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與中國航天: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本報記者 丁佳
4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音樂廳座無虛席。以「中國夢 航天夢」為主題的首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紀念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60年來,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階段,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的「國家隊」,親歷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讓《東方紅》響徹寰宇
中科院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不解之緣是從「兩彈一星」開始的。
1958年,為響應毛澤東主席「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中科院專門成立「581」組,將研製人造衛星作為頭等任務,為新中國發展人造衛星勾畫出第一張藍圖。
「中科院黨組抓緊做了兩項工作:拿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規劃;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模型。」中科院原黨組書記張勁夫曾回憶稱:「『581』組夜以繼日,緊張工作兩個多月,通過與院內外31個單位通力協作,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和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為自力更生髮展我國空間事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65年8月,中科院成立了衛星任務領導小組、衛星總體設計組以及衛星任務辦公室三個組織;隨後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
就在這次關鍵會議上,總體組提出了一個歷史性的建議:第一顆衛星為一米級,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並在星上播放《東方紅》樂曲,讓全世界人民聽到。
此後便是艱苦卓絕的攻關。據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呂強回憶,有一次他們所在室外做一個部件試驗,時值隆冬,寒風凜冽,幾個小時過去了,卻絲毫沒有成功的跡象。他建議同志們吃夜宵後再說,可大家紋絲不動。他十分著急,壯著膽為試驗「出點子」說:「把那個小帽子反過來試試看。」
沒想到,試驗竟然成功了,在場的同志歡呼雀躍。也許那時呂強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這件事卻成為中科院群策群力攻關的一個縮影。
1968年2月,為避免「文革」對衛星研製的衝擊,中科院「東方紅一號」研製隊伍5000多人、試驗基地、科研設施、工廠以及研製任務本身,全部移交國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繼續完成正樣星研製,最終,「東方紅一號」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
「神舟」的神奇力量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航天科技迎來了大發展。1989年,中科院聯合相關部委,組織開展我國載人航天應用任務的立項論證工作,提出載人航天工程一期開展科學實驗等4項主要任務,為載人飛船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奠定重要基礎。
1992年,中央批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並明確由中科院負責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論證、立項與實施。
「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由中科院牽頭負責。我很感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對中科院的信任,給了中科院這樣一個機遇和責任;事實上,中科院也一直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中科院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說。
中科院沒有辜負祖國的期待。在有效載荷研製任務中,中科院高質量完成500餘台/套有效載荷的研製,攻克近百項關鍵核心技術;在空間科學實驗方面,中科院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的平台,開展70餘項科學實驗,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在2008年發射成功的「神舟七號」飛船上,國內首次成功開展了有航天員操作的艙外空間科學試驗。在這次任務中,中科院除承擔伴飛衛星和固體潤滑材料試驗等應用試驗任務外,還通過協作配套,承擔了為飛船、火箭、發射場、環控和生命保障系統配套的重要部件和特種技術設備的研製工作。
「『神七』任務的成功,無疑是推動空間科學研究、開展創新性應用技術研究的又一次重要機遇。」顧逸東說。
為祖國,為科學,敢上九天攬月
從我國航天事業長遠發展的要求出發,中科院組織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積極倡導發起探月工程,並形成《我國月球資源探測衛星科學目標》的研究報告,提出我國探月工程的近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2005年,中央決定啟動實施探月工程。
在探月工程中,中科院承擔了從科學目標研究與制定,到有效載荷研製,再到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與發布,最後到科學數據的應用與研究等任務,涵蓋了完整的科學鏈條。
在工程實施中,中科院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研製、建設和運行,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了嫦娥系列衛星高精度、快速測定軌,為探月任務提供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有力保證了「嫦娥三號」著陸探測器安全著陸並順利開展巡視、探測相關工作。
空間科學既是航天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航天工程任務的重要基礎和牽引。在支撐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同時,中科院也開始自主研發空間科學衛星。
2015年12月17日,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4月6日,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今年下半年,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也將先後發射升空……
至此,我國空間科學探索踏上了新征程。新的任務、新的挑戰都在等待著中科院,但唯一不變的是,「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將繼續一代代傳遞下去。
正如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孫家棟所說:「航天強國的號角已嘹亮吹響,希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傳承和發揚航天精神,當好航天事業的接班人,堅持夢想,開拓創新,為實現中國夢、航天夢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蘇聯老大哥都在嘲笑中國:但是中國航天人讓蘇聯不得不佩服中國!
※美國呼籲與中國航天合作 中國看不上
※中國航天秘籍-太空加油:對未來航天事業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成就!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中國文昌航天中心:美得攝人心魄
※中國的航天碩果讓美國忌憚:在太空領域我國絲毫不輸給美國
※中國最後一位「航天四老」逝世,他用一生澆築了中國航天的豐碑
※從中國神十一上天看英國航天專業的名校都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人——中國航天四老
※「科普中國」中國航空航天大事記
※歐想參與中國航天研究:卻高傲認為中國技術比不上歐
※感謝美國當年不合作之恩,把中國航天逼成今天的樣子!
※印度的航天夢:發展中國家中實力僅次於中國?像軍工一樣不靠譜?
※中國航天人的奮鬥:中國航天世界領先,僅次美俄兩超級大國
※中國航天,做時間的朋友
※美國人更關心中國人的健康?中國的霧霾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都坐不住了!
※別笑,天上飛的不是二哈,是蘇聯的航天英雄
※中國這一技術壟斷歐美航天,美國落後十年,只能向中國購買
※中科院航天戰略專家張偉:正視我們的航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