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原創:陸開武


公號:春風巷(cfx8963)

(續上篇)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三)


七、漢奸還是英雄?


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民間演義《楊家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楊老令公被敵軍層層包圍,不願被俘受辱,慷慨悲歌,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

同樣是將門世家,同樣是孤軍覆滅,同樣是結局慘烈。這樣的情形設置,產生非常震撼的戲劇效果。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這個「武人」,指的就是李陵。


李陵究竟是英雄還是漢奸?

兩千年來,後人一直對這個問題爭議不休。


司馬遷是第一個為李陵辯護的人,認為李陵投降是暫時的,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一定會再建奇功重返漢朝。司馬遷因此在《史記》中對李氏家族濃墨重彩,給予無限同情,但被後世詬病,認為司馬遷因義憤而作。


潛台詞是:司馬遷因為給李陵辯護而遭受宮刑,之所以忍辱偷生,是因為要完成《史記》的編撰,如果自己不堅持為李陵辯護,那自己豈不是咎由自取?


但即便後人同情李陵,大多是對其率五千步兵與單于大軍激戰的景仰。而這個過程的描述,恰恰全部來自司馬遷的記載。


王維曾作《李陵詠》: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


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對李陵大戰匈奴給予濃墨描寫,讀來悲壯激烈,但對其最後投降匈奴,同情之餘不免令人唏噓。


其實,我們如果對李陵從求戰到激戰,再到兵敗投降的整個過程做一番理性分析,可以看出,真正的責任在於李陵自己。


第一,不聽指揮。聽到自己擔任後勤輜重保障任務後不願意,覺得自己是打醬油的,漢武帝對此就有些不高興:將惡相屬邪?


什麼意思?你不願意給別人做下屬嗎?誰都這樣,老闆還怎麼當?


第二,盲目草率,僅率五千步兵就出擊匈奴。這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一番慷慨陳詞,說動了漢武帝,君臣都有些膨脹了。遼闊戈壁草原上,是馬背民族的天下,衛青、霍去病能建奇功,都是以精銳騎兵突襲實現。步兵迎戰騎兵,無疑以卵擊石,可惜了五千驍勇鐵血的荊楚戰士。


第三,治軍不嚴。大軍長途出征,竟有女人藏匿車中隨行。在與匈奴激戰不支時,擂鼓聲音不響亮,李陵才問:「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下令一搜,才發現有人將關東強盜流放邊地的妻女隨軍帶著,慰安婦?李陵發現後氣急敗壞,竟然下令斬殺。如此窮途末路之際,你放人自行逃命就是。如果車中滿載箭矢,何患後來「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的感嘆。


第四,心理不夠強大。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激戰前期,李陵還是鎮定自如,指揮有度,隨著逐漸步入絕境,李陵心理提前崩潰,大呼:「兵敗,死矣!」,還得靠手下來安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老大扛不住,隊伍焉能不敗?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第五,窩囊的投降,如果說李陵在戰鬥前期,看到取勝或逃脫無望,為了保全將士生命而投降,這也說得過去。但自己一邊說:「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向將士表態,大家不要說了,我不戰死,還叫英雄嗎?一邊等隨行將士戰死,包括自己的副將韓延年,窮途末路,自己卻下馬投降,這就不仗義了,忽悠。


第六,沒有援軍的理由站不住,漢武帝當初發令時,已詔令路博德出兵西河,也就是渡過黃河,協助李廣利作戰去了,不可能再跑回來接應李陵。而且,出兵命令是同時發給李陵和路博德的,李陵當然知道自己是沒有援軍的。


第七,責任不能全推給漢武帝。一直以來,李陵被塑造成悲情英雄,而把漢武帝視作幕後黑手,這就有些不靠譜了。聽聞李陵兵敗,漢武帝大怒,那也是你小子當初誇下的海口,也沒把你母親妻子殺了。一年後,還派公孫敖率兵去找,只是誤傳李陵當了鐵杆漢奸,在幫匈奴練兵才滅族的。


而且,漢武帝是按法律辦的。


漢朝法律規定,駐守邊境據點將士叛變、主動投降敵軍的,或者是在敵軍來進攻時作戰不力投降的,和企圖謀反、臨陣脫逃同樣處理:「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本人從腰部一斷為二,全家族誅(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全部處死)。也就是說,漢武帝在得知他投降匈奴時,已經可以按法處置將他全家族誅,不必再有他叛變、幫匈奴練兵這一情節。


秦漢時期的法律要求將士要為朝廷奮戰到死,即便是已喪失作戰能力,也要為國捐軀,絕不可被對方俘虜。


公元前90年,李廣利再次率軍攻入匈奴。麾下御史大夫商丘成率本部深入敵境,單于派某大將和李陵率三萬多匈奴騎兵反擊,「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唯一一次李陵率匈奴軍與漢朝部隊交戰。


八、萬劫不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了一篇文章,名叫《李陵論》,認為「忠孝智勇」這四個是身為臣子最重要的東西,古代的臣子們都在追求這四個方面,倘若失去了其中的一個,就根本不能做一名臣子。


白居易說得很明確,李陵率軍攻打匈奴,不肯為國家奉獻自己的生命,那是不忠;沒有戰死沙場,卻選擇投降匈奴,這是不勇;放棄自己以前的功績,那是不智;由於他的投降,導致家人們相繼遭到殺害,這是不孝。做臣子的四個方面,李陵根本就沒有符合其中的一個,因而導致自己的家族遭受毀滅!


明末的大學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曾在其巨著《讀通鑒論》中,對李陵進行了十分尖銳的批判。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大概意思是:司馬遷攜私憤撰寫《史記》,班固就諷刺過不忠於史實,這是對的。李陵投降的罪過很明顯,不能掩飾。說李陵是孤軍作戰沒有後援,以五千步兵就出塞,那是李陵自炫其勇。而把家族被滅的原因歸於李緒,難道後來李陵率三萬匈奴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日,也要歸罪於李緒?如果說是李陵被單于制約逼迫,不得不攻擊漢軍,難道是單于再沒有可用之人?如果李陵首鼠兩端,難道單于肯放心對李陵委以重兵嗎?


王夫之筆鋒一轉,連為其辯護的司馬遷也痛貶了一番:司馬遷為李陵文過飾非,從稱頌李廣以來就一直褒獎其家族。司馬遷寫的東西,違背事實,固守一己之言,有可信之處嗎?將軍投降敵人,效忠死戰,即便要洗滌其污點,就如同大節喪失,是不可能漂白乾凈的。


就像關羽當年重新回歸劉備,堪稱幸運。如果關羽在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戰死,那就永遠成為反覆無常的匹夫小人。李陵稱自己:「思一得當以報漢」,那是他愧對蘇武的詭辯之詞。李陵變節,違背大道,這不是司馬遷所能夠掩飾過去的。


王夫之所痛罵的李陵「思一得當以報漢」,在後世有了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字眼:曲線救國。


1910年2月,幾名帶著南方口音的年輕人在北京城開了一家守真照相館,為首的是一名長相俊美的小夥子。幾天後,守真照相館被朝陽群眾舉報,京城破獲一起暗殺攝政王載灃的爆炸案,暗殺者事後被捕,判處終身監禁。在獄中,這位翩翩少年作了一首《被逮口占》的詩,大江南北風靡流傳: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一年之後,武昌起義爆發,在袁世凱的開釋下,男神出獄,萬眾仰慕,成為中國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


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汪精衛。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四)終結篇


他的名字,喻意像精衛鳥一樣銜石填海,志向高遠悲壯。


二十七年之後,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汪精衛出走河內,發表艷電,正式附逆投敵。以「曲線救國」為號召,在南京另立偽「國民政府」,與已遷都重慶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相抗衡。


一代英雄偶像,淪為千夫所指,萬劫不復。


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葬於南京梅花山麓。


1946年12月21日晚,隨著一聲巨響,澆築堅固的汪精衛墓被炸開,屍首被送入清涼山火葬場火化,然後用鼓風機直接吹散,渺無痕迹。


墓中有一冊手抄詩稿,最後一篇是一首字跡歪歪斜斜的《自嘲》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看得出來,汪精衛知道自己將永遠掛在歷史深處任人唾罵。


可以說,每當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做蘇武還是做李陵?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兩個靈魂相對而泣,是當殉國者還是叛國者?就看哪個靈魂佔上風。


這個名單可以排出一長溜。


(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開武的春風巷 的精彩文章: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二)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一)
您可能感興趣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二)
遙望西域 李陵:叛國者傳奇(一)
於逢春:「中國疆域五大文明板塊」視野下的西域
古西域三十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焉耆國歷史
中國說——漢帝國奠定西域版圖的「秘籍」(上篇)
西域「大秦國」即古埃及詳考(1)
漢書西域傳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 帝王木小葉紫檀
西域飄遊記(七)
回望西域末篇
唐朝對西域的保衛戰:和新秀國家吐蕃的「大非川」之戰!
【中國傳統故事】小暑吃什麼?(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蘭亭序》在西域
處於東洋、中土、西域視野之間的清王朝
訪秘記:西域三十六國之焉耆國
「尼雅河綠洲」西域三十六國——精絕國
西域歷史文物古迹之秦咸陽遺址
《行疆:西域遠征》
訪秘記: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中亞著名古國」—大宛國
宋思溪藏本大唐西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