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成吉思汗大殺四方的不僅是蒙古鐵騎,還有他們

為成吉思汗大殺四方的不僅是蒙古鐵騎,還有他們

改革家系列」之七:成吉思汗(3)


成吉思汗麾下究竟有多少蒙古騎兵?


1206年,他統一蒙古各部落稱汗時,擁有千戶95個,加上1萬中央嫡系部隊(怯薛),總共約10萬人。當然了,也有人統計過其他七七八八的小股蒙古軍,但不論哪種統計結果,蒙古騎兵的總數都沒有超過20萬。

為成吉思汗大殺四方的不僅是蒙古鐵騎,還有他們蒙古人的騎射英姿(圖注)


蒙古青壯年就這麼點人啊?


確實,這已經是成吉思汗能夠動員的最大兵力了。要知道,他規定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都有出征義務。[1]


大伙兒去看看,成吉思汗指揮的仗,99%都是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幾乎沒有過兩線作戰,更不要說四面出擊了。為什麼?兵力不夠。蒙古騎兵再厲害,就算每仗必勝,也不可能人家死光光,蒙古軍隊啥事兒沒有,而是越打越少。那麼,這20萬蒙古軍隊又如何撬動地球,大殺四方?

可事實已經擺在那兒,地球確實被草原帝國撬動了。一仗仗打下來,成吉思汗麾下的部隊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打越多。能解釋所有疑問的答案就是,不斷加入成吉思汗帳下的,是外族軍隊。


極少有游牧民族首領像成吉思汗那樣,對「外軍」敢放膽使用,收編得那麼多,控制得那麼好,發揮得那麼棒。到後來出征,「外軍」比蒙古兵多出幾倍是家常便飯。比如木華黎[2]指揮的十提轄中,蒙古騎兵1.3萬人,其他8.7萬人都是來自外族的雜牌軍。攻打忽氈(今土庫曼列巴普州首府納巴德)內城時,蒙古兵2萬,「外軍」竟有5萬。[3]


為成吉思汗大殺四方的不僅是蒙古鐵騎,還有他們成吉思汗西征(圖注)


歐洲人觀察到的蒙古軍隊,不僅有從馬,還有駱駝(圖注)


如果以為這些雜牌軍戰鬥力很差,那就錯了。實戰中的情況往往是:蒙古騎兵尚未出動,一切都擺平了。[4]台灣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歷代戰爭史》對此評述道[5]:

長期遠征中,多數圍城流血之役,皆用此等異族所簽之軍,蒙古兵數未見減少,所謂勝敵益強,此種善於組織運用被征服之民族或國家之新軍,實為蒙古隨遠征而日益強大的主因之一。


「借力」這種事,其他游牧民族很少用,所以只能窩在草原。


為成吉思汗大殺四方的不僅是蒙古鐵騎,還有他們蒙古軍隊西征與歐洲騎士作戰(圖注)


下集預告:「改革家系列」之七:成吉思汗(4)


世界征服者亞歷山大31歲,阿提拉47歲,成吉思汗65歲,為什麼他最長壽?

章節附註


[1](明)宋濂等:《元史》(卷98·志第46·兵一),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663頁。


原文為:「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簽為軍。」


[2] 木華黎:原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別乞的門戶奴隸,後來成為成吉思汗的開國功臣,長期掌管成吉思汗的嫡系部隊。成吉思汗對他非常信任,而且評價極高:「吾有汝二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成吉思汗說說的「二人」,一個就是木華黎,另一人為博爾術。

[3] 蒙古宮廷史官著、常瑞峰編譯:《蒙古秘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205頁。


[4] 蒙古宮廷史官著、常瑞峰編譯:《蒙古秘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21頁。


[5] 台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1983年,第56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大開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宋集團總經理王安石用哪4個字評價老闆宋神宗?
林彪看上葉群,媒人居然是「它」
拿破崙怎樣評價成吉思汗?
毛主席眼裡的大老粗皇帝是哪幾個,誰排第一?
宋軍到底有多「慫」?所謂70%的勝率不過謠言而已
您可能感興趣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卻唯獨拿不下這個國家
成吉思汗無敵的蒙古鐵騎
她是古代奇女子,被迫遠嫁塞外,最後卻靠一己之力拖垮強大的匈奴鐵騎
蒙古鐵騎驍勇善戰所向披靡,靠的是成吉思汗兩道軍令,太直接暴力
能在平原上唯一打敗蒙古鐵騎的竟然是這個荒淫無道的正德皇帝
成吉思汗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到底有多猛
征服歐亞的成吉思汗,卻未能踏入印度半步,什麼阻擋了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歐洲無敵,卻怕一樣東西,只要一來立刻跪地磕頭四散逃避
曾經成吉思汗鐵騎踏過的這個地方,如今自稱中國人
蒙古鐵騎多次經過印度,成吉思汗為何不攻列印度?其實原因很簡單
蒙古鐵騎征服歐亞,為什麼非洲人沒有騎著斑馬去打仗呢?
成吉思汗做了三件事,讓他的鐵騎所向披靡
蒙古鐵騎征戰過的地方皆是哀嚎和白骨,唯獨多次慘敗在此處
這明朝最荒淫最荒唐的皇帝 也是在平原上唯一打敗蒙古鐵騎的大將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唯獨不敢進入此國,只因大軍曾被一隻動物嚇跑
堅守四十年!為何最強悍的蒙古鐵騎,也無法攻破這座小城?
無敵是多麼寂寞,蒙古鐵騎創下的十一項世界之最!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卻獨不敢涉入這三國
蒙古鐵騎橫掃全世界,沒想到卻敗給了明朝的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