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七號」首飛飛控團隊:生活在倒計時里的人
>
【「中國航天日」特別策劃】
編者按:2016年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天日」。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4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究竟怎麼樣?設立「中國航天日」意義何在?中國航天人怎麼看待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日前,中國軍網記者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聆聽航天人的心聲,打探「長征七號」火箭首飛幕後的秘密。都是獨家「爆料」哦!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談飛控中心發展歷程
2016年是「中國航天日」設立之年。談及這個話題,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顯得很激動。他說,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以此為標誌設立「中國航天日」,是對我們國家老一代航天人的紀念,因為沒有當時的「兩彈一星」,就沒有現在中國的大國地位。設立這樣一個紀念日,也標誌著我國由一個航天大國正在邁向航天強國。
「一個國家強不強大,航天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現在每一次的載人航天、探月任務的成功,對國家對民族的凝聚力,激勵全國人民實現各行各業的跨越、創新和實現『中國夢』都很有意義。」
說起來,2016年也是中國航天任務高峰之年。陳宏敏主任介紹說,今年「長征七號」火箭首飛、「天宮二號」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三大空間實驗室任務接踵而至,不僅讓國人滿懷期待,也讓承擔該系列任務飛控工作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進入滿負荷運轉的緊張備戰狀態。
「回顧我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歷次重大任務,飛控關係任務成敗,關鍵飛控技術創新也直接影響任務進程。」陳宏敏介紹說,「今年3月,飛控中心成立20周年。20年來,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先後經歷了艱苦奮鬥、創建起步,完善功能、實現突破,開闢領域、使命拓展,攻堅克難、全面提高,面向未來、創新發展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建設發展都伴隨著關鍵飛控技術的創新突破。正如中國航天的遠航高飛離不開創新引擎的強力驅動,中心的成長進步也得益於一項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飛控技術的創新突破。」
此番前往中國飛控中心,記者還有幸採訪到了2016年首個重大任務「長征七號」飛控團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此次任務和首個「中國航天日」的設立吧——
總體設計師趙鳳才:航天夢始於中學二年級
「長征七號」飛控任務總設計師 趙鳳才
趙鳳才,2014年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青年飛控專家。趙總瘦瘦高高的,帶著一副細絲邊眼鏡,說話永遠帶著笑。
飛控總體工作乃頂層設計,涉及知識廣、工作難度大。作為「長征七號」火箭飛控任務的總體設計師,他這樣形容他的工作:「我要根據任務需求了解我們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然後做個方案出來。如果把這項工程比喻成一輛車,我就是這次畫『長征七號』設計圖的那個人。」
「長征七號」是我國為即將建造的空間實驗室發送貨運飛船設計的新型火箭。它的發射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以往火箭首飛搭載個配重就可以了,但這次為了充分利用,「長七」的首飛搭載了5大載荷。也就是說,除了驗證火箭性能外,還要做一些科學應用。這種任務模式,中心以前從未遇到過,完全是個自主研發的過程。面對困難,趙鳳才沒有退縮,他如饑似渴地研讀專業書籍,撰寫飛控方案,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鉚在辦公桌前,翻閱資料、吃透原理、揣摩細節,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趙鳳才的刻苦攻關沒有白費,「長征七號」火箭首飛的日子終於定了下來,並且是作為2016年第一項重大任務。
採訪即將結束時,當記者問及對首個「中國航天日」有什麼感想時,趙鳳才的臉上立刻綻開了笑容:「我印象特別深,宣布4月24日是我國『航天日』的那一天,我的整個朋友圈都被這消息刷屏了,我很興奮!國家這麼重視航天,還專門設立了個『航天日』,我們終於有自己的節日了!你知道嗎,作為航天人的一員,我的航天夢從中學二年級就開始了,現在我就希望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能早日站在世界前列!」
相關稿件
初見顏華,外表樸實,沉靜,語言也極為簡練。談及自己的工作,她說:「如果要打比方,好比一輛車,我的工作控制的是發動機,但最終的結果是它行駛的路線和怎麼樣去走,簡單的說就是導航,只不過是天體導航。」
「新!」作為「長征七號」火箭的軌道設計師,談及此次任務,顏華這樣評價:一切工作從「新」開始,一切思路從「新」改變,一切儲備從「新」來過。而這些,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學、研、專,然後解決。
「長征七號」任務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顏華基本上沒有休過假期,早出晚歸的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在了機房和辦公室。孩子只有8歲,正是培養學習習慣的時候,可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媽媽卻顧不上。就是這樣一位在領導和同事心目中敢闖能幹的「女漢子」,在談及孩子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她說:「我覺得最虧欠的就是我的孩子。」
回首這麼多年走過的路,顏華抹掉眼淚,聲音低沉地說:「我不後悔,走過的路後悔也沒用。事情總有輕重,人生總有取捨。」
談及即將到來的首個「中國航天日」和中國航天人的「航天夢」時,顏華沉思良久說道:「我希望國家能從上到下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讓我國的航天事業穩步、堅實地發展起來,讓我國早日進入航天強國的行列!」
一切頭腦中的創造,只有在軟體工程師這裡才能從概念變為現實。軟體系統是「長征七號」任務的基本平台,所有飛控方案的遙控發令、注入指令最終都靠軟體得以實現。
軟體是任務的最末端,無論哪個崗位,只要狀態稍有變化,哪怕是一個程序模塊,軟體工作人員都要對整個系統進行相應的協調處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飛控任務中整個程序發出的各種指令毫釐不差、乾淨利落。
軟體設計師余天一形容自己的崗位好比是汽車的軟體程序系統。「汽車」的導航、行駛都要在他的軟體系統控制下才能變為現實,無數次的與數據做伴、與程序共舞,都是為了控制「汽車」實現安全行駛。
提到「長征七號」,飛控任務團隊腦海中浮現的辭彙是「全新」「從零開始」,而對於軟體設計崗位來說,另一個更重要的詞是——協調。「長征七號」新型火箭首飛搭載5類載荷、控6個目標,與以往交會對接任務有一個統一協調的目標不同,這次任務需要協調的方面更多更複雜。5類載荷來源於完全不同的單位、承載不同的科學目的,要完成統一的遙測控制,這就對軟體崗位提出了更高要求。
談起自己的崗位性質、任務難度,余天一理性又從容。走上航天之路雖不是有心為之,卻在一次次任務執行中一步步踏實。從初入航天領域的好奇到歷次任務執行中的辛苦付出,見識了重重難關,也收穫過成功的欣喜,面對飛控中心大廳逐日變小的發射日期倒計時數字,余天一沒有過多的興奮和緊張,更多的是沉穩內斂。他說:「路還挺長,一個有經驗的運動員會控制自己的激情。」正如他所說,作為一個工程師,他現在只是有條不紊地備戰、參戰。每次任務既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也是自己的航天之路走向高遠的過程。
硬體設計師李曉前:航天大戲我搭「舞台」
在一般人印象中,運籌帷幄、遙控「天地間」的航天人應該是嚴肅冷靜、一絲不苟的,然而在硬體設計師李曉前身上,卻能看到輕鬆和幽默。
作為飛控系統的硬體支撐平台,任務中所有信息的交換、存儲和處理都要依靠硬體系統來實現,一點小瑕疵,都會直接影響任務的成敗。在「長征七號」飛控任務的這輛「大車」上,李曉前肩負著「車體」硬體保障的任務,「車燈」「後視鏡」「輪胎」哪一部分都不能放鬆。幽默的李曉前把飛控過程比作一部大戲,他就是搭舞台的人,而趙鳳才、顏華、余天一則是在這個舞台上唱戲的角兒,「我們的任務就是保障這個平台的穩定可靠。只有我們搭建的舞台平穩可靠了,在上面唱戲的人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經歷過多次大任務驚心動魄的磨礪,談起「長征七號」首飛,李曉前底氣十足。這樣的自信不僅源自他過硬的技術,更多的是團隊的力量。「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的團隊支持讓我對此次飛控任務毫不擔心。」
聽李曉前說,今天的工作狀態來自孩提時代的夢想。他兒時便懷揣航天夢,大學學習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又為進入航天領域牽了紅線,夢想不再遙不可及。一個小男孩對火箭、太空梭天馬行空的設想,對太空夢幻般的嚮往從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起航。作為一名光榮的航天人,伴隨著每一次飛行器向更深遠的太空遨遊,李曉前的航天夢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中心黨委書記林玉南:一線科技人員平均年齡34歲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黨委書記林玉南
中國航天事業最令人羨慕的是她有一批年輕的航天人,年輕人正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懷揣著火熱的青春夢想奮戰在不同的崗位上。「長征七號」飛控任務團隊正是這樣一支精英群體,他們情系長空,排兵布陣,將再次開啟築夢太空的探索之旅。
中心黨委書記林玉南介紹說,像這樣的青年團隊,在這個世界第三大航天飛控中心內還有很多。中心組建20年來,打造了一支朝氣蓬勃的青年科技人才方陣,中心任務一線科技人員平均年齡約34歲。 20年來,「請進來、走出去」的人才培養方式造就了精幹的航天飛控隊伍。中心不僅從科研院所、高校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業務輔導,還創造機會讓科技工作者走出國門,學習國際先進航天技術。
20年來,矢志航天、報效國家的理念一直鐫刻在每個太空築夢師的心田。中心愛才好士,大膽啟用人才,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把重要的崗位交給年輕人。年輕科技人員擔任課題組長,承擔重要工作,在探索太空道路上的無數次磨礪馳騁,既推動了航天事業,更收穫了成就感、榮譽感。
20歲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不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嗎?正如林玉南所說,依託這樣一支年輕化、高學歷化的人才隊伍,憑藉創新的智慧,中心能承擔更多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任務,精彩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中國航天人的精準控制能力。
逐夢蒼穹的腳步不會停歇,航天人追夢永遠在路上。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進行業務交流
飛控中心人員工作中
首個「中國航天日」,這些事你要知道
——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解析中國航天發展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榮啟涵)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今年三月,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6年開始每年4月24日被設定為「中國航天日」。4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究竟怎麼樣?未來有哪些大工程值得期待?在22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針對熱點問題進行了介紹。
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 一步實現繞火與著陸
今年,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許達哲介紹,我國計劃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我們想一步實現繞火的探測和著陸巡視,這相當有難度。」許達哲說,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而每26個月才能遇到一個窗口期,正在嚴密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
美國在火星上著陸巡視成功,俄羅斯實現了火星著陸,而我國要一步到位將是一個大跨越。許達哲表示,「這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在深空進行探測還需要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和實現。」
計劃2020年前後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我們現在正實施的是空間實驗室的計劃,今年要發射天宮二號,要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與之對接,要進行一系列的空間試驗室的試驗。」許達哲在回答關於我國空間站建造問題時說,中國一直計劃是2020年前後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許達哲表示,對於火星探測,載人航天是最富挑戰性的、最複雜的工程。據介紹,我國目前掌握了載人航天各項關鍵技術。
在「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里,列舉了許多航天領域要開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其中包括把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走好、把探月工程第三步走好、把北斗導航第三步走好,而且把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十三五」末完成。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啟動
針對中國空間應用廣泛服務於各個領域,許達哲介紹說:「以高分、風雲、海洋、資源為代表的遙感衛星,在農業、林業、減災、交通、氣象等領域廣泛應用,通信衛星形成了穩定高效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導航定位衛星步入了產業化的發展軌道。」
「中國航天走到現在,很大的一個轉變就是應用空間資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許達哲表示,現在遙感、導航、通信三個系統,要從擴大應用方向上發展。
下一階段,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啟動建設、北斗導航系統加速全球組網、高分三號衛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將實施發射。
空間科學:探測能力與研究水平顯著增強
成功發射暗物質探測衛星和實踐系列衛星為代表的多顆科學試驗衛星,空間物理、空間化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等空間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空間碎片觀測、減緩和防護取得重要進展……許達哲列舉了中國空間科學成果,表示中國空間科學探測能力和研究水平顯著增強,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取得跨越發展。
「中國空間探測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研究探索的重要平台。」許達哲說,「十三五」期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空間科學新型衛星也將實施發射。
許達哲還介紹了「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航天將按照以航天工程技術創新為主體,大力推動以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思路,論證和實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和項目,做強航天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業態,取得一批空間科學原創性成果。
※飛車黨的生活
※沉沒海底的范登堡號軍艦,人們像陸地上一樣生活
※慶祝三八節: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的真實生活
※生產隊長的幸福生活
※天宮二號里,宇航員如何生活
※印度尼西亞一隻貓在主人離世後,每天在主人墳墓生活
※神舟十一號宇航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揭秘杜魯門號航空母艦上的生活
※在泰國曼谷,有一群人生活在飛機里
※林彪手下「四大金剛」的晚年生活:從將軍到普通人
※航天員怎麼在天宮二號上生活和工作?
※拖鞋,生活中的喵星人自動捉捕器
※古人的夜生活與八小時睡眠
※槍支上的美國人: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戰爭結束哥倫比亞游擊隊女兵,脫下軍裝,過普通生活
※在泰國旅遊拍到的尺度驚人的夜生活
※生活中的「七色彩虹」!
※「四大金剛」的晚年生活:從將軍到普通人
※在太空生活了近一年的宇航員,回到地球後發現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