捲入了一場重大的政治事件。由於王后阿拉岡的凱瑟琳沒能生出健康的男性繼承人,亨利八世決定與其離婚,並戀上了凱瑟琳的侍女——安妮·博琳。安妮的懷孕使得求子心切的亨利八世不顧政治和外交上的風險,強行與凱瑟琳離了婚。這場離婚案揭開了英國宗教改革的大幕,使得英國從此走上新教道路。作為「第三者」的安妮「挾腹以令天子」,終於登上王后的寶座,而凱瑟琳隨後被軟禁,在冷宮中抑鬱而終。
伊麗莎白的母親安妮·博琳(Anne Boleyn,?—1536)
安妮的成功「上位」並非幸事,她賴以戰勝凱瑟琳的肚子產下的並不是亨利八世夢寐以求的兒子。伊麗莎白的誕生對安妮的打擊是致命的,正如史家尼爾所說:「博琳所生的這個女孩,好像是出現了一塊烏雲,這烏雲最後終於把她遮蔽掉」。不久後,安妮又懷了孕,但在1536年1月29日,為前王后凱瑟琳舉行葬禮的日子,安妮像受了「詛咒」一樣意外流產,這的確是一名男嬰,一個本可以使她大位永固的兒子。失望透頂的亨利八世很快將心思轉移到新情人、安妮的侍女——簡·西摩身上。因果循環,曾作為凱瑟琳王后侍女的安妮又被自己的侍女取而代之。不久之後,安妮被亨利八世以通姦罪關進倫敦塔。她的罪名非常離奇:她和包括親哥哥在內的五個男人通姦。1536年5月19日,這位絕代艷后被處死。亨利八世還算念了一點舊情,僱傭歐洲最快的劍客用最鋒利的劍行刑,以減輕她的痛苦。在母親橫死之時,伊麗莎白只有兩歲零八個月。
與凱瑟琳王后所生的姐姐瑪麗一樣,伊麗莎白也失去合法身份,從高貴的公主淪為新王后簡·西摩所生的弟弟愛德華的侍女。在西摩難產死後,亨利八世又迎娶過三任王后,宮廷中不斷上演「宮斗戲」。在這種起伏的命運中逐漸長大,伊麗莎白也鍛造了自己早慧而謹慎的品性。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將王位傳給愛德華,由愛德華舅舅薩莫塞特公爵攝政。儘管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對伊麗莎白並無敵意,但在1553年,未滿16歲的愛德華六世一命嗚呼前,竟留下一份頗令人費解的政治遺囑——剝奪兩位姐姐的王位繼承權。這份遺囑在當時受到普遍的質疑,最終,經過一番激烈鬥爭,瑪麗戰勝諾森伯蘭公爵支持下的簡·格雷郡主,登上英國王位。
伊麗莎白的弟弟——愛德華六世(Edward VI,1537—1553)
伊麗莎白的姐姐——瑪麗一世女王(Mary I, 1516—1558)
隱忍多年的瑪麗終於揚眉吐氣,在她統治時期,英國在宗教和政治上改弦更張。整個王國籠罩在天主教復辟的巨大陰影之下。伊麗莎白由於宗教和王族血統,受到瑪麗的猜忌。據說早在瑪麗加冕時,就發生了一件引發猜忌的事:伊麗莎白向法國大使抱怨她戴的冠太重,法國大使不無深意地說道:「忍耐一下吧,你很快就會有另外一頂更好的。」這件事被西班牙大使聽到,並轉述給了瑪麗。在此後的五年間,多起叛亂都打著擁立伊麗莎白的旗號,伊麗莎白是否真的參與,我們不得而知,但傳言足以引起瑪麗的警惕。伊麗莎白後來在「懷亞特叛亂」中被瑪麗關進倫敦塔,幾乎陷入絕境。在宗教上,伊麗莎白也不得不迎合姐姐,並選擇離開宮廷這片是非之地。據說,為了向瑪麗表明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她在離開時耍了一個小計謀:在啟程10英里後,她故意派人到宮廷中找瑪麗要轎輿,順便向她的這位姐姐要一身斗篷式長袍和神父舉行彌撒時穿的無袖長袍。伊麗莎白看似無意的舉動,卻在有意向瑪麗表明自己對天主教的信仰。這是年輕的伊麗莎白政治智慧的體現,也多少反映了伊麗莎白委曲求全的艱辛。
在險象環生的政治漩渦中,伊麗莎白深刻地認識到——權力遠比婚姻可靠。
婚姻與王位的衝突
1558年11月17日清晨,瑪麗去世。這一年,伊麗莎白25歲,她青春陽光、智慧高貴的個人形象給她的統治加了不少分。伊麗莎白從小接受的是人文主義教育,身邊多是具有開明思想的新教徒,這使她養成了區別於傳統女性的智識與文藝氣質。此外,她身材高挑,五官清晰,儘管沒有遺傳母親的美艷,但繼承了亨利八世的威嚴和才略。不平凡的身世和險象環生的早年經歷使她很早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身份。無論是病痛還是逆境,她總是在人前彬彬有禮,滿懷真誠地傾聽每個人說話,時刻不忘自己的公主身份,這些滿足了普通老百姓對王族成員的美好想像。
然而,初登王位的伊麗莎白面對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並不樂觀。在國內,敵對和反叛勢力正伺機而動。一方面,作為一名眾望所歸的新教國王,她除了恢復英國的新教信仰,別無選擇,但國內天主教徒在瑪麗時期勢力大大擴張,天主教極端分子試圖保衛天主教復辟成果,推翻伊麗莎白的陰謀從未休止過。另一方面,瑪麗的婚姻給英國民眾留下無法抹去的惡劣印象,他們對於女性擔任國王的憂慮也更加深刻。新教改革家約翰·諾克斯發表於1558年的《反對邪惡女性統治的第一聲號角》,尖銳地提出:「女性統治王國是違背上帝意志和與自然本性衝突的事情」。諾克斯的觀點代表了時人對女性國王的基本看法。
國外的威脅更加嚴重。首先,蘇格蘭女王瑪麗在伊麗莎白即位當年嫁給法國王太子,宿敵法國與蘇格蘭的聯姻,使英國腹背受敵。更令伊麗莎白擔憂的是,蘇格蘭瑪麗作為亨利七世的重外孫女,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法國與蘇格蘭正伺機發動聯合軍事行動。其次,作為天主教勢力的急先鋒和大西洋上的霸主,西班牙對英國的動向虎視眈眈。儘管伊麗莎白在恢復新教體制的改革中,採取了保守政策,但當英國重新回到新教道路後,英西之間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同時,西班牙還得到教皇的有力支持。
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Stuart, 1542.12.8-1587)
嚴峻的政治形勢使她不得不將鞏固王位作為首要任務,個人的感情和婚姻問題也就拋置一邊。雖然還是一位青年,但早年生涯的跌宕已將她磨鍊成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她懂得適度的隱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並知道如何保住權力。單身不是她的首要目的,但卻可以成為她達到首要目的——鞏固王權的工具。作為一個政治家,她是毫不吝惜使用自己「單身處女」身份的。
在她的追求者中,曾經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是行動最早的一個。早在伊麗莎白加冕之前,他就派大使菲里亞表達心機,伊麗莎白並未拒絕,卻也沒有答應,她以一種曖昧的態度使菲利普始終抱有幻想。這樣,瑪麗時代英西之間的聯盟在伊麗莎白即位初期得以維繫,這對於制衡法國與蘇格蘭聯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西班牙與法國握手言和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子查理大公和瑞典王儲埃里克的求婚又使伊麗莎白得以在大國夾縫中保全英國。自1569年起,伊麗莎白又一改對法國王室求婚的冷漠態度,通過與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等曠日持久的婚姻談判,有效地制衡了西班牙與教皇聯盟咄咄逼人的進攻。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伊麗莎白利用自己未婚處女的身份周旋於眾多求婚者之間,從不明確表態,只要讓他們心存希望又相互提防,英格蘭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事實上,周旋於眾多強有力的求婚者中間,伊麗莎白有許多機會可以找到一個能夠鞏固王位的丈夫,但她並不願意這樣做,她對權力的貪戀遠比婚姻本身大的多。她不僅要鞏固自己的王位,而且不願與別人分享王位,這才是關鍵。
她的愛情與婚姻觀
早年的經歷對伊麗莎白的愛情和婚姻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她的母親安妮·博琳從侍女到王后,又從王后走上斷頭台,深刻見證了政治漩渦中女性的悲劇性角色。姐姐瑪麗在舉國反對下嫁給了西班牙王儲菲利普(後來的菲利普二世),英國因此被綁上西班牙對外擴張的戰車,而瑪麗並未因此得到丈夫的愛,反而失去了人民的愛戴。這兩場婚姻直接影響了伊麗莎白對婚姻的看法,而少女時代的一段情感經歷,又使她對婚姻產生了終生陰影。
伊麗莎白情竇初開的對象是繼母凱瑟琳·帕爾(亨利八世的第六任王后)的丈夫托馬斯·西摩。伊麗莎白在14歲前後,曾遭到托馬斯的百般挑逗,她也曾對托馬斯動過心。二人的曖昧關係導致伊麗莎白與繼母關係的破裂。1548年,帕爾死後,托馬斯·西摩向伊麗莎白求婚,但志大才疏的托馬斯卻因一場倉促的叛亂而受戮。伊麗莎白也因與托馬斯的曖昧關係受到牽連,幾乎身陷絕境。
恐懼婚姻的伊麗莎白並不排斥愛情,豐富的愛情經歷彌補了婚姻造成的情感缺失。羅伯特·達德利是伊麗莎白最重要的伴侶。在瑪麗統治時期,伊麗莎白經歷了人生最危險黑暗的時期,一度被關進倫敦塔。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她認識了達德利。達德利是諾森伯蘭公爵之子,相貌堂堂,也因牽涉叛亂被關進倫敦塔,兩人在這一時期擦出愛情火花。在伊麗莎白繼位後,曾考慮過與達德利結婚,但適逢國內外政治危機重重,伊麗莎白的理智戰勝了情感。達德利後來雖然結了婚,但兩人仍保持親密關係,備受恩寵的達德利還被封為萊斯特伯爵。當然,圍繞在女王身邊的男性並不只有達德利一人。伊麗莎白很好地處理了王權與感情的關係,這使得伊麗莎白一邊享受婚姻之外的愛情與情愛,一邊收穫著人民對她的愛戴。她還因為獨身而獲得「童貞女王」的美名。
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1532—1588)
「剩女」的代價
伊麗莎白統治最大的秘訣是她把自己視為初生的英吉利民族的代表和象徵。與她的先輩一樣,她深知「權力的基礎是民族,沒有民族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之處」。她也在各種場合拉近自己與人民的距離。有史家寫道:「如果說曾有人具有一種天賦和風采能贏得民心的話,這人就是伊麗莎白女王。她把溫和與尊嚴結合在一起,莊嚴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她的所有官能都在活動,而一舉一動都似乎受到思想感情很好的支配:她的眼睛望著一個臣民,她的耳朵在傾聽另一個臣民的聲音,她心裡又在對第三個人的意見做出判斷,而她卻正在和第四個人交談;她的精神似乎無所不在,但又都像是全神貫注,並未分心似的。她對有的人表示同情,對有的人加以稱讚,對有的人表示感謝,而對另一些人卻詼諧機智地予以戲謔嘲弄。她不責備任何人,她不忽略任何禮儀,她故意向眾人微笑,展示自己的優雅儀態……」 她還曾當眾鄭重地說:使她獲得王位的是她的臣民。在她對臣民的柔情攻勢下,她也成為人民尊重和愛戴的偉大「聖女」。
作為民眾崇拜的「童貞聖女」,從1570年起,伊麗莎白即位的日子就成為國家的法定節日,而她越來越陶醉於這種榮光。1578年,達德利病死,在這一重大打擊下,伊麗莎白可能已經堅定了獨身的信念。1583年,50歲的伊麗莎白明確拒絕了法國阿朗松公爵的求婚,這是她最後一次走進婚姻的機會,所有人都認清了伊麗莎白將要終生獨身的事實。至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伊麗莎白在民眾心中的威望達到巔峰,而婚姻卻離她越來越遙遠。
當然,伊麗莎白也為她的獨身付出了「代價」。在1588年以前,都鐸家族的所有直系後嗣都已去世。凱瑟琳·格雷死於1568年,瑪麗·格雷死於1578年,蘇格蘭瑪麗死於1587年。1603年,伊麗莎白度過漫長的統治期後,英格蘭的王位不得不交給了外姓人,蘇格蘭瑪麗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南下繼承了王位。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由此開端。
總之,伊麗莎白特殊的身世、早年形成的婚姻觀、在權力與婚姻衝突中的取捨、豐富的婚外感情生活以及「童貞聖女」榮耀的光環都成為她最終獨身的因素。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伊麗莎白並不是一位中世紀式的傳統女性,正如尼爾所說:人們之所以對她的獨身感到驚奇,是因為「沒有任何人認真對待統治英國的是一位『現代化的女人』這一現象」。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1533-1603)
※單身男士的福音,這樣的雅緻格調的現代化公寓太少見啦
※上世紀三十年代,老外們的現代化健身運動
※沒有現代化神器的幫忙,古代女子如何來梳高髮髻的呢
※中國軍人肌肉為什麼沒美國大兵那麼多?現代化戰爭不需要肌肉男?
※巴鐵:我們海軍實現現代化的希望 全在中國兄弟身上了
※李莉:這才是中國軍隊現代化標準!別總盯著殲20!
※二十世紀中葉的阿富汗,城市已現代化而人民也悠閑的活著
※荷蘭王室的「現代化」與「市場化」
※這綠色牆面的房子, 是現代化新潮嗎?
※現代化戰機高清大圖,哪一架是你的菜?
※旅遊系列之「走向現代化的薩那」
※一座沒被盜的明朝皇族墓,發現一條現代化纖毛巾,原因真是想不到
※古代沒有現代化的鐘錶,古人又如何準確計時
※湯一介對儒學現代化的探索
※非洲開通了一條現代化鐵路,肯亞人連連稱讚:中國人太好了!
※努洛伊曼皇宮,世紀性宮殿,仍在使用的世界最大最現代化的宮殿
※金耀基:為何中國的現代化成績很難令人滿意?
※金庸小說中最具現代化思維、懂得變通的女人是她,就說你服不服……
※這些人的」墓地「如同別墅,現代化設施齊全,每座少則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