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在清朝的時候,人們辨別婦女是八旗人還是不在旗的漢人十分容易,因為除了服飾的不同之外,她們從「頭」到「腳」都有明顯的區別。


過去稱滿族婦女的典型髮式為「旗頭」,民間的叫法各地不一。遼東、遼北地區稱為「大拉翅」,遼西稱「大翻車」,遼南的一些地方則叫「大京樣」或「京樣」,意為從北京學來的樣子。事實上,那種現代銀幕和舞台上常見的「旗頭」樣式,確實是從北京傳到遼寧地區來的,而且是清代後期才出現的。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髮式的主要區別,是編結髮髻的位置,其次才是樣式。按照以前遼寧地區民間的說法,看老太太是「旗人」還是「民人」,從她的「疙瘩鬏」(髮髻)是在「後脖梗」還是在「腦瓜頂」就能分辨出來,即漢族婦女髮髻梳在項後,而滿族婦女則是在頭頂或後腦勺靠上的部位。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經典髮式「兩把兒頭」

清代八旗婦女比較典型的髮式是「兩把兒頭」。其梳法是將前部的長髮束起,在頭頂梳成「頭座」,然後再分成兩把,向左右兩側編挽成髮髻,頭上要插銀、銅、玉制的「扁方」(俗稱扁簪子)和其他首飾。腦後的頭髮則梳挽成扁平的髮髻,垂於項後,長及衣領,俗稱「燕尾」。「 兩把兒頭」分為「緊翅」和「拉翅」兩種,其區別在於分向兩側的髮髻的短或長。這種髮式原本梳的並不高,到了清朝後期據說是受西太后(慈禧)時宮中裝束的影響,越來越高,好像是在頭頂安了一個扇子面,以至於要加上青紗或絨、緞裝飾的頭架和假髮,「燕尾」也要用黑色絲線縫,頭飾也比以前增多,成為「大兩把兒頭」,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大拉翅」。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經典髮式「大拉翅」

這種髮式與旗袍和高底鞋組合在一起,顯得身材修長,亭亭玉立,給人以端莊典雅的感覺確實十分美觀。但除了一些貴族女眷外,普通滿族人家的婦女只是在逢年過節外出做客和操辦婚嫁喜事時才梳這種頭式,原因是其費時費工,梳時不僅要有別人幫忙,而且木梳要蘸榆樹皮泡成的水,以便定型和整齊黑亮,每次要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梳好。另一方面,梳這種頭的人必須行止沉穩莊重,由於頭頂髮髻和腦後「燕尾」的限制,不能隨意前俯後仰、左顧右盼,也不能隨意躺卧倚靠,只能「直著脖子」坐立行走,否則就會影響髮型的美感,還會被視為「沒規矩」、「沒正形兒」。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普通髮式「高圓髻」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清朝滿族婦女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普通髮式「螺旋式髻」



過去滿族婦女的普通髮式比較簡單。年輕者把頭髮在頭頂挽成「頭座」後,再編成細辮結成髮髻,但不向左右分成兩把而是向上成一個扁圓形的高髻,腦後仍梳「燕尾」。年紀比較大一些的,如頭髮較多,就梳成一個扁球形圓髻,如頭髮少則梳小一些的螺旋式髻,民間俗稱「牛糞捲兒」,但無論怎樣梳都是在頭頂而不再腦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滿族 的精彩文章:

探究歷史上的清朝「存在」了多少年:是267年還是296年?
大清帝國皇帝說哪種語言
您可能感興趣

老照片:大清國女子服飾,滿族婦女穿「旗裝」梳「旗髻」!
清朝服飾之:清代滿族旗鞋
清朝八旗軍不只有滿族八旗?
金國女真族和清朝滿族是同一個民族嗎?
清朝滿族人為何對皇帝自稱「奴才」
清朝皇宮裡惟一流著漢族血液的皇后:兒子當皇帝後幫忙改成滿族
晚清 逛街的滿族女人
滿族旗鞋與漢族弓鞋的對比
什麼人可稱為民族英雄?明朝蒙古族將領滿桂,清朝滿族將領多隆阿
清朝女性影像:漢族新娘和滿族新娘裝飾大不同
清朝老照片:滿族貴族小腳女子,和宮廷劇相差甚遠!
滿族女性常見髮式
《滿族正白旗正藍旗於氏族譜》譜續
古代纏足風氣有多盛:清滿族女子私下也裹小腳
滿族人為什麼自稱為「滿洲族」
旗人等於滿族嗎?
滿族建築遺產豐富的清王朝發祥地烏拉街鎮
滿族服飾 滿清傳統男女髮飾是怎樣的
皇漢別再冤枉滿族和元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