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全書並不太刻意去寫如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那些「大人物」,反而更關注那些參與歷史的小人物,一位士兵,一名學子,或是一些有代表的模式,比如四川一個縣是怎麼完成獨立光復—重建政權這件大事的。本書的書名取自當時社會的常用語。光復了,剪了辮子,用了新曆,用鞠躬握手代替請安跪拜,大家都會說一句「民國了」。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中華國開國紀念幣

作者:傅斯鴻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近年來都成為了書刊和影視劇競相追逐的題材。一個王朝的結束,讓中國從此告別了帝制時代而走向了共和。歷史對於它的至高評價,讓這段歷史披上了一層光鮮亮麗的外衣。人們知道了孫中山、黃興是這場革命的領導者,人們也知道了袁世凱、黎元洪這些在革命中迅速崛起的人物。然而,更多的關於這場革命的諸多細節,卻被人們遺忘、擯棄,實際參與這場革命的諸多人物,也不為人們所熟知。


現在,一本以辛亥革命的諸多細節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新書《民國了》,又一次將人們帶回到那個革命的年代。全書清晰地還原了從武昌起義到清帝遜位這四個月中,數個重要省份與地區間的故事。作者楊早,生於川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在中國近現代輿論史與文化史、當代文化等領域都有著諸多研究與著述。他的高祖楊芾,曾於1907年受清廷重臣端方委派訪日,考察教育,寫下了非常詳細的考察日記《扶桑十旬記》。


作者將這本書定位為一份「讀書筆記」,出於自己對那段歷史的興趣,通過對歷史文件、私人日記、回憶錄甚至小說等素材的分析,以散文的敘述方式,還原現場的氣氛以及那些歷史關鍵時刻的可能性,從私人視角來看待時代的巨變。全書並不太刻意去寫如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那些「大人物」,反而更關注那些參與歷史的小人物,一位士兵,一名學子,或是一些有代表的模式,比如四川一個縣是怎麼完成獨立光復—重建政權這件大事的。

本書的書名取自當時社會的常用語。光復了,剪了辮子,用了新曆,用鞠躬握手代替請安跪拜,大家都會說一句「民國了」。作者認為,民國之代清,不是簡單的朝代嬗變,而是從法理與觀念上肯定了「民」的至高無上。民代君治,是當時主流的共識。然而,如何打造一個真正民國,卻又是擺在人們面前一大問題,甚至連孫中山、黃興這班人也模模糊糊。所以作者將「民國」看作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這裡面出現了很多的可能性,也湮滅了很多的可能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者堪稱是一個拼圖高手,從三個遠離革命核心的人日記出發,還原了一個清晰的辛亥大環境,惲毓鼎、鄭孝胥以及吳宓看似毫無關聯的三個人,卻又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分屬不同的派別,大清王朝在最後這點歲月中的各種矛盾都集合在了一點上,也為後文各省的拼圖進行了穿針引線。「相關」與「無關」,這就是那樣一個時代背景,這也是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甚至就在武昌起義爆發的那一刻,在北京城裡看著戲的王爺們也沒有想到大清王朝即將結束。


當然,清朝的滅亡,民國的建立,儘管偶然,但也是必然。作者甚至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沒有武昌,也會有別的地方來點燃這個火頭。作者在全書一開頭便討論了「哪一根稻草壓垮駱駝?」然而,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得多。作者在這裡將自己化身為一個置身歷史中的記者,以「歷史新聞化」的新聞特寫方式來書寫這段歷史,關注從前的主流歷史有意無意忽略、遮蔽、摒棄的人物與細節,希望能為易代之際的中國拼圖,貢獻一種不同的敘述。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以下是傅斯鴻與《民國了》作者楊早的對話

傅:是什麼原因使得您想到要寫這樣一本書的呢?



楊:我自己對《民國了》的定位,是一份「讀書筆記」。我從2010年8月開始認真地讀辛亥材料,讀了年把時間,比不上專業研究者涉獵廣,但基本材料大抵過眼。裡面有很多我覺得新鮮的故事與細節,我就把它們寫出來跟讀得比我少的那些同好分享一下。當然我自己的眼光、興趣也融進了敘述之中。所以這是一本很趣味化的筆記。


傅:您為什麼選擇惲毓鼎、鄭孝胥和吳宓這三個來寫北京客的辛亥年,而不是其他人?



楊:選這三個人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都有很完整的日記記錄;二是這三個人都遠離革命核心,又各有代表性,他們的生活與觀感,其實更能反映「革命之外」又關心革命的各階層的狀態;三是三個人的政治立場分別近於保守派、立憲派與革命派,這三種立場基本可以概括當年中國的主要思潮。這一章也並不是只寫這三個人與辛亥事變相關的見聞想法,而是力圖將之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讓讀者可以看清,革命與日常生活的「相關」與「無關」。


傅:武昌起義倉促之間就將大清朝摧枯拉朽般瓦解。您認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楊:很簡單,一個政權是否垮台,與動亂的大小並沒有必然聯繫,關鍵還在於它的統治資源是否還能支持它的運行。曾左李這些漢人為什麼能夠召集這麼多漢人起來扶保大清?因為大清的統治合法性還沒有坍塌,也還沒有一個替代者——沒有多少人認為太平天國靠譜。反過來,為什麼辛亥年立憲派沒有一力勤王,而是順水推舟?袁世凱也不會盡忠清室?因為大清已經沒有什麼統治資源了,對於大多數立憲派來說,憲政是王朝的替代品,虛君有沒有關係不大,對於袁世凱來說,得到全國士紳階層的支持,比得到清廷的重用,更為重要。


傅:今天的歷史觀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也是一次流血最少且推廣了民主共和思想的革命,關於這兩點,您怎麼看?



楊:從「革命」的角度來說,辛亥當然是不徹底的。當時孫中山、黃興等人,心中就充滿著對於妥協的不甘。在陳其美、王金髮、胡鄂公這些革命黨人眼裡,組織北伐,直搗京師,建立一個全新的民國,才是徹底的革命。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不然也不會有兩次復辟的反覆。很多學者認為,辛亥少流血,多妥協,保證了民國政府從清王朝手裡合法而完整地接收「整體中華」(新疆、蒙古、西藏)的所有權,保證了中國領土的完整統一,是最大的功績。這一點基本上是成立,因為當時各邊疆區域的離心力很強,外國勢力插手很多。如果革命徹底,很可能滿洲、新疆、蒙古、西藏,那時就脫離中國了。


傅:張謇是清廷的救命稻草,可這個人的立場在武昌起義之後卻不太明顯,這是什麼原因?



楊:救命稻草的意思,不是指願望,而是指能力。大膽地說一句,南北議和成功,辛亥革命流血不多而統一的中華民國成立,主要是北方軍閥勢力與南方士紳集團合謀的成果。北方軍閥代表袁世凱,南方紳權代表即是張謇。他不太出頭不等於不重要,否則不會清帝遜位詔都要由他來出面擬定(多人參與,但大家都承認張謇的擬稿資格)。國內已有的辛亥影視,大都將這一段歷史寫成「孫袁鬥法」,十分可嘆。若南北議和不成,無論局勢如何發展,清室恐都不得善終,你說張謇是不是救命稻草?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民國了》,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民國了」,共和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並不算深入人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策劃五四運動,總指揮傅斯年堅持要「有紀律的抗議」
為爭女權,沈佩貞唐群英暴打宋教仁
清末唯一一次大獲全勝的外交事件
中國第一次抵制外貨,抵制的不是日貨,是美貨!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山寨版」武器,不僅合法性能還更強大,外國人都快被氣哭了
滿清入關統一全國的合法性在哪裡?
這片神奇的土地只被一個國家承認合法性,卻對全世界免簽
「美國中心」說正像「地心說」一樣失去光環和合法性
中國為什麼沒有建立君主立憲制?論大清皇帝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危機
同性戀人結婚的合法性存在爭議
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大挑戰是中國制度的「合法性」
這裡可以合法性交易,街頭站滿性工作者
炒比特幣,關於數字貨幣合法性問題你不可不知!
國有四大銀行全面開通個人外匯市價交易業務了!而你還在質疑外匯合法性?
從政權合法性,看劉備的蜀漢帝國
從明朝的法理上來說,朱棣和朱祁鈺的皇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明英宗奪門之變合法性的幾個疑問
清帝遜位與民國初年統治合法性的闕失
窺視國外合法性工作者的日常
普京的反對者在莫斯科選舉中取得進展,普京作為總統候選人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朴槿惠案新證據合法性遭到告發 新證據或將無法使用
中國古代皇帝為何真心祈求合法性?
梁樞:弘揚國學的合法性來自國學守成與創新的雙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