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史可法是什麼樣的?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北京失陷時,他是南京的兵部尚書。
朱由崧到南京時,史可法已在南京。軍隊最管用時,史可法正是兵部尚書。如果史可法不炙手可熱,哪只有天知道了。
但這麼好的天時地利,卻讓史可法一直處在困頓之中。
史可法應該是個大有作為的人。當年的史可法,尚為一介書生,即獲左光斗的異常器重。左光斗主試時,當聽到門史唱出史可法的名字的時候,「瞿然注視」,當即「面署第一」。在史可法拜見左夫人的時候,左光斗更是當著子女的面,對史可法讚賞有加:「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一切皆如左光斗所願,史可法走上了歷史的前台,但表現卻令人大失所望。後人多將南明政權瓦解的矛頭,指向馬士英和阮大城,在政治失敗中以壯烈塗抹史可法的平庸。其實,史可法在南明政壇的極速衰落,與馬士英、阮大鋮的正面競技並無太大的直接關聯。倘若不是史可法在決策上的重大失誤,馬士英和阮大誠即便有影響,也會退居很次要的位子,自己也不至於始終困頓,進退維谷。
北京失陷,崇禎駕崩,冊立新君成為當務之急。崇禎的三子均未逃出北京,繼位者只能是散在各地的藩王。以血緣關係講,崇禎帝的祖父明神宗的直系子孫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灜最有資格當選。但桂、惠二王均在廣西,距南京太遠,且均比崇禎帝高一輩,不如福王以兄弟關係繼統更為妥當。除此之外,神宗的侄兒——潞王朱常淓,也因避亂逃到淮安,擁立新君,他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按倫理,福王即位順理成章的。可是,由於福王朱由崧牽涉到黨禍問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擔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舊案,東林黨人將再次受到打擊,因此傾向於擁立潞王。
——這個原因,其實很表象。最深刻的玄機,還是在國家領導人的初始提名權!憑心而論,將潞王與福王相比,擁立潞王確實沒有更合適的理由。但讓不當立的立了,這才叫「意義」!如果真是件順理成章而又天經地義的事,你扯破嗓子,也只是跟風,誰都不會拿你當回事。就像你做醫生,只是替人家治好了感冒,還指望人家拿你當神供,也太有辱人家智商了。只有人家疑似癌症,你又讓他起死回生,人家才會奉你為菩薩,一輩子對你感恩戴德。
潞王本不當立,東林黨人明知不當為而為之,那是替自己的日後前程作打算的。
主持大局的兵部尚書史可法,並非不明白這個常理。不明白的,是我們不知道他是一個十足的書生。這種書生氣,就是道理你不說他都明白,怎麼下手你說了他也不明白。
由於在感情上傾向於東林黨人,在思想上又力主按倫序迎立福王,史可法陷入猶豫,但又試圖說服東林黨人:「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帷是聽,而又何患焉?」
史先生的高論,顯然知識淵博,但明顯是兩頭不討好——贊成潞王與反對潞王,贊成福王與反對福王,史可法都不是旗幟鮮明。不表態,先講個歷史故事讓你琢磨。你琢磨透了,他告訴你,本人早就是這個意思了!
他沒有人出來幫史可法解套,他還得自己拿主張。主張一拿,又出錯了。
猶疑糾結的史可法,這時想到了折中。他的前往浦口,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密議。最後,二人達成共識:擁立遠在廣西的桂王。
這個決策有相當的科技含量,史可法對自己兩全其美的智慧決策,幾乎感到滿意——既避開了矛盾的焦點,又淡化了南京官紳的意見。而且,又借馬士英在軍隊的實力,獲取軍隊方面的支持。
謀劃完了,史可法靜靜地等著好消息。
馬士英雖說也是書生出生,卻沒有一絲書獃子氣。當軍方開始動作,出手謀劃擁立福王時,馬士英果斷轉舵,並成為擁立福王的領軍人物。至於史可法那邊,他連個招呼都沒打。
「定策」中的重大失誤,是史可法最終在弘光退出核心層的根本原因。
——這個失誤,不單單是沒有立功。相當致命的,是在謀立桂王時,史可法還將論文做得滴水不漏,他詳盡地論證了朱由崧德才不備。並且,以書面的方式留在了馬士英那裡。現在,不可避免地轉到了朱由崧手中。
要說朱由崧,還真不是朱由檢。否則,與「一把手」過不去,史可法受到的就不是打壓,至少也該是殺頭了事。
在弘光朝,史可法自請外出督師,這是他一生中無奈而又值得稱道的明智之舉。
但是,史可法外出督師,手握軍權,其軍事戰略卻令人匪夷所思。史可法的軍事戰略,充滿了書生的想像。面對滿清大軍,他想到的是軍事聯盟——借虜平寇。
在這個國策的指引下,史可法安排了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新政權雖然財政很困難,但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一干人帶上「大明皇帝致書北國可汗」的御書,賜吳三桂的誥敕,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為清國可汗,提出四件事: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建國任便,開始實施外交救國。
結果,禮物人家收了,派出去的人只收到一頓打罵。
史可法身居兵部尚書之職,後人能叫好的,無非是他以「大司馬」身份寫出的精彩美文——史可法死守揚州時,多爾袞致書勸降。這封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想法和思路,人們從中可看出他謀略。
「越數日,遂命法視師北上,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為我先皇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殿,撫輯群黎,且罷剃髮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
後人皆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漢奸十足。但史可法聲稱,如果我是吳三桂,我也會這麼做的,因為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報了「君父仇」——這就是史可法對形勢的判斷。
在當時情況下,自顧南保半壁尚不足,卻還要欲圖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先討伐李自成軍,使得北岸清兵贏得時間和精力。他前期戰略失誤,最後要作困獸之鬥,固守一城而不知不應計較一城一池之失的兵家常識。史可法到底是怎樣考慮戰略的呢?
史可法的未來戰略是:「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用「同仇之誼」感動滿清,幻想用清兵消滅李自成,這就是史可法的完整策略。
胸中謀略如此,實戰又有何奇招?弘光元年,多鐸部出潼關直趨揚州,攻擊高傑、劉良佐、黃得功等明軍主力。四月十三日,清軍至泗州,明守泗總兵率部南逃,清軍當夜渡過淮河。面對嚴峻的形勢,史可法驚惶失措。
據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
一日三調,應廷吉糊塗了。
史可法受後人追捧的,似乎尚有揚州之戰。在揚州之戰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糧,明明知道既無外援,敵軍強大不可勝,城破是遲早的事情。太平時節,國不知有民,國難之時,民不知有國,但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為敵國為倀鬼。時局不可為,還要作近乎自殺的抵抗,那便又回到了國不知有民。
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進入揚州城。兩人的意思是劫持史可法,獻城降清。史可法也清楚,只是說:「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二十二日率領所部及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則以恐生內變為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當清軍初抵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
既不能戰,也不願降。最終,史可法選擇的是書生的氣節,執意一死,並且讓全揚州的人陪他一死。
二十四日夜,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他,但史可法不從,史可法被俘後遇難。之後,便是多鐸的屠城……
古代女子如何對付「家暴」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盜墓是怎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昭君出塞是怎樣的?
※清凈法師:我們認為的真實,是真實嗎?
※什麼是真實的禪定?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法海大師,這些法師真是不要臉啊
※歷史上的藝妓是怎麼樣的?真實情況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歷史上真實的豬八戒是怎樣的?
※歷史上真的有「丐幫」嗎?真實的丐幫是什麼樣子?
※傳法的真實意義,你真的知道嗎?
※歷史上真實的香妃是誰?
※「法寶」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古代戰爭中真的有陣法嗎?陣法的真實面貌是怎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神探狄仁傑是怎樣的人,他跟武則天的關係怎樣?
※這些才是狗狗的真實想法
※歷史上真實的武松是什麼樣
※歷史上真正的清朝是什麼樣子?好真實的記錄!
※這些真實的照片,它們的科學原理是什麼?