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俗氣書單選題第一名!
有個朋友也在做書單的專題,焦慮症發作,完全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類別,我興緻勃勃地推薦:做旅行書單啊!然後就隔空感受到了他的白眼:這麼俗氣的話題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啊。
攤手。可是,旅行時一定會看書的嘛,對不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周頻繁出差,在高鐵每次一坐都是五個小時,總是能看完手邊帶著的書。車上信號不好,4G也基本可以約等於無,看著微信的提示一條一條蹦躂出來而你啥都刷不出來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接受老天的安排了:都帶了書,老實點兒看行不行啊?!
《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
旅途中就是要輕鬆,不要那麼累,看短篇小說集最合適了。短經典里看了很多,最喜歡的還是這本。從沒去過布雷頓角,看完書之後更不想去了,那是個完全不屬於我的地方。但布雷頓角好像又彷彿遍布在世界各處,在每個我去過或者即將要去的地方。「海就在他身後,那平曠的蔚藍一路延展,直到某處與那同樣蔚藍的穹窿相逢。這些似乎都離父親很遠,抑或是父親太突出於前景,讓海都顯得小了。」如果要去有水的地方,看它。
《宵待草夜情》
我真的覺得這本可以和《一朵桔梗花》一起並列為連城作品第一名,李盈春的譯本堪稱完美,看完全文都會有種想重新好好學日文的衝動。「相思多煩憂,此身寧化為夜露,野地逝無蹤。他年草葉青青處,臨風誰復有餘愁。」總的來說,故事的推理性都不強,但不管是從結構、文筆、情節來說,都是可以給滿分的作品!
《十八歲出門遠行》
余華特別容易被遺忘的一本作品。其實是他的出道作和成名作,當年作家出版社編了一套「文學新星叢書」,顧名思義選入的作品都是當年的文學新星所作,這些人裡面就有後來陸續成名的莫言、阿城、格非等人,當然余華也在此列。
這本出道作特別契合這套書透露出的少年心氣,青年余華在同名作里寫道:「我不知道汽車要到什麼地方去,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我們只要汽車在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一斑窺豹,這本書太適合乘列車前行時讀了。
(本段出自開篇提到的那個焦慮的旁友)
《看不見的城市》
「多少人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為了自己的幻想搬去另一個城市。」誠如我們許多人當下生活,坐著高鐵在城市間穿梭,從一個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奔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
城市猶如夢境,這是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貫穿始終的。很薄、很好讀,卻精巧的出奇,《看不見的城市》的內容如同她的目錄一樣充滿律動,夾雜著千絲萬縷的秘密。讓你在旅途中,跟隨著主人公馬可·波羅,騎著駱駝,探尋更多更神秘的遠方。說不定,在書中,你就能找到你夢裡的那一座城。
《我的涼山兄弟》
猶豫再三還是加了這樣一本書進來。從書名便開始讓人誤解,不自覺在腦中歸類為略先鋒派的現實主義小說,而它實際上是更讓人望而卻步的中文民族志,講述了一個關於探險玩耍、為非作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異、文化衝擊和兄弟情誼的故事。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要炸裂了,哦天這樣一本看起來完全無趣的書。初被人強推的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態度,可是它的研究語言和敘事都流暢極了。作為一個順利打開了它的人,認真希望一本好書不要被人誤錯過。讀這本書需要一個契機,逼你沉下來的契機,哪怕只是僅僅給你讀完序言的時間,而後就像鴉片一樣,你不肯打斷這個故事。
所以我的意思是:旅途,沒有4G網路、和座椅背靠面面相覷的旅途,是再合適不過的契機了。
《目的地聖經:
全球最值得去的1000個旅遊勝地》
就像電子版那麼輕便,你還是選擇摩挲紙本的質感。網上攻略千千萬,捧著攻略圈圈點點是更有儀式感的事情。本書作者是一位從業近30年的美國資深旅遊記者,穿越七大洲四大洋編就這本迄今為止最全面、覆蓋最多景點的世界級指南,更附有超詳細的資訊。旅行嘛,總需要有本書直白地提醒你:即使在當今不斷同化的世界上,依然有非凡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觀賞。
我們列所有的書單給你
只想提供無用之用
藉以填充你生命中珍貴的閑趣時光
周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