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朱元璋必須殺大將藍玉嗎?
(一)
洪武年間誅除功臣元勛,主要是靠兩大「反朱集團案」。一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丞相胡惟庸謀反案,一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謀反案(簡稱「藍案」,又與前者合稱「胡藍之獄」)。許多人被殺,都是由這兩案做的套兒。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朱元璋殺的都是貪官污吏,殺的都是官——殺官也不見得就對呀!似乎是仇官心理作祟。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好比胡藍之獄,輾轉攀扯,所殺之人達數萬之多,怎麼可能都是官呢?其實兩案中被殺的多數人,都是冤死的,他們甚至連兩案「首犯」胡惟庸、藍玉都不認識,糊裡糊塗就進去了,不僅自己被處死,還連累了家族,老婆孩子沒官為奴,宗黨流配,家產查抄。
若謂不信,您可以看下面這本書,就大致知道洪武皇帝是怎麼做案子了。這本書里記的,都是藍玉案的獄詞(不包括藍玉本人,而是所謂「藍黨」的),由朱元璋下令編修,並下發到全國,供各界學習。朱棣即位後,發現不對,此書有抹黑老父之嫌,遂將該書查禁焚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點校本是我先師王天有教授點校,此書為海內孤本,記錄了絕對真實的第一手史料。
(二)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少時從軍,在姐夫的栽培下,逐漸嶄露頭角,積功升至大將。
雖然藍玉也是開國將領,但他的崛起要稍晚一些,由於戰功卓著,他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受封為永昌侯,正式跨入勛貴的行列(明朝首次封侯是在洪武三年)。
洪武二十年北征遼東元朝殘部時,藍玉還是馮勝的副手,馮勝被奪職後,由他接掌大將軍印信,成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此一役,藍玉展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他率領北征大軍,深入朔漠,一直打到捕魚兒海,大獲全勝而歸,從此威名振天下,他亦因功進封為涼國公。
這一仗是明代對北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勝,以後基本上就只算小打小鬧了,包括朱棣的親征,都遠遠不能與之相比。
然而功高適足以招禍,朱元璋開始有意地對藍玉進行敲打與壓制,動輒下敕訓斥、切責他,為小事就給予他降職處分,令這位大將軍蒙羞。
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電視劇《朱元璋》里的藍玉,正流血流汗為老朱家打江山呢)
(三)
洪武二十六年初,春節剛過,南京城。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懶了的心徜徉在那與世無爭的祥和世界,突然間,一件驚天大案毫無徵兆地爆發了!
正月里,錦衣衛指揮蔣瓛忽然「告變」,稱大將軍藍玉謀反。藍玉隨即被捕入獄,並很快遭到處決。
藍玉的供詞將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楚王妃父)、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等一大批勛戚高官牽連進來,還有五軍都督府、親軍衛所的眾多中高級軍官。朱元璋根據獄詞,照圖索驥,株連蔓引,據說族誅者達到兩萬多人。
一般政變,或政治性的屠殺,受害者只是政敵及其家族成員。如果朱元璋大興胡、藍黨獄的目的只是誅除政治對手,替他的繼承人削去政權荊條上的棘刺,那麼這種殺戮應該是有限度的、低烈度的,而不是濫殺。然而,朱元璋通過二次黨獄,實施了以京師南京為中心的無限擴大化的屠殺,波及範圍主要在江南一帶。
朱元璋殺人,不以法律為準繩,那麼是否以事實為根據呢?從《逆臣錄》公布的近千名「罪犯」的供詞來看,案件線條粗疏矛盾,錯漏百出,許多「藍黨」是在嚴刑之下被人亂咬出來的。有人想,橫豎是個死,不如請皇帝和錦衣衛幫我報一下私仇吧,遂藉機供出平生之仇。而刑訊者本不需要真贓實證,他只求口供,口供到手即信,這就是典型的「逼供信」。那兩萬餘名受難者,就是這樣,愈滾愈大,最終被碾成粉末,這是真正的白色恐怖!
藍玉黨案現在公認是朱元璋一手策劃的冤案,他本想通過公布一部分獄詞,告訴天下人:我非濫殺,所殺者皆天下之巨賊!可是,因為那上千份的供詞根本經不起考察,反而暴露了他濫殺的本質。後來雖將《逆臣錄》全部收回銷毀,但收繳未盡,民間仍有孤本存世,幸喜有此漏網之魚,我們今天對洪武朝的腥風血雨,才多了一些真實的了解。
(連環畫中,朱元璋正在指斥奸臣胡惟庸)
(四)
藍玉不僅是大將,也是老朱家的親戚。藍玉的姐姐嫁給了常遇春,常遇春之女被冊立為皇太子妃,作為太子的妻舅,藍玉與東宮關係密切;另外藍玉還是蜀王朱椿的岳父,他本人既是勛臣,又是皇親。
然而,作為與太子親近的朝中大將,藍玉與燕王朱棣關係緊張。
藍玉甫任大將,就與朱棣發生了矛盾。當藍玉征遼回兵,經過北平時,送了燕王一匹名馬。這本是一番好意,俗話說,當官不打送禮的,不料朱棣卻擺起譜:「馬未進朝廷而我受之,豈所以尊君父。」不僅不收禮,反而拐了彎罵藍玉目無君父。
朱棣是否一直是那樣一副道學面孔?非也。他其實是個富於權謀而缺乏信義之人。那時,朝鮮國遣使臣上京朝貢,皆走陸路,由遼東入關南下,要經過北平。朝鮮使臣為了表示對燕王的尊重,特地到燕府拜訪。朱棣在談話中說:「你家國王為何不送馬於我?」使臣信以為真,回去奏知國王,下次再來時,專門備了幾匹鞍轡齊全的好馬送給燕王。
馬本是朱棣主動向人索要的,可他受了禮物,反將此事奏聞於朝。就這像官員向開發商索賄,收到賄金後,卻向紀委舉報,您說他這是為何?
朱元璋本來就對朝鮮國是否真心歸誠懷有疑心,接到燕王密奏後,愈加懷疑該國結交藩王,深藏禍心,便下敕切責:「朝鮮王何得私交?」並將朝鮮使臣全部流放到雲南邊衛。朱棣卻檢舉有功,掇了個好彩頭。
這件事發生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幾年前,當藍玉贈馬時,大約朱棣還沒養成後來的老謀深算,否則他大可假裝高興接受藍玉的饋贈,然後以其不尊君父、私交藩王為詞,背後狠參他一本,才夠藍玉吃一壺的呢!
(五)
不管怎樣,朱棣以「尊君父」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絕藍玉的好意,令藍玉非常難堪;而且他也聽出來,朱棣的語氣里暗含著嚴重的指控。據夏燮《明通鑒》所記,藍玉回朝後在太子前搬弄是非,說「臣觀燕王在國,陰有不臣心。」太子聽信了藍玉的讒言,對燕王頗有微詞,被朱棣知道了,更加記恨藍玉。
這段記載大約出自夏燮的推測,但也洞穿了朱棣與藍玉之間複雜關係的本質:藍玉是太子一黨,自然令燕王深惡痛絕,不僅存心給他小鞋穿,機會到了,還必欲除之而後快。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夏,太子朱標去世,藍玉的後台垮了。朱棣來朝為兄奔喪,即在剛剛痛失愛子的老父面前大講勛臣的壞話,說「諸公侯縱恣不法,將有尾大不掉之憂」。朱元璋深感孤立,由是越發疑忌功臣,於是「不數月而(藍)玉禍作」,「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
大概朱棣是以「藍玉可憂」為話柄來進言的,因為藍玉是洪武后期最為重要的將領,也是所存國公中唯一還握兵出征,並在軍中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勛臣。拿他開刀,並由他牽引進旁人,最後一鍋端,應是對功臣下手的不二法門。
(六)
在《逆臣錄》里,多次出現藍玉放過的一句狂言:「我不堪做太師耶?」《逆臣錄》沒有交代前因後果,而《明史·藍玉傳》將此事放在洪武二十五年藍玉西征還京後。此次出征,藍玉又獲大捷,朝廷加封他為太子太傅,他卻嫌官小,抱怨道:「我征西征北受了多少辛苦,如今取我回來,只道封我做太師,卻著我做太傅,太師倒著別人做了!」
「太師」應是「太子太師」的省稱,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做的正是太子太師,顯然藍玉是表示不服老一輩英雄馮、傅,不甘居二人之下。可是挾大功而還、心高氣傲的藍玉,並沒有鞏固主上的信任,反而加劇了對他的猜忌,朱元璋經常故意駁回他的一些建議,讓他很沒面子。
朱元璋就是要讓藍玉當眾出醜!他的邏輯是,藍玉有大功,回朝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相反還有失寵的跡象,他一定會怏怏不樂,暗懷對朝廷的不滿,久之必將不利於朝廷。這是朱元璋為藍玉鋪下的一條謀反之路,在這條路前方不知什麼地方,他已為藍玉安設好了一隻巨大的捕獸夾。
在《逆臣錄》里,眾多的「藍黨」供詞印證了朱元璋對藍玉「心路歷程」的判斷。據藍黨供述,藍玉對朝廷是既不滿,又不安,這些年來,為了「胡黨」的事,公侯一家家被廢,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而最近他的親家靖寧侯葉升又出事了,擔心招出他也是胡黨,因此犯下疑心病,常對部下說:「只怕早晚也容我不過,不如趁早下手做一場。」心懷不滿,又感覺大難臨頭的藍玉,準備豁出去干一場,於是約同諸將,打算趁朱元璋出都城舉行藉田禮時下手謀反。
以上便是《逆臣錄》提供的藍玉謀反「路線圖」。當然啦,全出於「逼供信」,其可信之度數,比汽水的酒精度還低。
好比供詞中那個所謂的「謀反計劃」,最後只落得一紙空談,說是藍玉等人商量,要趁朱元璋出城行籍田禮時動手,可籍田禮都過期了,也未見實行。難道藍大將軍會只制定作戰計劃,而不懂得計劃要迅捷實施才有意義嗎?
藍玉未敗前的諸多不滿,假如都是真的,卻正好表明藍玉無謀反之心。
試想:一個想當皇帝的人,會斤斤計較是做太師還是做太傅?他會因為一個虛銜,而不服老前輩馮勝、傅友德,平白為自己樹敵?況且傅友德的加銜,亦不過太子太師,與太子太傅級別相同,都是從一品的宮銜,只是排序在前,上朝排班時稍佔一些便宜而已。
(註:宮銜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及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分別稱為「東宮三師」,從一品,與「東宮三少」,正二品。他們是名義上的東宮輔導官,但並不在東宮任事,只是一種加銜)
我不信作為大將軍的藍玉,眼孔如此之小,城府氣度如此之褊狹。況且,說他因為奏事言多不從,便心中怏怏,也不是確鑿的證據,多半屬於朱元璋神經病發作:故意駁人家,還懷疑被駁者心裡不服,進而又猜人家會不會不服想造反。這是瘋子的邏輯,沒法跟他辯的。
(冤啊冤!)
(七)
反正後世沒人相信藍玉謀反,如《國榷》作者談遷就說:「虎將粗暴,不善為容」,驕縱或有之,但「非反也」。至於藍玉是否真如官史說的那麼驕縱,無法無天,就很難考證了。
有人認為,太子朱標之死,是促成朱元璋下大決心,再次大興屠戮的關鍵因素。為什麼呢?因為皇太孫朱允炆年紀尚幼,怕他將來無法駕馭群雄,所以決定在自己死前,將隨他打天下的英雄好漢們一起帶走。然而此說不盡能成立,說太孫年幼,其實也不甚幼了,已經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兒子都已經生了;朱元璋怕他駕馭不了群雄,可也沒啥「雄」剩下了,除了藍玉,馮、傅兩位國公皆廉頗老矣,早已不再理事,而那些做侯、做伯的,多是些二三流人物,太祖擔心他們鬧事,實在有些多餘。
有個故事講:朱允炆見慘殺太甚,大為不忍,就勸諫祖父,少殺些人,為朝廷存些元氣,也少一些戾氣。朱元璋聽了,默而不言,次日把允炆叫來,將一根長滿荊棘的木杖扔在地上,命允炆拾起。見允炆麵有難色,朱元璋才指著教具,細細開導他:「我殺人,就是為了削去杖上的棘刺,再交給你呀!」
這故事是上一種觀點的具體化。
這個有鼻子有眼的故事,其實不過是後人編的一個寓言。試想,朱元璋在後宮進行這樣的「鐵血」教育,能不避人?怎麼就被史官偷聽到了?朱元璋即便講過類似的話,他也不願意這些密語被人聽去記下來呀。
朱元璋在晚年無緣無故再興慘殺,實在是不好解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朱元璋這麼做,加劇了朝廷空虛、外強內弱的狀況,給未來皇太孫的統治,造成相當不利的形勢。
坐藍案而死者,有公侯、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將卒「達二萬人,蔓衍過於胡惟庸案」——「於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至朱棣起兵奪位,朝廷沒有大將好用,不得不起用「當代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的紈絝公子李景隆,結果造成皇朝傾覆的大難。因此可以說,藍玉黨案在洪武晚年的爆發,朱棣是最大的受益者。這就是人們懷疑,藍玉之案,朱棣是其幕後黑手的原因。
特約作者:胡丹,網名「皇帝不稱朕」,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大明後宮有戰事》《大明那些九千歲》。
清末四大奇案:謎一樣的刺馬案,誰是背後的真正主謀
四千年前的一具的女屍,揭示當時激烈競爭的社會
如果崇禎不上吊,明朝還會滅亡么?
中國歷史上六大雄據一方,卻不為人知的政權
大宋帝國三百年興衰史
※兔死狗烹,趙匡胤為何不殺功臣?
※兔死狗烹,趙匡胤為什麼不殺功臣?
※兔死狗烹,朱棣當上皇帝後,為何不殺姚廣孝?
※鰲拜是否真的對大清忠誠如狗?康熙為何要殺掉他、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說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屠殺開國功臣真是冤了高祖
※歷史上為何功臣都要被皇帝殺?真的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社會?
※呂蒙智取荊州、計擒關羽後為何神秘暴死?竟中孫權兔死狗烹毒計!
※兔死狗烹:劉邦封的七個異姓王,唯有他得以善終?
※兔死狗烹,處死年羹堯,雍正皇帝耍了哪些小心機?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恭親王奕訢世系
※历史上为何功臣都要被皇帝杀?真的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社会?
※皇帝那些事:流氓如何逆襲成為一代帝王,兔死狗烹殺功臣二
※韓信死亡的真正原因,怨不了蕭何,只怨「兔死狗烹」
※皇帝那些事:流氓如何逆襲成為一代帝王,兔死狗烹殺功臣一
※兔死狗烹:劉邦封的七個異姓王,唯有他得以善終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開國功臣張良為何非要辭職?
※兔死狗烹 揭秘歷史上真正的「火燒慶功樓」——胡藍大獄
※兔死狗烹:范蠡假裝投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